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992年4月) 1980年,陈逸飞在国内有多幅作品被送往北京参加全国美展,他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作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初闯美国 就在这个时候,陈逸飞的一个酝酿已久的大计划落实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大行动,他打点行装,动身去美国纽约自费留学。后来的情况证明,这是一个决定终身的计划,而当时的陈逸飞对未来的构想并不十分明朗,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不过,他的步子是坚定而执着的。 陈逸飞途径香港,在香港停留期间得到了电影制片人朱牧夫妇的帮助。这时的陈逸飞太需要帮助,所以他对朱牧夫妇一直怀着感激之情。那时的陈逸飞动机很单纯,想法很朴素,学油画的一定要设法到欧美去看看名画的原作,不然就是二道贩子、三道贩子。尽管身上只有38美元,但他听别人说,有保人你就先去,保人会负责你的生活,他就大着胆子先到了香港。在香港做电子表的保人把陈逸飞接到家,他发现保人的家里有很多高档设备自己连见都没有见过。陈逸飞开始担心起来,自己到美国后拿什么买这些东西,生活费和学费从哪里来。在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刻,陈逸飞想起一件事,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柯恩夫人在中国大陆旅游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见到自己的绘画作品,特别喜欢,大加赞赏,回到美国后在报纸上撰文整版加以介绍,这事鼓励了陈逸飞继续往前走。说起来陈逸飞也是个幸运的人,香港的电影人朱牧、韩培珠夫妇都喜欢欣赏绘画作品,又热心帮助人。大热的八月天,朱牧夫妇开着车子,带上陈逸飞,去宣传和销售陈逸飞从内地带出来的几幅画作。卖完带来的作品,朱牧夫妇又用自己的人缘和面子,向电影圈的朋友力荐陈逸飞,让陈逸飞为朋友们画肖像画,一个月下来,上路的资金很快就筹够了。 抵达纽约的时间是9月1日,这一天正好是美国的“劳工节”。陈逸飞想,我马上就是美国纽约的一个“劳工”了,具体是干什么的“劳工”还不清楚,不过一踏上美国的土地,就遇上人家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也应该是一个好兆头吧。 抵达纽约的时刻是夜晚,夜朦胧,心也朦胧,他有些惆怅,有些茫然,但他并没有那种从小地方来到大地方的感觉,陈逸飞毕竟来自大上海。当时的上海虽没有纽约那么繁华,但在整体格局上它还是大都市。 先在纽约大学落脚,开始寻找重回课堂当学生的感觉,开始坐在冷板凳上苦读。那个在中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画家陈逸飞,现在变成了学生陈逸飞。这一点,陈逸飞与他的老师颜文梁十分相近,1946年出生的陈逸飞到美国34岁,而他的老师颜文梁先生则是36岁时,在徐悲鸿先生的支持下到法国巴黎留学,颜文梁那时在国内已经是著名画家和教育家。《艺术新闻》称陈逸飞是“第一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美国学习的艺术家”。可见美国的媒体已经知道,陈逸飞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是已经在中国成名的艺术家。 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只身一人闯纽约的陈逸飞,手头拮据,生活清贫,是他在异国他乡面对的第一道人生课题。纽约那些画廊都很堂皇都很气派,陈逸飞看看自己的朴素衣着,再深吸一口气,轻手轻脚走进画廊。一进画廊,身后的一切都被忘记得干干净净,那些名画佳作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印象最深的,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毕加索回顾展,此时他才算真正认识了毕加索的艺术。 1981年陈逸飞进入纽约亨特学院,并且获得美术专业奖学金,攻读艺术硕士学位。虽然获得了美术专业的奖学金,但要维持他在纽约的日常开支,陈逸飞还得找一份工做,得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劳工”。他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打工修画,每天默默无闻地工作,仔仔细细地修补那些画作。这份“劳工”的活,让陈逸飞获得的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修补画作的过程中,他有机会欣赏到沙俊、毕加索、玛达威路等西方名家大师的绘画作品,使他进一步加深了对西方艺术的认识,提升了自己的艺术水准。 1982年,陈逸飞在美国的生活有了起色,他的艺术成就在美国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他的多幅作品在麻省史密斯学院艺术博物馆及波士顿市政大厅画廊展出。 