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宋代的瓷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3 11:08:45 |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公元960年,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混乱局面,统一了除辽、西夏以外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使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生产得到发展,并出现了新兴的商业城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宋?黑釉剔花罐

后来,随着宋统治者重文抑武指导思想的深入,文人日益活跃,整个社会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发生变化。加上政府放松了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客观上促进了工匠流动、技艺交流。

当时,皇室、臣僚、贵族、商贾既需要上等的生活用器,又要求具

有观赏性的陈设品和收藏品,因此在民窑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官府督建的专为皇室、官府烧瓷的“官瓷”出现。而且,城市中的茶肆、酒楼、饭店都要用精细的瓷器待客,就是沿街叫卖的饮食挑担也要用上好的瓷器招引食客。然而,城市中的平民百姓和经济力低下的农户,仍以质量一般或粗糙的陶瓷器皿作为生活用器。考古资料表明:在当时全国170个县、市、自治区中发现窑业的已有130处,足以证明宋代制瓷业的普及性。

第一节宋代五大名窑

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且一些以州命名的窑系特点非常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如:被后世推崇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就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的瓷器“汁水莹润如堆脂”,具有像青玉一般的质地;又如钧窑天蓝釉,像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这一切都说明,宋代是陶瓷美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一、“弃定用汝”

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当时,汝窑接受宫廷的烧瓷任务,烧造汝官青瓷,产品十分精美,宋人有“汝窑为魁”的说法,在宋代青瓷中被推为首位。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也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但这些记载的原因并不全可信。

定窑白瓷曾一度受到北宋朝廷的青睐,因而被作为宫廷用瓷。同时,臣服者也将定瓷作为供品献给皇帝。定窑的印、划、刻花纹极为精致,尤其是象征帝后的龙凤纹饰,再饰以金银镶口,还有描金定器,富丽工巧、倍极华贵。那时,宫廷用瓷多不厌奢侈,而芒口的定瓷完全可以包镶金银,以体现皇家身份的高贵。由此看来,以往那些“弃定用汝”的原因,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


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宋徽宗赵佶个人的审美爱好有很大关系。他是一个穷奢极欲的昏君,搜刮江南奇花异石,用船北运,称“花石纲”,并在京师建廷福宫、艮岳。同时,他善画能写、好古成癖。因此,按照他个人的审美要求来置窑烧造瓷器是完全可能的。另外,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宠信道士,在全国大力扶植道教、大兴土木、大建宫观、刊行道教书籍,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而道学以“静为依归”,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审美观,所以青色的幽玄、静谧正适合于这种审美的情趣。例如:在道教仪式中,斋蘸时献给天神的祈祷词,称做青词,又叫“绿章”,其称呼由使用青藤纸作为书写材料而得名。史籍中就曾有关于宋徽宗作青词的多种记载。所以,笔者认为“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审美观的反映。而且,以皇帝个人的审美爱好决定官瓷的釉色、造型以至纹饰等,这在中国陶瓷史上并不乏其例。

二、钧窑器与艮岳山

钧窑是以生产蓝色乳浊光釉和铜红窑变釉组成的红蓝相间的钧红釉而闻名于世的。它的红杂以蓝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并非纯正的红色,但仍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为元、明、清各代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钧窑瓷不仅釉色凝练,还有典雅端庄的造型、厚薄相济的胎骨,以及雍容浑厚的气度,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代名瓷。

宋?钧窑花盆

其实,钧窑最初仅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宋徽宗看中了它的釉色,便命在河南禹县城北八卦洞一带建立官窑场,并抽集民间窑场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用具,其中以烧造花盆为大宗。那么,钧窑为何要生产如此多的花盆呢?原因在于:宋徽宗为“皇嗣繁衍”而听信了方士的话,于政和七年用人工堆起了一座“艮岳山”,取寿比南山之喻和祈仙求道之意。山上“山林石壑日益高深,亭榭楼观不可胜数,四方花竹奇石,咸萃于斯,珍禽异兽无不毕有”。所以,钧窑烧制的各式花盆和盆奁,可能就是为艮岳山中放置花木所用。1125年,随着金人攻入汴京,艮岳山也遭到了破坏,因而专门为其烧造陈设器的钧窑也衰落了。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仍不断进行模仿,试图再现它的风姿。


