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明代的瓷器(1)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3 11:04:00 |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的时期,经历了267年的兴衰。建国伊始的洪武年间,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镇窑场为皇家御窑,承担宫廷御器及政府对内对外赐赠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烧造。洪武二年,建御窑20座,专制御器,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求精品,使得御窑厂林立、官民窑并举,欣欣向荣,制瓷技艺出现新的飞跃。

明?白地黑花

玉壶春瓶

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自明代开始,“天下窑器所聚”(《二酉委谭》)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此时,景德镇制瓷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而饮誉海内外,代表了明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形成了几乎由景德镇一枝独秀的新格局,使它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此时的青料已有很多不同产地的钴料,如进口的“苏麻离青”,国产的“回青”、“平等青”、“石子青”等。明代还烧成了甜白、霁红、霁蓝、娇黄等色釉瓷,这样就能在各种色釉上加彩,开拓了釉上彩瓷的新领域,并创烧出了斗彩瓷。

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与前几个朝代不同,瓷器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达到了瓷器外销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第一节洪武时期的瓷器

洪武时期处于元代末和明代永乐、宣德之间。从传世品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逊色于元末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故可以把洪武时期看作是明代瓷器发展的低潮阶段。传世的洪武瓷器分两大类:青花与釉里红。

一、青花

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此时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泽。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拟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其青花瓷的胎骨大部分是洁白色,有的烧结不透呈黄褐色。胎质与永乐官窑器相比较为粗松,有孔或裂隙。


釉层与元青花相比显著加厚,一般都肥润平滑,为深浅不一的青白色,很少有开片。圆器口沿处有积釉,琢器里面施釉有垂流的痕迹。

图案题材以程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造型以盘、碗、罐为主。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的刷纹。器物制胎时均经过修磨,琢器有接胎痕甚至接胎裂隙。器内有厚薄不一的旋坯刮抹痕。胎体比元代同类产品薄,有些七寸碗的碗壁仅厚2毫米,大胆圆器的中腰以下胎体还较厚重。由于成型与烧制技术均掌握得较好,器物很少塌底、夹扁或翘棱。

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二、釉里红

釉里红技术在明洪武时方成熟,能自如地运用线描方法绘制纹饰。釉里红纹样也

明洪武?釉里红串枝

花卉纹瓜棱罐

不再借助于刻花,而是直接用釉里红绘画,图案大多用线条来表现,绘制得非常生动、粗细有致,点染涂抹一气呵成。这表明洪武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已有了明显进步。因此,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明显多于青花瓷器,尽管其烧造技术仍未完全成熟,呈色有的不太稳定,多较淡或变灰,个别的还有晕散或发暗黑色的现象,釉面上往往还有开片,但基本上与元代釉里红的色泽接近。

另外,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工艺与同期的青花瓷器完全相同,除执壶、玉壶春瓶及20厘米左右的墩式碗等器物底部施釉外,其余大盘多涩胎无釉,烧成后氧化呈现红色,圈足端大多采用平削工艺而成。

纹饰较多使用以扁菊为主的花卉纹,另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缠枝莲等。缠枝菊纹作主题纹饰是洪武釉里红的重要时代特征,还偶见松竹梅、庭院、飞凤等。

第二节永乐时期的瓷器

永乐、宣德共经历了30多年,在青花发展史上处于鼎盛阶段,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其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特别是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带回了制作青花瓷所用的“苏泥麻”青料,为能烧制出富有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青花

从永乐朝开始,青花瓷的制作已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永乐?青花轮花绶

带葫芦扁瓶

永乐青花用料有两种:一种为进口的“苏泥麻”青料,另一种是国产料。永乐、宣德青花均使用进口的“苏泥麻”青料,具有呈色浓艳、有黑色结晶斑的特点。从永乐朝典型器物来看,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内气泡较宣德器为少;而釉面有肥亮感,基本上为白中泛青色。但很大一部分永乐器也有很多气泡,少数器有开片,青花还有晕散现象。