在大洋的这一边,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创作的油画《占领总统府》,获得了“1977~1982年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评选”一等奖。这意味着大洋两岸都在加快对他的肯定和认可。 欧洲之旅 在美国呆了一段时间,陈逸飞想到欧洲去看看,扩大文化的见识,加快文化的认同。干油画这一行的,如果不到过欧洲,可能永远是二道甚至三道贩子,认识不了个中的真谛。再说,陈逸飞也不是为了当修画专家到美国纽约来的,他是为了当一个好画家而来的。在稍稍积了一点钱之后,他咬咬牙把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的工作辞掉了。1982年夏天,陈逸飞倾其所有,购买了一张400美元的火车通票,踏上了他的欧洲之旅。为了节约夜间的住宿费,陈逸飞把晚上都尽可能安排在火车上。凭着这张通票,陈逸飞在两个月内走访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十多个国家的博物馆,观摩了大量的名画原作,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欧洲油画的理解和把握,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欧洲夜间的火车,睡在座位上已经够凉的了。陈逸飞很想买一个睡袋,但一盘算,还是没买,就是为了省点钱。偶尔没有合适的火车在晚上开往下一站,陈逸飞就在火车站度过一夜,甚至睡在火车站的广场上,又冷又不安全,干净就不说了。在维也纳火车站睡的那一夜,陈逸飞看见对面就是希尔顿酒店,他就想,如果有一天我成功了,我有钱了,我一定要到这家酒店住上一晚。可是,后来成功了,有钱了,却因为忙,没那个时间。陈逸飞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在我一贫如洗时,经朋友介绍,进入一家专门为博物馆修画的公司打工。我的运气算是不错的,修补的画都是一些世界名画,接触到大量古典作品,在修补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打工打了一年,我也存了些钱,就把这份工作辞掉了。老板当时很惊讶,因为修补名画的工资不算低,他问我为什么不做了,我告诉他,我的心愿是成为一名画家,而不是一个修画、补画的人。辞工之后,我花了400美元买了一张去欧洲的联票。因为没有钱住旅馆,天天睡在火车上,一个多月的旅行中,我参观了欧洲所有重要的博物馆,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姜苏鹏:《陈逸飞:答案在风中飘》,《中华英才》1997年第13期)这段清贫的经历,后来沉淀为陈逸飞巨大的艺术财富。 欧洲旅行观摩的另一个结果,是他越来越强烈的思乡情绪。历来的游子大多都是这样,满世界地跑,跑得越多,跑得越远,乡愁就越加重。结束这两个月的欧洲之行,陈逸飞从欧洲回到祖国,一头扎进生他养他的江南水乡,钻进老街老巷、小桥流水,重温儿时旧梦。在家乡小住一段时间,既解了乡愁,又积累了创作素材,补充了生活,为新一轮的创作做了题材上的准备。没想到江南之行,既成就了周庄,又成就了自己。“周庄的桥几乎座座都有故事和轶事,永安桥、全功桥、太平桥、福洪桥、普庆桥……桥的名字融入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而这些形状各异的桥更是令古镇生辉,为水巷添色。倒映在水中的如虹拱桥化成了圆月亮,在水中抖动着清辉。周庄双桥是凡到水乡的人必到的古桥。双桥是建于明万历年的世德桥和永安桥的统称,两桥联袂而筑,交叉相连,样子如古代的钥匙,俗名又称钥匙桥。80年代,旅美画家陈逸飞回国来周庄写生。他创作的《故乡的回忆》等三十余幅作品在纽约的哈默画廊展出,立即引起了轰动。从此《故乡的回忆》使默默无闻的周庄成为世人向往的天地,钥匙桥(即双桥)就像开启国际交往之门的钥匙,给古老的周庄吹进了现代文明之风。”(金磊:《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东方》2000年10月)后人记下了陈逸飞的江南水乡之行。 秋后返回纽约,陈逸飞就安静地躲进画室,整理欧洲之旅,整合江南旧梦。 结缘画廊 这一年的年底,陈逸飞与纽约的哈默画廊签约。哈默画廊是美国最有实力的画廊之一,这个签约,意味着陈逸飞在美国的被认可,意味着他的画在美国有了市场。人生把握好重大机缘以后,与此相关的小机缘就会到来。孤身一人闯美国,这是个大机缘,后来还有一系列的相关机缘。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逸飞在哈默画廊与陈立家先生相识,陈立家先生对陈逸飞的作品倍加赞赏,认为这样优秀的作品一定能在美国找到市场。陈立家先生热情而得体地把陈逸飞引荐给哈默博士,哈默博士看了陈逸飞的画作,立刻发生兴趣,看到了陈逸飞巨大的艺术潜力。经哈默博士得当的推荐和精心安排,陈逸飞得以与哈默画廊总裁利博维兹结识,使他有机会与画廊签约,有机会在画廊安排下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为一个画家,这是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客观条件。