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汉字结构教学研究。
古人很重视去研究汉字结构教学方法。比如宋人王羲之的“三十法”,元代陈绎曾发明的九宫格,清代蒋骥的“新九宫格”,清末黄自元的“九十二法”,其他还有回宫格,米字格等。因古代文教政策现实的需要,这些宫格教学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此,这些宫格仍被沿用来于当前基础书法教学的结构训练,而且有教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回宫格”,以进一步提高写字教学质量。
而今,书法已定义为一门艺术课程,传统的结构教学方法显然需加以扬弃或改进创新。目前有观点表明,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依赖这些宫格进行结字训练,会阻碍中小学生本有的空间意识、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协调能力的发展,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又特别强调这方面的能力。关于结构教学,既要求学生把汉字写“正”(两层含义:其一,接近原帖;其二,端正),又要不约束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何解决这样一对矛盾,很值得研究。
东莞有一个书法教师,在结构教学中,设计了“去米格临习”训练方法,先用米格临习某个或某几个范字,当其结构达到比较接近原帖时,再用没有格的纸临习,让学生在“格”与“非格”之间做出类似于本能的调适。这样做确实既有利于学生把字写“正”,也利于学生空间能力的发展。
汉字结构,在书法艺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发展对结构的理解,创新结构课堂教学法,毫无疑问,它是当前书法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善于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才能真正提高书法教研实效。
五、书法教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与传播
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到“转”的阶段,确实有许多思想、理论、方法相互碰撞,互相激荡。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实践一边研究,获得了一些成果。但如何评价,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书法教育教学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或者某个书法教师、或者某一堂书法课,因评价标准比较模糊而显得评价无从下手或不得要领,要评价书法教学研究成果,更难。
然而,教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又是那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指挥棒,它可能是引导教学研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把教学研究引入岐途。我们来作一个横向的比较,前些年,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非语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与“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有莫大关系。在中小学书法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书法教学的研究出现某些偏差,本是事之常情,不能就此放弃研究或削弱研究力度。相反,应该以更严谨的态度、更科学的方法去做好书法教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故此,在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正确地评价中小学书法教学研究成果,其本身也成了一个核心课题。对书法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有一点还是明确的,即其研究必须建立在书法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教育学理论,遵循课堂教学规律。
传播的方式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观摩教学、校际或地区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书法教育报刊、书法教育网络等。研究者获得了书法教学研究成果,就有必要把它传播出去,在交流中再讨论、再研究,引起共鸣或碰撞,以期深化与发展,让它越来越接近书法教育教学真实存在的现状。让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普遍适用于中小学书法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
后记
本文提及“书法教学研究核心内容”,缘于过往书法教学研究中曾出现的一些偏差,比如书法教育教学重课外轻课堂,重个别辅导轻普及提高,重技法轻文化,重单幅作品的教学而忽略某个碑帖的整体性。再比如有的教学研究急于创新而却对传统的优秀教学法认识浅薄,或者有的研究普适性较弱。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皆因其没有抓住书法艺术的研究形式及没有抓住书法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
辩证而论,“书法教学研究形式与核心内容”的含义是可以流变的,也即是说,中小书法教育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书法教学研究的形式及内容是可能不一样的。目前来说,书法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如前所述,笔画、结构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书法教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等是当前亟待研究与突破的课题。当这些课题解决了,且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后,我们的教学研究将会转入更高一个层次,我们的研究将会更加细致与深入。书法教学研究的历史是这样,今天的书法教学研究现实亦然。
对于书法教学研究,真实存在的核心内容有待研究者去发掘,并尝试以一定的形式展开研究。本文初次提出“书法教学研究形式及其核心内容”课题,权当一个话题,抛砖引玉,以期待与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共同讨论。
佛山市委副书记杨晓光致词
广东书法院刘小毅院长(中)与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谢洪涛(右).中国书画艺术报主编吴耀军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