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观演关系的特殊性和规定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观众不应该只是观察,而应该参加进一次共同的创造性活动”。 观众进入剧场,就意味着进入某个规定情境,作为一个特殊角色参与到戏剧活动当中。观众的反应可以即时地被舞台上的演员捕捉到,有经验的演员就会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表演状态。面对台下情绪高涨的观众舞台上的演员内心受到鼓舞或者感到欣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舞台上的演员使尽浑身解数,下面的观众都无任何反应,这比任何否定和批评的话语都使演员难过;演出结束时不绝于耳的掌声则是对戏剧活动者们最大的鼓励和肯定。由此可见,观众对戏剧的影响直接表现在演员身上,间接影响则是表现在戏剧创作之上。每次戏剧演出过后的讨论会就是对于戏剧演出效果的总结与反思,对于下一次的创作和演出很好地积累了经验。因此,从更深意义上讲观众是戏剧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显然,从演出的方式来看,电影跟戏剧就存在着差别,戏剧观众面对的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而电影观众眼前只有冷冰冰的图像和画面的银幕;戏剧是即时的活生生的表演,与观众之间是直接的双向反馈交流的关系,电影则是演员表演的“记录性重现”,电影演员与观众是间接交流的关系。
电影观众存在于一个黑暗的空间里,既没有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也没有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大家完全沉浸在电影制造的梦幻当中,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恐惧……电影此时像是个魔法师收服了所有的私心杂念,过滤掉尘世中生活的嘈杂和烦恼,集体失去意识般地徜徉在电影制造的视觉奇观当中。正是所谓的集体无意识使得观众在短短一个半小时内失语、放松,或者欣喜于电影制造的万众狂欢的快感,或者陷入到对影片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担忧和怜悯……总之,此刻观众是单纯的,至于对于影片的评论则是专业影评人或者电影发烧友的事情了。因此,影片的放映时间里的观众不存在像戏剧观众那样——承担戏剧演出的交流作用和“场效应”的创造职能。蒙太奇和特定的剪接效果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无意识。
通过下面这张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到戏剧与电影之间观演关系的不同。
戏剧、电影——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两朵艺术之花经由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时至今日仍旧夺目、依然芬芳。她们如此相像却又如此迥异。无论是戏剧提携了电影还是电影拯救了戏剧,这两门各具魅力的艺术样式都在吸取对方的精华和养分的同时坚持在自身的美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今天,当人们重新审视它们的审美共同性与差异性时,更多地看到了两者的雍容、成熟、大气以及其独异的哲学和耐人寻味的局域。而这正是戏剧与电影关系本质的反映,是两者未来品质全面提升的基础。祝福戏剧,也祝福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