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大视觉文化产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01 13:25:59 |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2年—2005年)

陈逸飞从绘画艺术进入到众多视觉艺术领域,从绘画经济到文化产业,这个过程是先确立了先进的文化理念,然后是大胆而有序的文化产业实验。

  视觉理念

视觉理念被视为创意理念,视觉产业被视为创意产业。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所谓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成效。这主要体现在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开发、电视广播等行业中。

这些年,陈逸飞不断用他的文章、他的谈话,阐述他的大视觉艺术观、大视觉产业观。

1999年,陈逸飞在畅谈他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感受时,表达了他的大都市文化观和大视觉文化观。陈逸飞早早地买好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全套票子,他坦诚地说:“这是世纪末的艺术狂欢节,我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陈逸飞参加过纽约、林肯、华盛顿、巴黎等各种艺术节。他认为衡量一个城市的美学水准和整体城市形象,就看这个城市能否有条件举办国际性的艺术节,国际上很多城市形象的改变和提升都是从成功举办大型文化节开始的,上海从各方面的条件看已具备这样的优势。是改革开放,垫高了上海人的立足点,开阔了上海人的眼光,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而上海的变化,也是全国的一个缩影。陈逸飞说,现在这样那样的“节”太多,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定要区别于其他节,不能被其它节淹没了。他特别强调大视觉观念,强化上海这个城市更多的设计内涵,这样档次就上去了。艺术节不是仅仅热热闹闹地看艺术精品,还要在提高全民美育素质上下功夫。蔡元培先生说,美育可以代替宗教。整个艺术节要成为美育的节日享受,就必须在细节上有设计成分,这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小到一张戏票、一张节目单、一张请帖,大到一个城市整体上的国际艺术节设计内涵,包括开幕式礼仪小姐的打扮,千万别单调、千篇一律地横背一条白带子。传统的未必都是好的。总之每个细节上都要有创意设计理念。陈逸飞说:“世上本无大事,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细节做好了,就成了大事。”陈逸飞强调说:“承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是可行的。这是上海自信的表现,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周玉明:《艺术节应成为美育的节日——陈逸飞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文汇报》1999年11月2日)这就是陈逸飞的大视觉产业观。过去人们把城市里的各种重大节日,看成是计划经济下国家投资市民分享的文化行为,而现在文化节要由市场来打造和运行,它应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产业。

这正是90年代以来陈逸飞一直在倡导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观念。

陈逸飞的大视觉文化观已经形成多年,在这一理念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他也曾习惯用大美术这个概念来阐释。他的大视觉文化观是从他的大美术文化观逐步演化和拓展而来的,有时候他说的大美术观其实就是他的大视觉观,就是那些吸引人们眼睛的产业。他把文化产业分为听的产业和看的产业,视觉产业就是看的产业,大视觉产业就是一切用眼睛看的产业。陈逸飞为此专门撰写《我的时尚就是大美术》的文章,阐释他的大视觉文化观,向人们传播大视觉文化理念。“我平时有一个大美术的观点、大视觉的观点。在一百多年以前,绘画的功能主要是记载,把图像传给后人看。而有了照相机以后,记载功能逐渐衰亡。特别是有了100年的电影,有了现在大众喜欢的电视这种形式,还包括现在最最时尚的电脑高科技的发展,有了Internet,有了多媒体的产生。所以,我们不是说造型艺术死亡了,而是它的基因,它的最根本的一种东西侵入到了各种视觉的载体之中去。实际上,这100年,是造型艺术家非常惆怅也非常徘徊的100年,也就是说,因为有这种心态,也就带来了100年的视觉艺术包括美术方面的非常大的动荡的变化,也出现了绘画中的那么多的流派。”(《北京晚报》2000年1月1日)在陈逸飞那里,大美术就是大视觉。

陈逸飞还不断以演讲的方式传播他的大视觉文化观。2002年的夏天,陈逸飞在山东有过一次精彩的演讲。许多书画家、学者和艺术爱好者们聚集在济南,聆听了陈逸飞题为“视觉大艺术之美”的精彩演讲。陈逸飞用精辟的观点和严谨的语言,为听众打开了一扇通向“美”的大门。他呼吁大家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他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我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在绘画、工业设计IT产业和服装业均有建树的陈逸飞,的确有着太多值得关注的因素。陈逸飞说,作为一个画家,他现在所从事的事业其实还是一个艺术家的事业,只不过用以传递艺术的载体更加多样和广泛了。他认为,视觉艺术其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产业,它依据的是人最本能的要求,而它的内涵却十分广博,蕴藏着巨大的财富。他说,如果大家都能开始关注视觉艺术的美,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陈逸飞曾经设想在上海创建一所上海视觉艺术学校,设想用最先进的教育方式培养视觉艺术人才。可惜他因病过早离世,没能实现办学的理想。


