艺术中国

《寂静·幻想》 第二节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14 14:06:48 |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Illusions of Silence—The Art of Tim Yip 13

会在启用他的灵感之前作长时间的深度冥想。

他明显地在制作个别作品之前,很早就开始这种冥思过程。在“寂静•幻象”装置展里的每一件作品中,他都将原始情感净化为最纯粹的精华,之后才塑造成可见的实体形制。然而,那弥漫于作品周围空间的氛围也同样重要。在他每天醒着的时间里,叶锦添养成了一个习惯,用抓拍的方式“收集”自然及人造世界中空间里和材质上的光线表情。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他摄影影像的多样貌杂混,主要是作为展中雕塑及装置作品的参照点,但叶锦添也视之为一套完整的作品,它们是在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配角。

固然叶锦添在电影布景和舞台剧场领域是大家公认的天才,我们也不应假设他创意的商业层面会跨进他的私人创作中。熟悉他的“公众”创作的朋友们可能会对本展览中的作品感到惊讶。宏观来说,这与永远不变的人之本性问题息息相关,但是是置放在先前提到的21世纪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中。他这次展览所表达的关注,较之前的所有舞台和屏幕上的作品都要更加个人化,并且在色调上有一种几近病态的清醒度。对既有的叶锦添迷来说,这系列作品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类型,而对于喜欢含蓄而不爱激情外露的人来说,这些作品将是一个品味挑战,因为这些情感迫使我们面对自己的个人价值观、性灵修养和人生目标。

从叶锦添想要创作一系列个人作品的第一个灵感开始,激发造型的概念就一直由激情驱使着。最极端时,这种激情往往带有极其刚猛的本性,出自他对现代社会走向所感到的顿挫,甚至愤怒。高楼大厦的生活模式导致的社区瓦解是都市居民间日趋严重的疏离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断增加的穷富差距,以及在生活指数持续上扬的情况之下,维持收入稳定的压力更是火上添油,也造成人们直觉地倾向独善其身。20世纪后工业革命时代在欧美发展出的休闲文化尚未在中国扎根;休闲文化原是要给社会的工作生活提供一种均衡调剂  最初是要培养一种文化生活,但今日却是持续传播全球消费机器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百分之六十的中国人民居住在农村),休闲文化仍然显得是多余的。中国的“工业革命”才刚起步。它所需要的驱动能量是明显可见的。“要是大家的能量都用光了怎么办?”

叶锦添这样质疑,“造就出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到时候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价值又为何?”

叶锦添对此议题的热衷与他美学实验的强度是等量的。这项展览的概念来得轻松,但各个作品的执行却用去了数月的精细规划。主要的造型开始成形,叶锦添不断地作修改,抛弃不满意的部分,修饰其他部分,直到最后一刻都在遵循他的缪斯女神之意,持续演化他的意念。当“寂静•幻象”逐渐成形,展览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而他概念的落实过程可以看做是他热情的宣泄:起初是毕生力作,塑造出大型的雕塑主体;接着渐渐安静下来,似乎作者的愤怒已然平息,内心的祥和再度浮现。在这第二阶段,我们发现艺术家将创作能量投注于达到一种理想中的美,就如同自古希腊的匠神赫菲斯托斯倾其全力塑造出完美女性潘朵拉以来世世代代的雕塑家们一样;潘朵拉雕像的女性造型完美到让人以为她活了过来。


“寂静•幻象”是由一串连贯的创念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大致与人自孩童至成人的成长阶段相对应:从亲子关系所代表的塑成阶段,到感官与志向的成形,到一切生命抉择最终导向的成人阶段。每个段落中的指涉与典故,微妙而丰富。各组件之间的平衡是精心设计过的,造就出一种既令人不安又发人深省的情感张力。观者并不只是要看,赞叹,然后继续往下走。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如何掌握一个知性的理念,或是局部与全体之间的关系。作品中蕴涵的各种指涉与典故是观者必须解开的谜题,但须用之以心,而非用之以脑,这也是作品当初创作时的做法。目的不在于一窥艺术家的内心,而是与他流露出的情感状态达到神会。叶锦添的“寂静•幻象”展以意识流的方式呈现,观众在欣赏它的过程中也须对应以同样的自由联想。他挑战观众,希望他们能冲动地以潜意识直觉地去面对作品,而不让认知过程受到理性偏见的分心。要透彻地体验作者的视界,我们必须保持心胸开阔,体验其中全部指涉,把一切成见留在展场外的晴空下。

要进入这个幻象的世界,就必须走出日常生活,走出现实的舒适。体验这展览时,观众一上来就被打入丝绒的黑暗中,而这阴暗又与被丢在馆外的艳阳高照对比得更强烈。起初,自然光的缺乏给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纱罩,甚至短暂地蒙蔽了眼睛,没法看清对面墙上的巨大视频投影内容,并使得雕塑作品变成了阴暗中抽象的剪影。就像整个展场中空间的运用直接关系着各个作品的震撼力一样,每件作品的尺度也直接与其周围的空间成正比关系,也有如中国水墨画中留白的作用。作品物件引出了观者必须用想象力来完成的场景和情境。以一个精心设计的空虚感开始,叶锦添小心翼翼地将观者引入他的世界,接着,立刻将他们投入到他的情绪场景之中。当各个作品在黑暗中渐渐浮现,观者发现自己之前的思绪已经全都消失了,而被另一套思考占据了,直到最后再度回到太阳下才回复过来。叶锦添的世界把我们投入了自己假装看不见、宁愿不知道、感觉不到的现实中。然而或许是在一个展览空间的控制环境下,在公共空间的安全保护之下,我们才能让自我与强大而本能的直觉重新连接,而单单这事本身就该是令人振奋的。

叶锦添的“寂静•幻象”展给人的体验是仰赖艺术家对形式、动态画面、照片和空间布置之巧妙的综合经营。每一个元素都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这些和声的共鸣构成了叶锦添指挥的交响曲。从头到尾,黑暗是展览中一项根本的戏剧场景定义元素。就如同在剧场或电影院里的氛围一样,灯光要先切掉,演出才开始。舞台布幔揭开,观者就被带入寂静•幻象——叶锦添个人作品集。

下一页《寂静·幻想》 第三节上一页《寂静·幻想》 第一节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寂静•幻想》
· 《寂静·幻想》 精彩插图
· 《寂静·幻想》 第一节
· 《寂静·幻想》 第二节
· 《寂静·幻想》 第三节
· 《寂静·幻想》 第四节
· 《寂静·幻想》 第五节
· 《寂静·幻想》 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