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意·彩——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汪港清韦红燕工作室教学研究作品展
展期:12月18日~26日下午14:00(9:30-17:00,16:3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
地点:炎黄艺术馆 1层、2层展厅(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慧忠路9号)
开幕式:12月18日(周三)15:00,炎黄艺术馆2层
门票:免费
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炎黄艺术馆
承办:炎黄艺术馆
协办:北京美术家协会 朝阳区美术家协会 海淀区美术家协会 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学术主持:尚辉
展览策划:韩振刚 汪港清
顾问:任萍(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率英先生之女)
张永红(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馆长)
王晓彤(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教育系主任、刘福芳先生之女)
前言
以“工作室”为主体的研究生教学方式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特色,而工作室能够稳固立足、健硕生长的根本,在于它执着而独立的灵魂。
作为导师,我们主张继承与贯通中国传统绘画最本质的特性——“写意”和“京派”工笔画最鲜明的语言特征——“重彩”,同时融合拓展意笔画与工笔画的技法语言范畴,扩大对色彩语言认识的空间,进而打造出了“意”与“彩”共生的核心艺术理念,使之成为工作室长期秉承的学术主张,亦是工作室的灵魂。
我们两位导师都曾师从首都师大美术学院工笔画专业的重要奠基者刘福芳教授。刘先生曾受到民间名师家塾式画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现代美术两条教育脉络的哺育和滋养,尤其是师承徐燕孙、刘凌沧、吴光宇、任率英(按年龄排序)等“京派”工笔画的巨匠,使她在“京派”工笔画传承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福芳先生的绘画艺术及教学品格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今天工作室的教学思想。
在当前工作室的教学与育人模式中,我们努力坚守中国文化本位,指导学生研习经典,立体化地学习传统,不断触摸和感受传统的温度,悉心培养每颗年轻的心灵对“传统”的亲近和热爱。同时,“亲古而不泥古”,我们启发学生充分开掘真实而饱满的内心世界,不懈地探索、思考与创造,这既是工作室一直以来所贯彻的教育思想,更是对刘福芳先生“倡导工笔画写意精神”的艺术思想和“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的继承。所谓“科学”,强调学术研究在艺术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用研究状态去探索艺术的内在规律。所谓“艺术”,重在启发及培育学生的艺术心智和创造力。时至今日,工作室已经走过了16年,先后有博士4名、硕士55名、访问学者9名在工作室学习,并曾以工作室之名举办了多次主题性教学研究展。
这次教学研究作品展以师生们的创作实践、造型研究、古典临摹为主要内容,收录作品百余幅,以及工作室成员针对“京派”工笔画和画家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教学与研究成果的展示来呈现与梳理工作室的教学思想,以期在某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展示“京派”工笔画的发展及在当代的创新。
文脉传承和创新发展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工作室“意彩共生”的艺术主张,是对与北京地域文化相辅相成的传统“京派”工笔画彩绘语言的发展,同时也体现着传统绘画研究与当代绘画创作紧密结合的创新实践。我们将不断丰满工作室的中国画教学研究与实践体系,为“京派”工笔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展览小结
一百年前,老一辈“京派”画家们坚守与传承着传统中国绘画的血脉,并且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东西方文化思潮如何交融,他们始终坚持为发展传统、复兴工笔而不懈努力,最终不仅形成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工笔画特征,影响了后来北京工笔的发展,并且对全国工笔画的繁荣复兴也产生不可忽略的贡献。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艺术相互间的影响更为深入,工笔画面临着新的文化语境,其画体特征的外延也在不断突破。然而纵观百年来“京派”绘画的发展,可以看出“传统”是一个开放且不断发展的体系。它既是图像的载体、技艺的载体,同样也是思想的载体和文化交融的载体。
我们希望这个展览,不仅是一次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亦是一次在当代艺术教育环境下对传统艺术文脉创新发展的总结;不仅展现出线性时间上对自身学脉的回顾,更传达出我们对传统的尊重、反思与发展。而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正是对“京派”工笔精神的继承。
传承“京脉”,开拓“新象”,我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