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瓷器的真正产生在东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3 11:16:15 |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自从带有青釉的原始瓷在商代出现以后,至战国晚期,由于战乱,江浙一带的瓷器生产曾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停顿。到了秦汉时期,瓷器生产才得以复兴,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汉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瓷器,即青瓷。而到了东汉的晚期,瓷器的烧制技术日益进步,并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原始瓷器向近代瓷器的过渡,可以说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时,一些地区生产的器物已经相当成熟,开始出现胎体的瓷化程度接近现代瓷器水平的青瓷器。

第一节东汉瓷的特点

一、东汉瓷的特点

一般而言,东汉瓷制作精细,胎体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多为灰白色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高,敲击声音清脆;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光洁、顺滑,胎釉结合紧密、不脱落,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此时,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且生活日用器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但是,东汉青瓷毕竟刚刚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才踏入成熟期的门槛,因东汉?青釉罐此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还带有前期样式的烙印。此时常见的器型有:碗、盘、盏、钵、盆、壶、洗、瓿、罍等器物,外壁往往拍麻布纹、网纹、方格纹、三角纹等,与印纹陶的装饰纹样相似。

二、最早的黑瓷

黑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晚期,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的上虞、宁波等地的东汉窑址中均有所发现。据测试:黑釉瓷的制胎原料是一种烧结度较低的瓷土,烧成温度为1200℃左右,胎料中含三氧化二铁为2 3%—2 8%,胎呈灰黑色。当时,由于瓷土中含有较多的铁,技术上又无法淘洗干净,因此一般瓷器的胎中都会残留2%以下的铁分。如果釉中的含铁量再达到3%,就会烧出褐色釉瓷器。如果这种含铁量高的釉再厚一点或含铁量达到4%—5%,就会烧出黑瓷了。其常见器物有壶、罐、罍、碗及洗,造型与纹饰大体与同时代的青釉瓷相仿。

总的来说,东汉的黑瓷修胎不如青瓷规整细腻,釉层也薄厚不均匀。但是,也正是由于黑瓷的用料不讲究、工艺不复杂、制作成本低,所以其才得以迅速地发展。

第二节东汉瓷窑

东汉瓷窑遗址最先是在浙江上虞县上浦乡的小仙坛发现的。当然,东汉时的烧瓷窑业并不仅限于上虞一个地区,而是从浙江东北部的上虞、宁波一直伸展到南部的永嘉地区都发现了瓷窑遗址,且仅上虞一县就有汉代瓷窑7处。这些都充分说明:浙江是汉代瓷器的主要产地,东汉时期的瓷业已具相当的规模。而且,这些东汉窑址的遗存物中不仅有青釉瓷,还有黑釉瓷,

东汉瓷器在浙江地区率先烧成,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有着雄厚的制陶技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该地区蕴藏着一种极为丰富的含有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风化岩石矿物的瓷土资源。除此以外,烧窑工艺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因此,瓷器在浙江地区的最初形成,从本质上还有赖于当地烧窑工艺的出类拔萃。

一定结构的窑炉必能烧出一定品质的陶瓷,而窑炉的改进也必然会促进陶瓷的发展。东汉青瓷的烧成就与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龙窑息息相关,这可谓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创举。

上虞帐子山的东汉瓷窑遗址就揭示:东汉青釉瓷器是在“龙窑”中烧成的。龙窑通常就山坡的走势而建,虽体位不高,但窑身长。东汉的龙窑窑身长约10米左右,长于战国时期龙窑的窑身。窑身的加长不仅可以增加坯体的装烧量、提高产量,还可以延长火焰在窑身内的停留时间,使窑内的热量分布均匀,把窑温提高到1300℃。此外,龙窑的长条形窑炉结构和较薄的窑体还具有升温较快、冷却迅速的特点,可促使窑室内还原气氛的形成,从而创造烧制瓷器必须具备的高温和气氛的条件。与此同时,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也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由升焰窑发展到了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此窑有烟囱,产生的抽力能烧较高的温度,又能烧成还原气氛。

下一页早期的瓷器——三国两晋上一页瓷器的雏形——原始瓷器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中国瓷文化》
· 瓷器的雏形——原始瓷器
· 瓷器的真正产生在东汉
· 早期的瓷器——三国两晋
· 隋代的瓷器
· 唐代的瓷器
· 五代的瓷器
· 宋代的瓷器
· 辽金夏的瓷器
· 明代的瓷器(2)
· 明代的瓷器(1)
· 清代的瓷器(2)
· 清代的瓷器(1)
· 民国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