每每提起哈默博士对自己的欣赏和提携,以及与哈默画廊的成功合作,陈逸飞都说,这个机遇让他终生难以忘怀。 经过与哈默画廊将近一年的共同努力,1983年10月3日-22日,哈默画廊为陈逸飞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哈默对陈逸飞的作品很满意,在为画展写的前言中称赞说:“陈逸飞全然投入,这是任何一个青年画家在发展自己的格调时不可或缺的,也是任何一个能变成大师的画家所应具备的条件。在陈的绘画里,他喜爱柔和的线条和低沉的色调。他画得颇为概括,觉得细节会挤掉观赏者对绘画的感觉。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提示而非肯定。他喜欢简单平易的主题,认为这些才是重要的,才能促成新的趣味。他在身边各处看到美,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可以感受美,也相信美更能丰富自己。”(哈默:《绘出中国梦画展图录》前言)由于这种满意,画廊购买了陈逸飞展出作品中的其中12幅。1983年,陈逸飞的作品还在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的“绘出中国梦”活动及康州新英伦现代艺术中心展出。
1984年,陈逸飞结束了在纽约亨特学院的学习,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哈默画廊为陈逸飞举办了第二次个人画展。画展很成功,受到高度评价。露茜·里姆说:“虽然陈逸飞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他已经成为哈默画廊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他是一位浪漫写实主义画家,作品中传递出强烈的怀旧感。陈逸飞绘画最明显的特点是宁静、静谧,他的思想似乎凝固在历史的某个时间和空间上。陈逸飞的乡村风景和人物肖像充满诱人的魅力,他以如此敏锐的感受作画,以致使我们与他的作品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他的风景画系列集中表现中国苏州水乡——东方的威尼斯,也有他曾经生活和观察过的其他水乡,它们给他以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又说:“线条、色彩、构图……所有的一切都呈现出陈逸飞风景画的个性。他的作品的内容是深思熟虑后精心安排的。在艺术语言和油画色彩上,反映出中国艺术特有的抽象技法。虽然他的画常常给人色调低沉的感觉,但依然放射出美的光芒。湖水波光潋滟,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古老的屋檐,人物的轮廓依稀可辨。黄昏里孤零零的过桥人,晨雾中准备赶集的渔夫,使人联想起11世纪《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美国《纽约时报》1984年12月14日,郑开春译)这一年,除了绘画上的成就,陈逸飞还有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进入曼哈顿的中国艺术圈子,与作曲家谭盾、电影导演张艺谋等文化名人结识交往,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和艺术视野。 陈逸飞的1985年,概括地说,就是一幅重要作品和一个重要画展。 一幅重要的作品,是陈逸飞为联合国创作水乡题材油画,其中的一幅《桥》被选用作5月10日首日封,产生广泛影响,为陈逸飞带来巨大的荣誉。 这一年正好哈默博士访华,将陈逸飞的另一油画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领导人*,从而提高了陈逸飞在中国的文化地位,也提高了他在国际上的艺术地位。 一个重要画展,是在华盛顿科克伦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个人画展,这是陈逸飞在纽约以外的城市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这是陈逸飞在纽约立住足以后,首次向别的城市拓展艺术市场。 正当事业节节高的时候,婚姻家庭却解体了。陈逸飞是1972年底与张芷结婚的,两个人过得很艺术很浪漫,常常是双双躲在自家的小阁楼里欣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巴赫的名曲。第二年儿子陈凛来到这个世界上,为家庭增添了乐趣。现在陈逸飞和张芷友好分手,时间是1986年。 光耀国际 不能不提的是陈逸飞的藏北游历。这是1988年,陈逸飞第一次到西藏北部和甘肃南部游历,体验藏区神秘独特的民俗风情。江南水乡曾使陈逸飞深深依恋,那么柔情细致,那么纯静甜美,沉淀在陈逸飞的文化性格和艺术作品之中。而藏区生活,那么粗犷雄厚,那么惊人魂魄。正是自己缺少的,正是自己需要补充的,陈逸飞产生一种异样的共鸣。这次游历之后的一段时间,直至1990年,激情和共鸣一直没有消退,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以西藏为主题的油画。