2004年夏天,陈逸飞在一次演讲中再次阐释和传播他的大视觉文化观,主张用大视觉文化观构筑大都市文化景观,用大视觉文化观提升城市的美学等级。陈逸飞应邀在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作了题为“新时代‘大视觉’之起步及前景展望”的精彩演讲,全面传播他的大视觉文化理念。陈逸飞在这次演讲中认为,视觉艺术不是仅仅指平面的美术作品,而是所有能看的艺术、能看的产业。他认为,作为从事美术的工作者,我们有一种责任,即如何使我们在造型艺术中对美的悟性和创造,通过各种手段和载体,作用于社会,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使我们国家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具竞争力,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尊严感,这就是“大视觉”文化理念的本质涵义,这就是“大视觉”文化理念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和美学目标。在这次演讲中,陈逸飞主要从“视觉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兴奋点”、“视觉理念对生存质量的决定性影响”、“建造中国视觉产业的硅谷”这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大视觉文化理论。陈逸飞认为,对于视觉理论的重视,并非是饭后余兴之事。他认为,现在的中国,在视觉创造方面应该进入一个补课的时代。他说,我们的许多产品在质量上并不逊于其他国家的,许多世界著名品牌的商品是在中国生产的,但很少有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以全球的视野看,视觉设计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它能直接产生利润,会在国民经济产值上创造出无法估量的价值。视觉艺术的力量不仅会对国民经济有所提升,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的表达。比如说城市的视觉形象,是我们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必须时时面对的,是一个强迫你去接受的视觉作品。一个糟糕的视觉环境无疑是给我们和下一代建造了一所不好的学校。陈逸飞认为,如果任凭视觉垃圾充斥我们的视野,那么就个人而言,我们本该有的审美敏感将会钝化,就国家而言,这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趣味都将会造成致命的缺陷,从而丧失尊严。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到并体会到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发展和进步,但在今天,视觉创造在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的作用和力量,绝对不亚于甚至正在超越科技。陈逸飞认为,用视觉理念改造中国人,并不过分。视觉理念不但能改造中国人的气质和文化品格,也会改变中国人的经济地位。(参见诸葛尔《陈逸飞的“大视觉”》,《中国文化报》2004年5月18日)

在陈逸飞的晚期,他的大视觉文化观在实践中逐渐获得了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的理论指导他的实践,他的实践又丰富了他的理论。他把一个城市看成一个整体的大视觉,认为一个城市就是一座视觉学校,是一个大的视觉学校。现在来看陈逸飞过世前几个月发表的阐述大视觉文化观的《一个城市就是一座视觉学校》:“一个城市就是一座视觉学校,是一个大的视觉学校。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1980年从上海到纽约去,因为熟悉,我到纽约去,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震惊,虽然不一样,一个是大格局一个是小格局,但是从外滩来看还能看到一点小纽约的感觉。但是也许从青海、甘肃去的,他会觉得一下子无所适从,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就是一个视觉学校对你的教育。所以我们要重视、保护、提升这个城市视觉学校本身的功能和它的质量,实际上就是我们在谈论的质量感。”(《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6月25日)陈逸飞认为,不同的城市就是不同特色风格的视觉学校,而不同视觉学校培育出来的市民也是不一样的。上海这座大视觉学校与北京这座大视觉学校培育出来的市民就不完全一样,视觉的文化性格不一样,市民的文化性格也就不一样。这样一来,各个不同城市的不同文化性格就显现出来,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城市的文化性格是历史沉淀的结果,但文化人在建设城市这所大学校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陈逸飞把毕生献给了他构建的大视觉艺术和大视觉产业。距他病逝只有3个多月的2004年年底,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上,陈逸飞发表了题为“创意文化产业化的市场趋势”的演讲,随即又就这个论题接受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唐韵的采访。在这次演讲和访谈中,陈逸飞再次对他构建的大视觉文化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丰富。这次补充和强调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意产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陈逸飞认为,现在很多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在谈及创意产业时,都是从概念到概念,钻进了理论的胡同。事实上,创意存在于所有的行业之中,所以应该在不同行业里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来提升艺术对经济的贡献和效能。他认为,现在提的“创意产业”概念太空泛。


二、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经济和“大视觉”概念。陈逸飞认为,视觉艺术不是仅指平面的美术作品,作为从事美术的工作者,我们有一种责任,即如何使我们在造型艺术中通过对美的悟性,再以各种手段和载体把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所谓“大视觉”的涵义。它既包含视觉艺术,也包含视觉设计。1939年照相术的出现对绘画艺术来说是致命的一击,实际上绘画也是在思考自己的出路。现在许多学科的界限是模糊的,我们的绘画艺术和设计的界限也模糊了,实际上现代艺术很大的成分就是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时代已经非常重要,尤其是视觉设计能够产生利润,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可中国的视觉创意非常落后,他质问说,一个城市里有很多艺术家,但这个城市看起来却一点美的东西都没有,那么,这个城市需要艺术家干什么?