三、官窑瓷与宋室南渡

宋代官窑大约出现在北宋晚期,其产生与当时的帝王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宋代官营手工作坊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集历代名瓷精粹于一身,在北宋朝廷的直接控制下,以古代商周青铜造型为摹本,以肌素无华的青釉为饰,使烧制的瓷器成为陶瓷史上的旷世佳器。从传世器物上看,北宋官窑在生产上确曾受到汝窑影响,如裹足支烧、釉面的开片装饰,但也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其器物釉色以粉青色居多,其次有翠青、天蓝、天青等多种色调。釉面清晰可辨的冰裂纹,疏密有序,口沿露胎处往往呈深赫色或黑色,世人称之为紫口铁足。其最突出之处还在于器型硕大、造型古拙质朴和釉色匀浮青翠。

宣和七年秋,宋室南渡,修内司窑成为南宋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官窑。它只烧造一些宫廷日常所需要的瓷器,器型主要有盘、碗、杯等。也有一定的陈设品,其质量高于其后建立的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的另立与当时浩大的皇帝祭典仪式有关,是由于南宋政权在渡江之后,受财力、物力的限制,祭典所需的器物已舍弃昂贵的铜器、玉器,而转用陶瓷器、竹木器代替。郊坛下官窑的瓷器质量高于一般的民窑,但由于受时间紧、数量大的制约,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往往低于专门烧制御用瓷器的内修司官窑。

第二节宋代的窑系

窑系是瓷窑体系的简称。在民间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诸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会被划分为一个窑系。窑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和装饰的异同而定。

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制瓷业百花争艳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民窑迭出、品类众多,出现了闻名于世的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后来这些瓷窑由于各有特色,先后被官府选中,为宫廷烧制部分宫廷用瓷,具有了半官半民的性质。同时,随着宋代陶瓷作为商品开始流通,各窑系的产品相互影响,出现了工艺技法的借鉴与效仿,使得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由此出现了一批以某些大产瓷区产品为代表的瓷窑系。


第三节宋代饮茶风尚

与瓷器

在宋代,饮茶之风很流行,统治阶段和有闲阶级盛行“斗茶”,而且宋徽宗赵佶就常与上层臣僚“斗茶”。

关于“斗茶”,宋徽宗在其《大观茶论》里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蔡襄在《茶录》里也谈到了建安斗茶。他说:斗茶先斗色,建安人对当地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评价很高,因而茶色贵白,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斗试以青白胜黄白。其次为斗茶汤,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水痕为负。因为这种白茶含有黄色染精和胶质,时间久了茶汤便会在盏内染成一圈水痕。

而且,茶色既然贵白,那当然是以黑盏相配最为适宜,所以“斗茶”风尚的盛行,使得黑釉盏的烧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黑釉是以它的黑色釉面而闻名遐迩的,人们常为它那种神秘的、深不可测的乌黑色彩所倾倒。歌德在他的名著《色彩论》里就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一个穿黑衣服的女人,看起来比别人更窈窕。”可见,宋人对黑釉瓷情有独钟绝非心血来潮或主观臆断。事实上,他们很讲究对黑釉瓷面的艺术处理,各地也新兴了不少瓷窑。

那时,兔毫及鹧鸪斑盏最为饮茶家所喜爱。玉毫、兔毛斑和兔褐金丝都是兔毫盏的别名。其出自福建水吉县,盏底刻有“供御”和“进 ”的字样,是专为宫廷烧制的茶盏。

当时,曲阳定窑的黑盏色黑如漆且胎土洁白,论质地远较兔毫为优,距汴梁又近,可徽宗为什么要舍近而求远地用建窑兔毫盏呢?那就是因为它胎薄,薄则茶易冷,茶冷则水痕易退,这对于斗茶来说是符合要求的。除此之外,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大量烧制黑茶盏。近些年来,各地都发现了不少烧黑盏的瓷窑,如四川、广东、福建等地,这充分说明宋代饮茶风尚是全国性的。

下一页辽金夏的瓷器上一页五代的瓷器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中国瓷文化》
· 瓷器的雏形——原始瓷器
· 瓷器的真正产生在东汉
· 早期的瓷器——三国两晋
· 隋代的瓷器
· 唐代的瓷器
· 五代的瓷器
· 宋代的瓷器
· 辽金夏的瓷器
· 明代的瓷器(2)
· 明代的瓷器(1)
· 清代的瓷器(2)
· 清代的瓷器(1)
· 民国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