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3 10:27:29 |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随着周平王的东迁,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此时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大阶段。东周时,周王室衰微,不再有力量来控制各个诸侯,这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和诸侯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列国铸器增多,但周王室铸器却数量减少且质量下降。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思想活跃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第一节春秋时期青铜器概述

周王室衰弱后,列国竞相发展自已的势力,出现了国内卿大夫室家逐渐兴盛的政治形势。代表各地区文化的青铜器在此基础上高度发展,它新颖的器型、精巧富丽的装饰风格和卓越的范铸技术,反映了当时中国青铜器新风格的崛起。

青铜工艺在春秋早期承袭了西周晚期的一些特点。到了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剧烈变革,青铜工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表现为:原王室的器变为各诸侯自铸的器,诸侯国青铜器占据当时青铜器的主要地位,或成为社会的商品;原来的“礼器”变为了士大夫阶级生产享用的器,或成为象征个人财富的财物。为了满足社会新兴势力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需要,青铜器的制造加强了实用性。在纹饰上,商、周以来的兽面纹、夔龙纹等纹样,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在造型上,由庄严厚重变为轻巧多样。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的金文多反映了诸侯、大夫的社会活动及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性特征,就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第二节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分期〖1〗

一、早期(公元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

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仍然是西周的体系,但是也有很多的变化。王室和王臣的青铜器急剧减少,诸侯国的青铜器占据主要地位。陕西宝鸡太公庙村发现的秦武公甬钟和钮钟(公元前697—前678年)是为标准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发掘较为重要,其中自七鼎至一、二鼎等四个级别的数十座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有相当一部分是春秋早期时的器。陕县太仆乡出土的一批青铜器,也是典型的春秋早期的器。新郑的春秋墓葬很多。早期的曾国的墓葬个别有所发掘。山东曲阜鲁故城曾发现过几座春秋早期的墓葬。关中地区秦公园陵北的八旗屯秦墓,春秋早期·蟠龙方壶春秋早期的随葬器物与上村岭虢国墓地基本相同。迄今为止,这一时期所发掘的都是中小型墓。湖北随县所出土的曾伯文簋和曾伯大父簋等器,均为春秋早期的铜器。


1造型特征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是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首先出现的是盆,传世的如曾大保盆。考古发现的有鲁故城201墓的一式盆、陕县太仆乡的日夭盆等,而在西周晚期的墓葬材料中,却没有见到有出土过这类青铜盆的明确记录。其次是椭杯的出现,这是一种横向两侧有耳的长圆形杯,其较深的有的称其为,如蔡大师。称为舟(即尊彝的器座)的器,实际上是一种饮器,山东曲阜鲁故城春秋早期墓中都出土有数件此种器。一种很多见的狭颈、宽肩、深腹的平底扁壶,大约也出现在此时,大仆乡器群中就出土有这样的壶。春秋早期的罍和,大都颈短、宽肩而器体较低,与西周晚期器体偏高的有较大的区别。

2装饰与花纹

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的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微小的变化,即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前文已经提到过,颂壶上已有交龙纹出现,上村岭虢国墓地也出土有这类纹饰的青铜器。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糙稀疏,可能是春秋早期中较晚的新式样。

3铭文特征

春秋时期·蟠蛇纹簋

春秋早期因与西周较接近,因此此时列国金文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征,在文字结构及书体上都有体现。其中,尤其一些重要的诸侯国的金文与西周晚期的金文更为形似,文字呈长方形,端庄凝重,布局较整齐、规范。如晋姜鼎、齐侯匜、鲁伯厚父盘、曾侯簠等等。春秋早期的秦国金文在字形结构、风格上与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非常相近,这可以从1978年宝鸡太公庙出土的春秋早期偏晚的秦公镈铭文与虢季子白盘铭文相比较得知,说明秦国文字继承了西周晚期王纤地区内西部区域的文字特征。但是此时期的列国金文也呈现出与西周晚期金文一定的差别。

二、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青铜艺术在春秋中期呈现出新的面貌,铸造技术精湛,出现了一些器皿上的观念更新。

1造型特征

传世的秦公簋,铭记其先世有十二公,此十二公是从秦仲算起,到十三世制作器的为秦康公(公元前620—前609年),秦公簋的形制仍然是春秋早期式样,但是其纹饰已经是较为繁缛而重叠的卷龙纹或交龙纹了。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即具有早期到晚期过渡的特点。



盂鼎类的器盛行时,除了沿用圆底的兽蹄足或垂腹的兽蹄足常见的式样外,还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双耳弇口的盖簋仍然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器体上的横列沟条纹有的已经不再采用了。已经不再出现,但簠仍然在继续流行使用,器形上有所变化,在口上另外竖一道宽阔的边。食器中敦的频繁出现是一个较大的变化,这时的敦有三小足和圈耳,盖可却置,还没有发展为上下对称的形式。敦这种器物是之前很少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壶类出现一种器口较宽的短颈壶,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的公铸壶、信阳平桥春秋墓的樊夫人壶等,都是这类器形。此外, 形盉也有个别的发现。