三、视觉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对接。陈逸飞认为,视觉艺术产业化并非饭后余兴的事。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现在还处在发展时期,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搞什么视觉美,等我们有了钱再谈视觉吧。其实,视觉恰恰是一个商机无限的产业,一个没有钱可以生钱的产业。陈逸飞举例说,比如意大利,它没有什么石油资源,也没有像我们那么多的自然资源,但它能在世界的工业强国中有自己的地位,就靠它以设计为核心的视觉产业。它有华丽的服装,经典舒适的皮鞋、箱包,有法拉利——世界上最棒的跑车,这些其实都是视觉产业发展造就的产物。在它的国民经济中,有关视觉产业和设计的含量占相当的比重;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虽说只是个弹丸之地,却有着发达的视觉产业,设计系统四通八达,二战以后,它加入了WTO,后来又有奥运会举办国的条件,当时的日本曾经提出了“设计强国”的口号,今日的经济成果,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一口号经几十年努力的结果。陈逸飞说,现在的中国,在视觉设计方面应该进入一个“补课时代”,我们的很多产品,在技术含量和品质上,并不逊于任何其他国家的产品,但为什么就是竞争不过人家?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但其中却不得不加一个定语:廉价劳动力的加工厂。在世界著名品牌中,不乏有在中国加工生产的,但又有多少是属于中国的品牌呢?这里,设计起着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离产品以结实、耐用为准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远,视觉产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迅速普及的时代,越来越举足轻重。陈逸飞说,以全球的视野看市场,视觉设计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它能直接产生利润,肯定会在国民经济产值上创造出无法估量的价值。

四、产业化和商业化可以作为艺术的传播方式。陈逸飞认为,说到底,商业只不过是一种流通的机制。艺术商业也是如此,与原先的绘画作品相比,视觉产业可以突破产量和价格的限制。产业化和商业化可以作为艺术的传播方式。他还说,有那么多的朋友跟我谈过,陈逸飞你的画卖得很好,而且世界上重要的画廊——MODE画廊在代理你的东西,你为什么要转行一会儿去做这一会儿去做那?我觉得这个一点都没有要转的意思。实际上,绘画艺术就是视觉产业中间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我们过去的绘画实际上是一个记载的功能。

五、大视觉要产业化而且要民营。陈逸飞强调,一定是需要产业化,而且是民营的。

六、上海的视觉艺术产业需要进一步培育。陈逸飞认为,有一种说法是,在一个城市,创意、设计人才数量的多少,体现了城市的先进度。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上海视觉艺术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留不住艺术人才,在这方面,北京做得更好一些。上海需要建立更多的时尚书店、设计博物馆和设计学院,有更多的创意学院,创意产业的基础是美育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陈逸飞认为,发展创意产业,民营资本必须要进入这个市场,相比国有企业,它们能够更好地与资本市场对接,对市场的需求也更为了解。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而不是具体项目的执行者,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支持创意产业,而不是直接操作。

七、艺术人才是艺术经济的关键。陈逸飞说,有一个报道让我印象很深:据一个大型调查机构的报告,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口百分比是一项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成熟的国际化大都市从事创意行业的人口一般都处于总人口的10%,纽约是12%,伦敦在14%左右,而我们的近邻日本更达到15%。他们所谓的创意人群就是一个从事视觉设计工作的大的职业人群概念,从建筑设计、广告策划到发型、橱窗布置,甚至餐台摆放设计,都包含其中。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说,今天不是一个出大师的时代,我们处于一个集体补课的时代。无论是视觉产业的发展还是视觉形象的提升,我们不但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更需要包括决策者和民众在内的全民意识和水准所构成的巨大基础和推动力。在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培养视觉设计类人才的学校,源源不断地为视觉产业输送新鲜的创意血液。此外,陈逸飞认为,还有一个由设计师、制造商、最普通的消费者、艺术评论家、学术活动策划人等诸多社会力量构成的严密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变为产品,并推向社会大众,保证设计产业的良好运行。在我们的城市之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所谓设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说,没在一个有序而科学的流程可以让许多设计人才的有趣构想转变成大众生活的一部分。陈逸飞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高科技的硅谷、电子硅谷,我们也应该建造视觉产业的硅谷。视觉产业的硅谷可以吸引全世界的设计人才和力量,他们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由设计直接转化来的产品的价值,而且还有全新的视觉理念。


