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夏代青铜器的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3 10:31:55 |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中国的夏朝上承五帝时代,下接商、周。考古学上的夏文化,至今仍然在探讨之中。学术界普遍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代表了夏文化,它们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600年左右,这个时间基本上符合夏朝的年代。

第一节夏代青铜器概述

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夏代,根据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发掘所发现的夏代铸铜作坊和青铜器物来看,这一时期的青铜二里头文化·铜牌饰器已经出现了礼器、兵器、生产工具、乐器和装饰器等五大类型,而在贵族墓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夏代贵族墓中出现的礼器和兵器,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构架模式。

传说夏禹铸九鼎,史料也有夏禹之子夏启炼铜的记载。夏代青铜器铸造手工业作坊遗址和青铜器的出现是当时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也证明夏代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

夏代青铜器的纹饰,除了乳钉、圆饼和几何纹以外,就是牌饰上的兽面纹,它也是已知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第二节夏代青铜器造型特征

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并且是仿照陶、木、蚌器而制作的。目前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不多,都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如矢镞、戈、戚等,另外还发现了青铜礼器爵。爵的整个数量虽然还不足十件,但在铸造史上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铸造简单的兵器、工具到铸造容器,都是技术上的飞跃。发掘出的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礼器,至今仅限于饮酒器爵。其基本特点是:爵的流部狭而较平,尾短、无柱,或有柱状的雏形,底平。体较扁,下承三足。体型可分为长体束腰式、长体分段式及短体束模式等数种。足有长短两类,长足为三角尖锥形,短足为三角段形,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时因损坏或腐蚀所导致。有的鋬做成镂空状,体现了二里头文化期的特点。

第三节夏代青铜器花纹与装饰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除此以外,值得重视的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如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镶嵌圆铜器,此器直径17厘米,厚0 5厘米,器物的边缘镶嵌61块呈长方形的绿松石;再如1981年在二里头一座墓葬中发现的长圆形兽面纹铜牌饰,牌饰凸起的一面以绿松石粘嵌成异常精致的兽面纹图案。这两件器物是目前在中国所见到的最早的复合物质铜器,其熟练程度已经脱离了该种类技术的最初阶段,从中可以看出夏代的青铜铸造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

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没有见到动物形纹饰,但是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内部已经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此不能排除此时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第四节夏代青铜器铸造技术

传说夏禹铸九鼎,史料中更有夏禹之子启炼铜的记载。考古工作者曾在偃师二里头和洛阳东干沟遗址中发掘出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这些也证明二里头文化已经有了冶炼和制作青铜器的作坊。

二里头文化处于青铜时代初期。一般来讲,铸造实体器远远不如铸造空体器难,实体口袋只需要单扇范即可;而空体器的铸成不但要有外范,还要有内范才可。从发现的铜爵的铸造痕迹来看,当时已能采用多合范法了,充分代表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水平。铜爵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形体单薄,束腰,平底,细三足,流部和尾部都较长,个别的还在靠近流折处(即流与口的接合处)有两个矮小的柱。铜铃形体不大,一侧还有一个近似半圆形的扉棱。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形体都较小,粗糙、单薄,说明青铜器的制作正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发现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数量不多,但它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在生产、生活及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优点,远远超过石、木、蚌、骨器,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下一页商代青铜器的发展上一页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中国青铜文化》
·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
·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
·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
·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2)
·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
· 夏代青铜器的发展
·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
·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
·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
·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