在国君级的墓中出土过成组的甬钟,也出土过平口的钮钟和铃钟,在此时出现的还有于。

2花纹与装饰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也存在着新旧交替的情形。“∽”形与“∪”形的变形动物纹、波曲纹等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已逐渐改变了粗犷的风格,显得愈益规矩和精丽。在上述纹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重叠的或相交的环形交龙纹结构,并且由早期抽象的、甚至首尾不辨的动物纹,重新恢复龙或兽的具体形象。首、角、目等各部分越来越清楚。但是,变形的动物纹并没有完全消失。本时期新出现了较为复杂和繁密的四方连续动物纹,如秦公簋、黄君孟等不少器上都布有这类复杂交缠的纹饰。春秋中期的纹饰在结构上虽然有新的式样,但在技巧上还不是精工细作,因而仍然具有某种粗犷的风格。

3铭文特征

此时期处于春秋早期与晚期的交替阶段,铭文与春秋早期的铭文差别不大,细节也可以参考春秋早期的铭文。

三、晚期(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前476年)

春秋晚期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取代奴隶主阶级,他们的代表人物逐步取得政治优势,并进行了社会改革,新的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高涨。从当时遗存的各种诸如玉雕、漆器、原始青瓷、纺织品等制造工艺的水平来看,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青铜铸造业并没有由于青铜时代的终结而走向衰落,反而为整个生产发展的需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和器物种类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的发展史上形成了第二个高峰。春秋晚期·虺纹簠

这一时期在山东地区的标准器物有齐洹子孟姜壶、邾公华钟;在江汉地区的有楚王领钟;在中原地区有句敔夫人簠;在安徽、江、浙地区有蔡侯申器群、蔡侯产剑、吴王光鉴、吴王光戈、吴王夫差御鉴、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在山西地区的有浑源李峪村器群、赵孟介壶等。


1造型特征

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及器物的种类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发展史上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鼎开始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造型和器腹的大小比例方面有所变化。

食器中的簋,传统的式样已经非常少见了,但是在诸侯的礼器中还是可以看到某些旧式的方座簋,当然在造型风格方面也需要适应于同一组合的其他器物,与旧的不全相同,典型的有蔡侯申方座簋。簋的数量总的来说减少得很多,有的地区在中期已经没有人使用了。

敦开始普遍使用。它在南方地区已经发展成为“西瓜敦”,器形上类似圆形的瓜,中间剖开为两半,下承三足,上盖有三环形的兽钮。也有的上下一致,都有三足。这两种敦在寿县蔡侯墓中都有出土。西周中期·波曲纹壶

簠仍然还在使用,口沿的一周边往往很宽,圈足中凹陷处常做成无花果叶子的边缘状。蔡侯墓所出土的簠和传世的许子妆簠,都属于同一形制。从此以后,簠的器形很少再发生变化。

酒器壶大多是高颈,腹或方形或椭圆形,兽耳衔环,有的圈足下附有怪兽或龙,典型的如新郑莲鹤方壶、蔡侯墓莲瓣方壶等,这种壶只有大型墓才有随葬。另一类低体鼓腹圈足壶,器体较高,最大直径约在器的中部,多兽耳和莲瓣盖,肩部略瘦或稍呈丰腴,典型的如赵孟介壶和浑源的鸟兽龙纹壶。

这时酒器出现的新式样是尊缶和提梁盉,缶的器形呈酒罋状且直颈有盖,两侧有系或有链耳。蔡侯申墓中所出土的铭为尊缶,晋栾书缶也属于同一种式样。

酒器尊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没有出现,在春秋晚期的蔡侯墓中,出土了数件觚形圆腹尊,圈足很高,形体上模仿了西周的觚形尊,且其腹部鼓出呈圆弧状。


盥器发展为鉴、盥缶、盘、匜、盥鼎等。此时出现大型的水器,盥缶没有颈,口有复盖,肩宽且器大,旧称为罍,由蔡侯墓此类器之铭,才得知为盥器。

青铜乐器编钟主要是甬钟、钮钟、铃钟和平口钮钟,其他的青铜乐器如钩、钲、于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盛行。

2花纹与装饰

春秋晚期是青铜器纹饰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纹饰种类繁多,在风格上总的来说倾向于追求精丽细密,以繁缛为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春秋晚期流行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羽纹(波浪纹)、贝纹、垂叶纹等,以前流行的饕餮纹依然被保留,但狞厉色彩已经消褪而更富于装饰趣味。其中蟠螭纹、蟠虺纹这两种纹饰多由两条或数条螭龙纠结而成。

春秋晚期装饰手法的创新和新纹饰的产生与铸造技艺的发展同步。例如:精细的蟠虺纹、羽纹的广泛应用就与印模法的推广有直接关系。在制范时,以此类纹饰的单元纹样上下左右相联,打印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构成异常精细繁密的大面积装饰花纹。春秋晚期·齐侯盂

此外,错金银和嵌异色金属技艺的流行,不仅造成多色彩的装饰效果,而且促成狩猎纹等新纹饰的产生。狩猎纹是一种新出现的写实的人和动物纹饰,主要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宴乐、习射、采桑、弋射,以及水陆攻战等内容,纹饰还有简单的环境描写,更突出了写实的风格。

3铭文特征

春秋晚期青铜器上的铭文,主要以山东地区诸侯国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诸侯国的为多,中原和三晋地区的很少。这时遗存的铭文内容,以记载显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诩品德之美为内容的自作用器居多,铭辞或长或短,大体上有一定的格式,记载婚媵的铭文也不在少数。铭辞除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与史籍相印证,及部分有史迹可资考查之外,涉及史料的内容并不多,这是由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缘故。

下一页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上一页西周青铜器的发展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中国青铜文化》
·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
·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
·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
·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2)
·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
· 夏代青铜器的发展
·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
·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
·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
·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