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

折枝花卉瓜果纹梅瓶

永乐朝器型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双系扁瓶、深腹洗、大盘、大碗、碟、罐、高足杯、小型竹节柄卣壶及各式碗、各式盘、压手杯等。有些器型则是元代和洪武朝所没有而永乐朝开始出现的,如大型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扁瓶、扁瓢形瓶、花浇、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多棱烛台、筒形器座、波斯型执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扁瓶等。这一时期出现很多新器型,有些是受西亚金、银、铜器的影响,因而造型上具有外域风格。

永乐青花器的制作除大盘、扁瓶等少数大件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已施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征。盘类的糙底一般都色白而细,抚摸时有如糯米粉的细砂感觉,这也是划时代的。有的细砂有小块铁斑。底足是平削的,有的釉底器的底釉呈波浪纹。

永乐青花纹饰一般为双钩填色,这种方法在宣德与成化前朝也有,但明显区别于洪武青花的大笔触填色,装饰风格上改变了元青花繁与满的特点,趋向疏朗,压手杯便是永乐青花中的杰作。绘画技巧也很成熟,纹饰层次比元代减少,纹饰以外的空间较大,以衬托主题纹饰,使之更加突出。同时,纹饰开始受外来影响,以后逐渐演变。

永乐瓷中仅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字,绝大部分是没有年款的。

二、甜白釉

“甜白”是后人著书立说时给白釉瓷器的一个美称,也叫“填白”。这种白釉

明?白釉净水瓶


是在洁白的瓷胎上,以纯净的、透明的釉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并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为杰出。它给器物带来了自然美,使其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尤其是永乐薄胎白釉器大部分带有纤细的暗花装饰,十分雅致。这类器物的烧制是有很高难度的,因而著称于世。

永乐白釉器的成就还表现在器型上的多样化,除薄胎器外还有大小鸡心碗、梅瓶、玉壶春瓶,各式壶、罐,奇特的三足器等,凡是青花类中有的器型白釉中几乎都有。在装饰上采用了刻花、印花、镂空等,技法朴素、大方、雅洁。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器形是“压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标有“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字样,字体小篆。

三、鲜红器

据明代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记载:“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那么,在永乐、宣德时期比甜白器更为珍贵的“鲜红”又是什么呢?它就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釉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红釉。因这种红釉常被用作祭器,故称为祭红。又由于其如闪闪发光的红宝石一样美丽,也被称为“宝石红”。还有人根据它鲜艳的红色,称其为“鲜红”。鲜红器不同于钧窑的铜红瓷,“钧红”红中带紫,工艺上需要两次烧成;而它是采用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通体纯红、光彩夺目。其烧成难度非常大,对烧成条件的敏感性极强,质量很不稳定,故被称为“火的艺术”。

永乐红釉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胎质细腻、胎体薄轻、红色鲜丽匀润、釉质晶莹。永乐红釉暗花高足碗为鲜红器的代表作,碗内壁白釉暗龙纹,碗心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釉鲜红,形体秀美、庄严、稳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三节宣德时期的瓷器

宣德一朝仅10年,但这段时期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始和发展时期,那么宣德则为鼎盛时期。前人对宣德瓷器的评价是十分高的,其数量、质量、品种均是非常可观的。

此时,颜色釉中的20种釉色,除回青外,基本上都已经出现了,对颜色釉的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明清两代瓷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釉下彩方面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釉下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和青花五彩。

一、青花

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陶瓷界就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此时所用青花料主要为国外进口的“苏泥麻”青料,釉面色泽浓艳、晕大小不等、凹陷胎骨,且具有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由于这种原料中含铁量较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与浓艳的青蓝色相融一体,后世极难仿制。同时,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


此时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期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釉子肥厚闪青,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摞着大气泡。而且,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对花、叶、蓬瓣等块面较大的纹饰用笔勾勒后填色,填色时采用小笔,因而有浓淡深浅的笔痕。宣德时期还有在青花地上留白纹饰的品种,流传下来的极少,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底留白龙纹渣斗。

