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 Mendieta,《无题:轮廓系列》,1978年,超八毫米菲林转至高清数码媒介(彩色、无声),3分14秒,由Lelong & Co.画廊提供,©The Estate of Ana Mendieta Collection, LLC
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崭新视觉文化博物馆M+呈献“境遇──五个人”展览,当中精选展出的作品,出自多位以不同媒材创作的国际女性艺术家之手。这次展览为M+展亭的第九个展览,由2019年6月7日至 10月20日举行,展出冯美华(香港,生于1952年)、李昢(南韩籍,生于1964年)、Ana Mendieta(美国籍,生于古巴,1948至1985年)及Charlotte Posenenske(德国籍,1930至1985年)的重要作品,还特别委约Lara Almarcegui(西班牙籍,生于1972年)创作新作。此展览会聚一批风格不同、背景迥异的艺术家,探索“境”的概念并提出各自的见解──不论是无形还是有形之境,是想象还是真实之境。
这个展览的艺术家来自不同文化和世代,展出作品包括雕塑、装置和流动影像,横跨1960年代至今。这些丰富多元的作品都是源于与地方和环境的对话,并从不同历史时刻和角度出发,促使观众探索自己身处之地,寻觅人生在世的归属感。
“境遇──五个人”由M+视觉艺术主策展人姚嘉善策划,可视之为M+展亭和即将竣工的M+大楼之间一场不拘一格的对话。展览以博物馆这一重要蜕变阶段为出发点,响应馆址施工现场环境的转变。尤其可见于Lara Almarcegui受委约而创作的作品,她以科学方式诠释和述说现正进行的建筑工程。
展览亦包括Ana Mendieta和冯美华这两位行为艺术和录像艺术先驱的流动影像作品。Mendieta名为《轮廓》的录像系列甚具影响力,展览将精选其中几部播映,包括早期以墨西哥亚古尔古代墓葬遗迹为场景的《迷宫的轮廓》(1974年),以及Mendieta在逝世前几年于家乡古巴制作的短片。这些令人动容的作品记录了艺术家的行为展演,见证了她把身体压印在尘土、沙和泥泞上留下印痕,再以水、烟和火转化这些物料的过程。冯美华的《她说为何是我》(1989年)同样以身体接触的经验来探索场域,影片展示一位蒙眼女子在香港街头漫游的影像,而她这个“再发现”的过程中,又穿插交织一些黑白档案片段,当中可见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女性同样信步穿行于这个城市。
展览也将展出德国极简主义艺术家Charlotte Posenenske的雕塑,其《方管》系列的作品形如通风管道,部件可以以不同方式组合。其组件是以热浸镀锌钢和硬厚纸板为材料,并以工业方式制作,可根据建筑空间和策展人的想法,在每个展览中以不同面貌与形态呈现。同于此展览中展出的另一组雕塑,是逾三十件由李昢创作的雕塑模型。李昢是她那一代南韩视觉艺术家中的佼佼者,这些来自真实或虚构建筑物的模型,是对建筑乌托邦概念的响应;而她另外一件以钢、金属片和镜面为材料的悬挂式雕塑,制作精巧,也反映同样的意念。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形容此展览是体现博物馆抱负的重要一步:“我们非常荣幸能在这次展览集合一批如此多元化的国际知名艺术家,她们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此举印证了我们致力建立一间国际化视觉文化博物馆的决心。本馆正经历重要的蜕变阶段,并在继续稳步成长,我们趁着此展览提供的良机,为M+搜罗更多当代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以充实这方面的馆藏。”
M+博物馆视觉艺术主策展人姚嘉善强调展现艺术多样性之重要:“这群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我们希望藉此表明,M+是一间不受到艺术界线和地域囿限的博物馆,而且致力呈现各种艺术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周遭环境影响,但艺术家与场域和地方的对话,却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的创作动力源自他们渴望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在社会中的角色,并探索当中意义。这些艺术观点百花齐放、多姿多采,而把它们呈现于世人眼前,就是M+的重要使命。”
展览详情
“境遇──五个人”由M+视觉艺术主策展人姚嘉善策划,视觉艺术助理策展人郑懿行、策展助理林铃和实习生王敬瑜协力筹备。
平面设计:Fellow(新加坡)
日期:2019年6月7日至10月20日
开放时间:早上11时至下午6时,星期三至星期日,以及公众假期
地点︰西九文化区艺术公园M+展亭
入场费: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