与那些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画作相比,这一系列以西藏为背景的画作,风格粗犷豪迈,增添了陈逸飞绘画艺术的丰富性及风格的求变性。 陈逸飞与哈默画廊之间成功地合作多年,自1983年首次个人画展始,至1990年,他在哈默画廊先后举办了6次个人画展。这在陈逸飞的艺术道路上应该是值得记忆的。 陈逸飞在美洲取得市场份额之后,着手开拓亚洲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1989年陈逸飞在日本东京西武艺术馆举行他在日本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多幅绘画作品被东京富士艺术馆及其他知名人士收藏。1990年在东京西武艺术馆举办在日的第二次个人画展。作为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重要的一步,1991年9月,陈逸飞以《浔阳遗韵》首次参加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并以137万港币成交,打破华人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1992年,陈逸飞应邀作香港艺术博览会的嘉宾,并在香港举行首次个人回顾展。而在这一年的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陈逸飞又以198万港币再创新纪录,买主是邵逸夫爵士。这以后,陈逸飞成为世界两大拍卖行即佳士得和苏富比的常胜将军,并在其他国际拍卖中屡创佳绩,挺进潜力巨大的东南亚市场。 陈逸飞在国际上走红的时候,国内的读者也在热购他的画册,1991年10月9日上午,隆重而热烈的’91国际书展开幕式刚结束,读者便络绎进入了展厅。不知是谁第一个认出了参观者中有刚从国外归来的陈逸飞先生,惊喜地走上前去,把刚从书展中买到的陈逸飞的单页张画片送到陈逸飞面前,请他签名留念。陈逸飞谦逊地点了一下头,边说谢谢,边拿起笔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霎那间,在陈逸飞四周围起了一大圈人,要求签名的读者排起了长队,陈逸飞耐心地为这些读者一个个签名。陈逸飞久久没法离开。看到读者如此喜爱陈逸飞的作品,书展主办者在12日下午又组织了一次陈逸飞先生签名售书活动,没想到陈逸飞手不离笔,整整签了3个多小时,为九百多位购买他单页画片的读者签了名。他的那本在国外印刷的价格颇贵的大型画册一下子也卖出了一百多本。这么多读者要求画家签名,这在国内外还是罕见的。为什么这么多的读者争购陈逸飞的作品?一位青年手捧画册兴奋地说:“陈逸飞的画太美了!”陈逸飞刚创下中国油画在国际上的拍卖新纪录,被称为当代中国油画走向世界第一人,读者为能得到一本他的画册或画片而感到喜悦。读者为中国有陈逸飞这样杰出的画家而感到自豪。
陈逸飞把1980年至1991年的创作称为第二个创作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可以称之为陈逸飞的第二个创作阶段。他认为在美国的这10年是他艺术技巧的巩固期,在艺术上更加精耕细作,个人风格更明晰更丰富。如果说陈逸飞在第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更多地受到前苏联艺术的影响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在美国为主的创作则更多地受到欧美绘画艺术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陈逸飞在海外生活和创作的这些年,在对比中更深刻地体味了中华文明,这也体现和沉淀在他的绘画作品中。 蒋祖烜在叙述陈逸飞人生历程和艺术历程的时候,对画家第二个创作阶段的创作是这样评价的:“陈逸飞最早萌发在作品中的崇高、悲壮的美感是易于从他的成名作《红旗》、《黄河颂》、《占领总统府》中领略的。后来,陈逸飞的笔触集中在女性身上,从西方当代女性的典雅到近代东方女性的华贵直至藏族女性的执著,尽管面貌各有不同,时代、气质、服饰,乃至形体与面容差异甚远,但无一不是渗透着优美的古典风韵的理想人物。有的批评家批评陈逸飞浓厚的‘怀旧’意识,认为陈逸飞带给人们的是一幅虚幻的图景,是被剥离了历史语境的图像。以优美的姿态向人们招手微笑,并告诉你旧的就是美好的。但是,在我看来,陈逸飞油画即便是对旧时人物、场景、故事的描摹,也暗示着某种以今天作为参照的对比。‘海上旧梦’系列就是一个可供剖析的个案。作者在表现旧上海的富户豪门醉生梦死时,无疑是持明显的批评性倾向。而‘水乡系列’尽管也是追忆过去的岁月,则完全可以从中观照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理想的歌者——读陈逸飞》,《理论与创作》1999年3月)蒋祖烜曾广泛搜集和阅读过有关陈逸飞的文章和资料,并编成《神话陈逸飞》一书交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蒋祖烜仔细研读过陈逸飞的作品,还多次前往上海与陈逸飞进行访谈交流,因此他的评价值得重视。 陈逸飞第二个创作阶段的绘画成就,具有风格的深层次一致性与风格的延伸性求变性。其实,在艺术家那里,这风格的两面总是会趋于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