二、釉里红

宣德朝的釉里红瓷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数量和品种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其装饰方法有三种:一是图案形状整块涂抹,如三鱼纹和三果;二是胎体刻画图案纹饰后用釉里红覆盖,如宣德釉里红海兽纹锥花莲子碗;三是为毛笔勾勒花纹,如宣德釉里红缠枝花冲耳三足炉。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瓷并不多见。

因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纹饰浓淡自如,常见的纹饰有云龙、三鱼、三果。在数量有限的传世实物中,釉里红器都是官窑器,以三鱼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多见。其中釉里红三鱼高足碗,在凝重的白釉里三条红艳的鱼纹,似在水中漫游,悠闲自在、生龙活虎。宣德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落款部位很多,不仅出现于底部,也有书写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

三、宝石红

宣德时期为红釉瓷器的极盛时期,红釉可分为深、浓、浅、淡四种色阶。深为黑红,浓者艳丽,浅色匀净晶莹,淡者若桃花粉红妖艳,故人们又根据釉色的深浅和用途给宣德红釉起了“牛血红”、“豇豆红”、“苹果红”、“娃娃脸”、“杨妃色”、“桃花片”、“桃花浪”等形象的名字。此时的铜红釉殷红灼烁、宝光耀日,似红色宝石一样瑰丽,所以“宝石红”为宣德红釉的代表品种。

永乐、宣德的红釉器口边均显淡青白色,俗称“灯草口”,红色与白色相互映衬,更显出红色艳丽华贵,这是烧制过程中红釉熔融重流的一种现象。古代工匠们运用这一化学变化创作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形式。宣德红釉瓷器有的还加金彩装饰,给颜色釉瓷器又增加了新的光彩,更显得辉煌绚丽。

僧帽壶是受外来影响而产生的器型,形如僧帽。而红釉僧帽壶是宣德红釉中呈色相当成功的作品,胎和釉十分相融,显得深厚滋润,且鲜红釉色光彩夺目。因为烧制不易,所以红釉器传世品极少,永、宣红釉名重一时,成为我国传统色釉中一枝最为珍贵的奇葩。


四、青花加彩

青花加彩最早出现于明宣德,有“青花红彩”、“青花黄绿彩”和“青花五彩”三种。

宣德青花红彩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矾红同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低温两次烧成。这类器物造型种类不多,主要是墩式杯和高足杯等。著名的青花红彩器传世品如青花红彩海兽高足杯十分精美:以青花绘海水,蓝白相间的滚滚波涛、汹涌澎湃,红艳的海兽随跃动翻腾的海浪上下遨游,形成极强的动感,青红相映、情趣盎然。

宣德青花黄绿双彩器物有青花加彩游鱼盘,盘为侈口窄唇、浅壁、矮圈足。盘心画青花番莲一枝,旁饰双青线,外面青花勾勒波涛纹,加填绿彩,分饰黄彩游鱼六尾。

青花五彩一般以红、黄、绿、紫及青花为五种主要色彩。它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瓷画。宣德青花五彩的釉上彩装饰方法有两种:一种为釉下青花勾勒轮廓后釉上填色,另一种是在釉下刻画轮廓后釉上填色,轮廓处釉厚而稍深,如同色釉彩勾勒的轮廓。前一种方法发展为成化斗彩,后一种方法发展为嘉靖和万历的五彩。

五、祭蓝釉的发展

宣德年间,蓝釉制造工艺益精,釉色如深浅不同的蓝宝石,口沿釉层较薄处有一线白色灯草口。釉质肥腴,带橘皮纹。此时的蓝釉有几种装饰方法:内外施蓝釉,素面或刻画纹饰下,或外蓝釉里白釉,内壁素面或锥拱纹饰;或青釉白花,胎上锥拱凸起的纹饰施白釉,地施蓝釉。宣德祭蓝的年号有青花题写和刻制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