八、视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陈逸飞认为,我们有幸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但一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我们以前所忽略的,这其中就包括视觉产业。他说,这一点格外需要我们,尤其是决策者、引领者们的关注。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并体会到科技带给我们的发展和进步,但在今天,视觉在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的作用和力量,绝对不亚于甚至正在超越科技。它们正如一对翅膀,可以托举经济的腾飞。视觉问题绝对不是个别几个人的问题。视觉理念下涵盖的应该是一个广泛的群体,而非某一方的单纯努力。进行视觉上的补课,不仅是城市建造者们,也是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同时还有普通大众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个城市的民众对视觉文化有多高要求,这个城市的视觉环境就有多好。历史上有一位美国总统夫人曾经提出“国家美化运动”的口号,这很了不起。全民对视觉有了美化要求,这个国家的视觉文化又怎能不好?在国外生活时,让我很有感触的是,在美术馆中,小朋友、学生是主要的观众。他们每人都拿着一本小本子,认真地跟随着一位老师或博物馆的讲解员。在讲述中,他们都很热闹,有的认真做记录,有的举手提问。陈逸飞认为,如果今天的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甚至好的画廊能多出现这样的情景,那我们就会看到一种希望。这就是全民美育教育、全民美术素质得以提高的非常重要的起点。

至此,陈逸飞从以上八个方面论述了他的视觉产业理念,之后也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大视觉文化产业理论。

视觉产业

陈逸飞的大视觉文化理念,具体落实到艺术实践中,是表现为对大都市文化的多方位多行业的行动参与,这包括绘画、雕塑、电影、服饰、模特、杂志,当然还有城市建设中的工业设计。浦东陆家嘴绿地项目,在招标过程中选中了陈逸飞主持设计的方案,这片绿地后来成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一个令人称赞的亮点。陈逸飞主持的浦东世纪大道的景点布置和浦东世纪公园的部分环境布置,也令人赞誉。谈起这些文化实践和文化成就,陈逸飞认为这是大视觉理念带来的文化大作品,也是大时代呼唤的结果。陈逸飞说,从艺术史上来看,大的时代需要大的作品,而不少作品也正是在大时代中产生的。浦东开发开放10年来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我在国外的友人,有的一开始不相信短短10年能有这样成就,等到实地一看,就赞不绝口。我这次在法国与担当浦东世纪大道总体设计的夏邦杰谈了世纪大道的进展情况,他十分高兴,认为浦东说到做到,而且做得很快,令人赞叹。北京搞雕塑的朋友觉得这样大气派的环境艺术作品能在上海立起来,对其他城市有一种启示的作用。陈逸飞说,我能够在这当中做成一点事情,是非常幸运的。我们碰上了大好的机遇。尤其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十分年轻的具有才华的艺术家也因此得到了表现的机会。比如做“日晷”雕塑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这一辈子遇到了这样的机会不容易。这说明艺术家的才华是要与国家、人民的命运,与大的机遇联系在一起的。这在建筑设计领域更为明显,以前上海都是一式的平顶工房,建筑设计人才就没有用武之地,而现在他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现在由浦东开发开放的拉动,整个上海定会有许多的艺术人才冒出来。我们公司现在就有不少从国外归来的艺术家。陈逸飞说,这个时代给年轻人,给艺术家带来了机遇。许多艺术家觉得能够参加浦东环境艺术方面这样的大项目,是“三生有幸”,也由此奠定了他们的艺术前程。(王健:《大时代需要大作品——著名画家陈逸飞谈浦东》,《文学报》2000年4月20日)陈逸飞的文化理念落实为文化行动,文化理论转化为文化产业。

用大视觉的文化理念审视城市雕塑,陈逸飞对当今的城雕并不满意,于是他又产生自己到这个领域试试身手的念头。这一试又让陈逸飞获得了新的声誉。陈逸飞创作的雕塑作品《仲夏闲情》被法国文化部选中,放置在巴黎卢浮宫旁的皇家花园内。这是陈逸飞首次涉足雕塑创作。《仲夏闲情》从上海启运后,陈逸飞于2000年3月20日到法国参加皇家花园新创作雕塑作品揭幕仪式。法国文化部的这次雕塑征集活动,总共从全世界选择了9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陈逸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艺术家。所有作品都安置在举世闻名的法国巴黎皇家花园内。《仲夏闲情》高35米,宽2米,以陈逸飞熟悉、擅长的上海三四十年代的女性作品为题材。陈逸飞就是陈逸飞,他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他在文化上的全能,决定了他要在文化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就。

