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 | 沙龙 | ART TV
美术馆教育,离大众有多远?
随着社会大众对文化艺术需求的不断提升,公共教育越来越成为美术馆面临的重要要职责和使命。我国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高质量的公众教育需求更为迫切。但今天美术馆公众教育的现实令我们焦虑。国内美术馆应如何实施公共教育?与国外相比有哪些差距?困难是什么?原因在哪里?请走进本期艺术沙龙。
泛创意时代:艺术家沦为创意构想家?
毫无疑问,我们在进入一种“泛创意时代”,创意成为我们衡量一件事物好坏的关键标准,这种现象也投射在艺术界。面对展览,装置艺术家只需提供清晰的构思,剩下的由工人完成;不幸的是有些画家也沦为形象设计者。面对现实,我们是否该用劳动来拯救艺术,或者,用艺术来拯救劳动?当代艺术家、策展人邱志杰坐客本期艺术沙龙。
天津文交所,争议之外更要探讨实质性问题!
文化艺术产权交易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是否会成为艺术品交易的一种主流模式?争议之外,天津文交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又有哪些?天津文交所筹备组组长雷原和知名艺术批评家朱其做客本期沙龙,就天津文交所的创办、上市作品的选择、产品的鉴定和估价、文交所的体制架构和监管等问题进行讨论,敬请关注。
启迪与创新:中小学艺术教育谈(上)
国内的艺术教育一直以来都缺乏一种系统性、连续性、有侧重性的认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想象力的缺失和功利心理取代了对艺术本真的感受;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对于中国来说,一种理想的艺术教育模式是怎样的?学校、老师、家长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艺术家倪军与教育专家李庚坐客本期沙龙,敬请关注。
学院教育与中国当代摄影艺术
近些年来中国的摄影艺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摄影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新闻出版等简单的记录功能,而开始作为一种媒介,成为当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摄影的自由度和空间不断增大。那么,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摄影艺术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当下摄影教育的发展又是怎样的?今后的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又将走向何方?央美摄影教研室主任王川,央美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做客本期艺术沙龙,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绽放威尼斯——从亚洲到全球(下)
由北京今日美术馆,台北晟名文化教育基金会,鹿特丹世界艺术馆和台湾美术馆与威尼斯Claudio Buziol基金会联手合作,共同推出《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国际大展。在威尼斯城两个古建筑圣格雷戈斯修道院和曼吉利瓦马拉那宫两个展场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6组艺术家及艺术组合(近150位艺术家)的作品。
绽放威尼斯——从亚洲到全球(上)
艺术教育系列沙龙:中外艺术教育比较
从参观博物馆到学校自身设置,国外艺术教育一直与艺术史的梳理连接紧密。而国内却存在断裂,应试教育让学生只有应试能力而缺少艺术的创造力,个性雷同缺乏独特性。如何让教育激活学生的个性?国外如何通过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来引导学生的自由选择?中国艺术教育未来体系的支撑在哪?敬请关注本期艺术沙龙。
如何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上)
当代艺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当代艺术收藏对于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普通人收藏当代艺术需要了解些什么?蓬勃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和成熟的欧美艺术市场相比还有哪些差距?艺术中国邀请资深艺术市场分析专家赵力和摩帝富艺术顾问公司副总裁黄文叡做客本期艺术沙龙关注这个话题。
如何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下)
二十年归国,旧忆与新知
画家李迪曾在80年代以一张具有崭新风格的《多思的年华》引起业内的注意,但他后来急转为表现主义绘画,90年代他赴德国留学,在海外的二十年中,他经历了哪些迷茫与希望?
艺术教育系列沙龙--美术基础教育
中国艺术院校大规模扩招以来,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下降,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断遭到质疑。艺术中国在2011年推出艺术教育系列访谈,本期我们关注的是美术基础教育。什么是艺术基础教学?如何教?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下,艺术基础教育的对象又是谁?中央美院副院长谭平、清华美院教授袁佐、李木共同探讨本期话题。
三十年执迷,朝戈“瞬间”成“永恒”(下)
3月19日,《瞬间与永恒:朝戈艺术三十年》将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举行,展览将全面回顾油画家朝戈的三十年艺术历程。这三十年中朝戈走过了哪些路程?在跋涉至人生过半历程后艺术才情又该如何发挥?艺术中国邀请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和著名艺术家朝戈共同回顾那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和历经的社会变迁。
三十年执迷,朝戈“瞬间”成“永恒”
艺术人生:作为女性的生命关照
2011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艺术中国邀请到著名舞蹈家沈培艺和CIGE中艺博画廊博览会总监王一涵,共同畅谈女性在艺术事业中的欣喜和艰辛。沈培艺小时候她着迷于美院学生们自由不羁的气质,在长大后她怀着艺术追求去发掘作为女性的生命观照。王一涵并不在意性别差异,更在乎作为一个活着的生命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
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价值(二)
艺术革命是人类共同的一次革命,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在所有的成果中间,这是一份精神的成果。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从一开始的参与者,艺术史学者朱青生和代表性艺术家舒群做客本期艺术沙龙,带来中国当代艺术最深刻的记忆和感触,炎黄艺术馆策划总监郭小力担任本次主持人,使沙龙更加丰富生动。
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价值
中国“韵”“味”
中国壁画学会主席、中央美院教授戴士和多年来坚持进行写生创作,气韵生动,自然天真,寻找着“法外之趣”。彭锋作为著名美学学者也跨界进行着策展人的工作,近年来积极推介着具有中国美学特征的艺术家,他为2011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提出了“中国味道”的方案。戴士和和彭锋两位教授做客本期沙龙为您展示中国艺术的韵味。
跨界艺术——让艺术走进生活
不知从何时起,艺术开始越过艺术的界限,参与到各种领域和文化现象当中。在“跨界”成为潮流的今天,艺术还能否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单纯性?当代艺术在消费时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艺术跨界能走多远?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北京跨界中心创始人倪景飞和艺术家俸正杰做客本期沙龙,与我们共同谈论艺术跨界的话题。
“春华秋实”谱正气——李延声访谈
1978年,中央美术学院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它的第一届研究生班。16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青年进入美院国画系学习,如今已成为美术界的栋梁。为纪念研究生班毕业30周年,名为“春华秋实”的展览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国画画院艺委会副主任、著名画家李延声是研究生班的班长,李延声先生做客本期沙龙,讲述他的回忆和艺术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