此外,宣德时期的黄釉、孔雀绿等品种也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矾红彩始于宣德,仿哥釉也是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成功的。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且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为明清两代之最。

第四节明代“空白期”的瓷器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有绝对年款的瓷器极少,出土所见实物皆为民窑器物。器型有罐、梅瓶、炉等。青花器物绝大部分胎体比永乐、宣德器物厚重,纹饰以云气纹为多,占全部纹饰的很大比例。由于人们对这段时间生产的器物认识不清,且所出的陶瓷论著对这一时期也多不提及或一笔带过,因此被一些陶瓷史家称为“混沌时代”或“空白期”。

此时,由于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时局不安定,民窑生产受到影响而减势,但没有像官窑那样大起大落。这段时间民窑生产可以分为两期,前期继承宣德风格,后期开成化先河是承上启下的时期。


青料除极少数为浓艳的进口料外,大多用含铁量较低的国产料,但其中也有少数色泽偏于浓翠的;从造型上说,出现了戟耳和带座的器物,这是元代造型的复古,但变化很大。由于全是民窑器,胎、釉制作都不太精细,削足也不规正。瓶、罐底部无釉;碗、盘底足跳刀痕明显。从元代开始的酱色假芒口在三朝器中仍时有发现,部分琢器如瓶、罐之类的口沿多见剥釉现象。器物底足从总的倾向来说有加大的趋势,足宽而深是这一时期民窑器的普遍特征。碗类的器足呈内敛者多见。器物内壁刷釉的制作方法在三朝流行;纹饰以缠枝和折枝花草为多,动物纹中以麒麟和犀牛多见。出土瓷器中有一批以琴棋书画、楼台庭阁为主题的大罐,其画面的特征是楼台庭阁往往在云雾幻境中,人物面部鼻尖突出,柳条如断续的雨点。

三朝青花器中尚不见官窑款,民窑中有天顺年款的器物,书“大明天顺年制”或“大明天顺年造”两行六字款,但都属于明代后期的仿品。

第五节成化时期的陶瓷

明成化(1465—1487年)一朝政治腐败,但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却异常精美。特别是成化斗彩由于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堪称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一、青花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大件很少见,胎釉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其釉质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见其感人之处。成化时期的这种釉色,后人仿制十分困难。

青花料有浓淡之分,浓者多勾勒纹饰线条,淡者则平涂上色。据文献记载:成化早期还使用“苏泥麻”青料,蓝色浓艳,加上某些器物纹饰上仿宣德,故有宣德青花的特点。中期以后使用平等青,又叫陂塘青,且大多用双钩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因而烧成的作品大多浅淡雅致,与永乐、宣德青花形成鲜明对比,具有成化青花的独特风格,如婴戏纹碗,永乐、宣德、成化时期都有,但前者青花浓艳,而成化青花则呈色淡雅,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夔龙也称草龙,是成化时出现的一种抽象变形的图案化龙纹。至于花卉纹,成化多团花,纹饰布局上图案化,以六组团花较多。而且,成化青花凡饰有青花边线的,双边线均十分规整,靠近足根无釉处的那条圈线青花颜色深重,上面的圈线则显淡,这可能是制作时先画下面、后画上面所致。

成化官窑青花底部有带釉与砂底两种,带釉者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这种类似火石红的“米糊底”用手摸时没有粗糙之感,仍感细润,是成化官窑青花特有的风格。


民窑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纹饰常见的有狮子、麒麟、海兽、河塘鸳鸯、秋葵山茶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成化民窑瓷虽无官窑的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也很突出。多无款,少数有款的书写“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

二、釉里红

釉里红瓷器的制作,自宣德以后逐渐走向衰退的趋势,导致成化朝的釉里红十分稀少,但其颜色浓艳,有的比宣德时的还要夺目。其传世品主要是三鱼碗、釉里红九龙瓶等。鱼形较宣德时变化较大,特别是尾部的变化更大,呈蘑菇头形。其中的一款九龙瓶瓶体画鲜红龙九条,姿态各异,隙地略饰有云纹,是不可多得的稀世孤品。款识多为“大明成化年制”两行六字款。