社会上有人提出疑问,陈逸飞到底是个艺术家还是个商人。对此,陈逸飞回敬说:“提这个问题的人很缺乏知识,什么叫商人?什么叫艺术家?今天社会中的作品都是在一个大的社会中流通。问题是你想追求的是什么?我一直提倡的是‘大视觉’,也就是说我在造型艺术中悟到的美的感觉将服务于社会。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我不做这些事情,我可以得到更多的钱。这一点了解我的朋友会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不是我在说大话。好多朋友说你应该画更多的画。可是我有一个理想,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造型艺术家关注我们周围的风景线,因为过去种种的原因打扮得并不漂亮。所以我还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很多人理解我做的事情,也有人不理解。以前都是追求所谓的纯艺术。什么是所谓的艺术家?什么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有人抱着农业经济时代的眼光来要求艺术家,最好都像凡高,吃不饱穿不暖,一百年以后有人发现你了。今天凡高也成为了一个符号。现代社会还要一个艺术家关在一个阁楼里面,不食人间烟火,还要大加赞赏。我常常想,赞赏的人他是怎么生活的?这真像愚人节的幽默。”(李峥嵘:《大视觉中的陈逸飞》,《北京晚报》2003年4月10日)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家那里,一般都是选择一个非常具体的艺术领域,然后在这个艺术园地耕耘一生,有些人有所作为,有些人大有作为,有些人则终其一生也没能悟到真谛,徘徊在艺术园地边缘。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了陈逸飞这样的文化奇迹。陈逸飞在构建他的大视觉文化观念的同时,又行动起来,投身社会实务,实践自己的大视觉文化观。他在绘画、电影、时装、模特、环艺、时尚杂志等这些引领社会时尚潮流的艺术领域,都有着令人惊奇的建树,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1994年,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立;1995年,逸飞新丝路模特经纪公司成立;1997年,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成立,后在全国设167家分店;2001年9月,号称国内最厚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面世。


  逸飞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市延安西路1088号长峰中心18、19楼(2005年5月23日起集团迁至上海市泰康路200号乙)。作为一家从事视觉产业,致力于视觉艺术发展和推广的集团公司,逸飞集团总部的内部环境设计本身就是一件出色的视觉艺术佳品。由视觉艺术大师、逸飞集团董事长陈逸飞先生亲自主持的内部环境设计充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大视觉的美术观。将艺术融于生活,把灵感化作实用;含蓄但不缺乏个性,个性却又不显张扬。青与灰的主色调来源于陈逸飞一贯的素雅和精致。灰色显露的金属光泽现代感十足,浓烈的时尚气息与青色玻璃反射出的静谧幽雅在冲撞之后,渐渐弥散在整个办公空间之中。这是一种捉摸不定但却能亲身感受的现代风尚。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和大量玻璃幕墙的运用,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无限的延伸。裸露的通风管道和巨大的工业吊灯在充分发挥其实用功效的同时,更成为了表现美学与生活相融的典型意象。这样出众的内部装饰不仅受到业界同行的广泛好评,更是博得了众多影视、广告拍摄机构的青睐。2003年上映的电影《炮制女朋友》(郑伊健、梁静茹、赵薇等主演)就选择了这里作为拍摄场景。容祖儿也曾选择在这里拍摄她的MTV。此外,古天乐、周星驰、马景涛、黄日华、罗嘉良等多位著名港台演员也都曾在这里拍摄过广告,并对这里出色的环境赞不绝口。陈逸飞一再强调,实践大视觉文化观,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而且他比较重视民营的文化产业。陈逸飞的精彩,就在于他把这些艺术领域这些文化产业都打造得那么精彩。

下一页圆了一个电影梦上一页重返申城弄画笔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地灵人杰得逸飞
· 童年少年的滋味
· 上海美专求学路
· 上海时期的绘画
· 旅美十年创辉煌
· 重返申城弄画笔
· 大视觉文化产业
· 圆了一个电影梦
· 模特架构的世界
· 服饰妆扮成产业
· 视觉书刊的实验
· 女人美在画中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理发师》的西去之路
· 余秋雨笔下的陈逸飞
· 陈丹青笔下的陈逸飞
· 杨明义眼中的陈逸飞
· 凡一平眼中的陈逸飞
· 胡红一眼中的陈逸飞
· 林杰谋记忆中的陈逸飞
· 各界人士记忆中的陈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