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全球多元文化和自然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02 15:38:39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由于设计师们总是努力创造“新”物品,使设计创造与从前相比更像是“畏途”,这当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随着我们对新奇物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设计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另外一种因素也不容忽视——即全球相互依赖的思想,或者称作世界想要立即参与到任何设计中来的越来越强大的愿望。想一想在电视和网络出现之前,艺术运动很少离开一个国家的界线。

我经常拿设计与自然史进行类比。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表达方式,例如,某种古代文化往往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自然历史博物馆总是珍藏着手工艺品和设计作品?为什么我们今天遗忘了设计中的人类元素,包括其中的生活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设计?是什么因素促进它发展?又是什么因素导致它灭亡?

从人类早期阶段到文化繁荣经历了大约600年的时间,而艺术设计已大约经历了150年的发展历史,照此速度,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对人类创造力在未来是否具有发展潜力问题上,就认为人类必定具有能力创新呢?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是未来主义的回答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所引进的一些分裂性的观念,也许会引起轰动性的悲剧,或是介绍一些新的却不为人所知的技术。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

目前,虽说全球多元化趋势在任何时刻,无需任何理由,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但是,除了在建筑业有显著发展之外,在设计界尚没有迹象表明会发生重大改变。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尚未可知。但是,因为我自身就是一名设计工作者,正从这个更大的多元化之井里汲取影响,所以,在我看来,这口井已变得浑浊不堪。挖得更深一些,并非是让井变清的办法。

>>招贴画,佛蒙特的Jager Di Paola Kemp(JDK)为美国招贴画学会举办的名为Flatstock的招贴画系列展览而创作。

>>长野市抽象图,插画家Ben为《计算机艺术》杂志创作。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融合的加剧,文化同质现象随之而来。这一现象促使人们思考在文化同质过程中,我们将失去什么,打算留给子孙后代什么?如果我们打算接受我们之前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们真正能掌控什么?文化增长受到设计的影响,反之亦然。因此,设计师在不断创新。但是我不禁好奇地想知道在文化如此快速消耗之际,又会出现什么情形?我们是否正冒险失去那些值得保存的东西?作为设计师,我们有责任了解更多的关于我们从文化中汲取的影响吗?我们应该向当代文化引进哪些东西呢?设计对文化的进步是构成威胁呢还是有促进作用?

历史上,曾出现过排斥文化的现象,结果导致语言丧失、文物遗失的悲剧发生。当然,历史上有些文化形态从未留下过任何记录,因此,文化丧失这一概念还尚未确定。当然,有些文化形态也许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或者几千年了。现在,想一想今天的情形——我们有着任意使用一切资源的偏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今天这样对思考的新模式如此快速的采纳又如此之快的弃用时期。

当我们为了未来重新界定文化发展这一概念时,必须小心谨慎,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以莫希干部落为例,该部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实际上没有人知道它的文化。但是,通过阅读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所写的那本永存的伟大作品《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他俨然变成了一位历史学家。不需要任何努力,该书便具有了史料价值。我们对他所描述的有关莫希干部落的文化深信不疑。然后,大众媒体利用电影延续了这种不可磨灭的文化形象。20世纪对库柏作品的阐释成为全球学生心目中的莫希干人形象——要么是形成这种印象,要么去康涅狄格州大赌城亲自游览一番。我想造成今日局面,是对人类文化真相的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这一行为,我觉得这是人类的耻辱。如果你认为莫希干部落是不值得担心的,那就向前跨越若干世纪,反省自问:“未来会如何看待我们?”

p64>>Vault49创意设计团队为VH1 Soul电视台创作的作品。

p65>>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筑设计师Elenberg Fraser设计的“立体之家”。像他这样的名设计师除需要住房和度假别墅外,还需要标志性的写字楼和大学式的图书馆,以此来展现个性和社会地位。

下一页真相和感知上一页品牌设计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当审美已成疲劳:设计趋势之上》
· 设计头衔
· 雷同的世界
· 技术影响设计
· DIY设计
· 趋势之终结
· 设计主题
· 文化成长
· 品牌设计
· 全球多元文化和自然史
· 真相和感知
· 不确定的未来
· 创新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