成化以后,釉里红器被釉上红彩替代,具有时代风格的釉里红器也极为少见。

三、成化斗彩

成化一代瓷器上的釉一般都被称为斗彩,是在宣德青花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将宣德青花五彩瓷器的一个小局部纹饰使用的勾线填彩技法进一步拓展,成为器物全部纹饰的装饰方法。因为青花与彩色这样并用,有所谓相互斗妍争艳之意。从传世品看,几乎每件成化斗彩器都用青花勾绘整体纹饰的轮廓线,然后在双钩线内施多种釉上彩,构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彩瓷。

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来概括,它不仅以细腻精湛的工艺取胜,而且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如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尤其是那釉下紧贴胎体幽

静浓艳的青花、光滑洁白的釉面所闪耀的迷人色彩,与釉上绚丽灿烂的彩绘遥相呼应、争奇斗艳,给人一种优雅而又华贵、明快而又朦胧的美感。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瓷鉴赏家孙瀛洲先生对成化斗彩瓷有这样的分析:“成化彩瓷的釉上彩,其颜色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血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蓝色皆透明而闪微黄;松绿色深浓而闪青;蜜蜡黄,色稍透明;差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而无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成化斗彩所用色彩除了釉下青花外,釉上彩有鲜红、松绿、娇黄、淡蓝等多种,一般器物上用其中的3—6种。


成化斗彩之所以享有盛誉,不仅因为它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还因为其器形均小巧精致,为掌中把玩之物,开一代未有之奇。以成化斗彩中最大的“天”字罐为例,仅高13厘米,而宣德的青花罐一般则高达60厘米。再如:成化斗彩高足杯最大的口径为7 7厘米,而宣德青花高足杯口径却都在13厘米以上。此外,成化斗彩小杯直径基本为6厘米,小碟11厘米。有人把宣德朝器物比作“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把成化朝器物比作“晓风残月”的南国佳人,真是恰如其分。成化斗彩所用的纹饰有子母鸡、花草蝴蝶、葡萄、婴戏、仕女、高士等。

四、成化脱胎瓷

这是一种展示制瓷业高超胎土配方、修坯、烧造工艺的艺术杰作。这种瓷器胎料有特殊配方,修坯工艺极其繁复精细,工艺程序达100多道:粗修、细修定型,粘接、修外型,荡内釉、精修,施外釉等等,而且每一道工序均须极为细心,稍不留神则前功尽弃。人们形容此种薄胎瓷的修胎工艺几乎达到了多修一刀太薄,少修一刀太厚的程度。胎体薄过蛋壳,几乎有釉无胎,故名“脱胎”。不难明白,成化脱胎瓷主要是小件陈设瓷,因制作极其不容易,保存很难,传世品极少,价值极高。

第六节弘治时期的陶瓷

这时的瓷器无论青花、颜色釉或彩瓷,基本上都是成化的延续。

成化窑的精品斗彩在弘治朝已基本上不再生产,而弘治娇黄和白釉刻填绿彩则是这一朝最负盛名的品种。弘治朝民窑青花也在成化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民窑的精品也经常有所发现。

一、青花

弘治朝的官窑青花瓷器与成化非常接近,因此有“成弘不分”之说。此时的青花传世的很少,台北故宫博物院仅数十件,且大半是黄釉青花,品种又很单一,基本上是碗、盘之类,属实用器皿。黄釉青花是弘治官窑的杰出产品,是将白釉青花烧好后加施黄釉复烧而成。

弘治官窑瓷胎细润、坚密,有的釉面光亮闪青,被称为亮青釉;有的釉面很白,用“如脂似玉”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青料采用国产平等青,与成化官窑相仿,但稍偏灰,后期更甚。青花浓淡不等。青色浓淡与纹饰的绘制笔法有关,采用粗笔点染勾勒的呈色浓烈,采用双勾平涂的则呈色浅淡。前种笔法弘治初较多,弘治中后期则采用新的单线平涂的笔法,有时也夹杂一些一笔勾勒点染的方法。绘画笔法的区别可作为判别弘治前后期的标准。常见的纹饰有海水龙纹、火云龙纹、荷莲龙纹、龙穿纹、四季花果、海马异兽、松鹤、缠枝牡丹、葡萄、蕉叶、山石花卉、结带宝杵、海水江芽、婴戏、仕女及梵文等。民窑青花瓷在明代民窑瓷器中都是较为突出的。


民窑青花颜色比较浅淡,和官窑青花不同的是:弘治民窑青花丰富而多彩,釉层以肥厚为多,有些见密集气泡,有淡湖水青和卵白两色,少量的灰绿釉薄而透明。常见的纹饰有松鹤、折枝花、缠枝花、团花、花果、菜蔬、树、石栏杆、婴戏、仕女、骑马、鱼跃、庙前朝拜、火轮、莲瓣,都画得非常潇洒飘逸,尤其是人物,只寥寥几笔便活灵活现。景德镇民窑生产的外青釉裹青花狮子绣球纹碗,是弘治的特有产品。

黄釉青花盘宣德时期才见有烧制,以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官窑均有出品。宣德制品共有砂底边款和釉底底款两式,成化见砂底边款,弘治、正德和嘉靖则见釉底底款。弘治官窑款识有“大明弘治年制”和“弘治年制”篆书款一种,但不见于青花器上。字体秀气而有力。民窑瓷的写款多是祈求平安、发财的长篇铭文,也有的只写干支款的。

二、宫廷御用黄釉瓷器

在我国的古代,瓷器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享用的。就黄釉瓷器而论,它被宫廷垄断,并严禁民间使用。《明英宗实录》中记载:“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座。”到了清代又有更具体的规定,从而使黄釉瓷器在诸多单色釉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室的御用瓷。

中国的帝王为何对黄色如此厚爱呢?在古代无论各朝各代的君主都尊崇土地,土地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其本色就是黄色。黄色还具有中央的含义,在色彩学上表示光明和希望,能够引起人的兴奋感。

由于历代君王对黄色的情有独钟,黄釉瓷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专用瓷器。

明清时期宫廷对黄釉瓷器的使用略有不同:明代黄釉瓷器主要作为皇室的祭器。清代黄釉瓷器除了继续成为宫廷祭祀用器外,还成为陈设观赏、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黄釉瓷器在皇室中有着明显的等级表现:除了皇帝、太后、皇后主要享用黄釉瓷外,皇贵妃用的是里白外黄瓷,贵妃用的是黄地绿瓷,嫔用蓝地黄瓷,而贵人、常在分别用绿地紫和绿地红,答应、皇子福晋、皇子侧室福晋则用“甘色瓷盘、碟、碗、钟”等。

明代黄釉首推弘治时期的器物釉色为最佳,釉色纯正肥润、浑然一体,无疵,因色淡娇艳而以“娇黄”著称。其制法是以铁为着色剂,在烧成的白瓷上浇釉,再经低温两次烧成。弘治黄釉器物大多是罐、盘、碗。从大量传世品的呈色看,它们的釉色几乎一致,这说明景德镇的制瓷工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黄釉烧成技术。它们的色调达到全器一致是不易的,因为釉中含铁成分的增加与减少直接影响釉色的深浅,必须经过工匠们刻苦钻研、反复试验,才能达到如此的成果。

下一页清代的瓷器(2)上一页明代的瓷器(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中国瓷文化》
· 瓷器的雏形——原始瓷器
· 瓷器的真正产生在东汉
· 早期的瓷器——三国两晋
· 隋代的瓷器
· 唐代的瓷器
· 五代的瓷器
· 宋代的瓷器
· 辽金夏的瓷器
· 明代的瓷器(2)
· 明代的瓷器(1)
· 清代的瓷器(2)
· 清代的瓷器(1)
· 民国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