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是戏剧的灵魂,但是这个灵魂往往可以附丽于其他艺术形式中。一部奏鸣曲、一篇拉丰丹寓言、一部小说……一部影片都有可能借助与亨利古耶尔所称的‘戏剧性范畴’而获得艺术效果。” 比如说戏剧有“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悬念”、“戏剧场面”等术语,而电影如果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一旦涉及到动作、冲突、情境、悬念、场面诸如此类在戏剧里已经建立了理论概念的东西时,它就很自然地被看作有“戏剧化”倾向的电影。
彭吉象教授在《影视美学》一书中给戏剧化电影归纳出几个特征∶
(1)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
(2)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宕起伏,以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
(3)戏剧化电影常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
(4)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情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等道德训戒。
(5)戏剧化电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6)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
不能忽略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也曾出现一些摒弃故事及演员的“纯电影”、“绝对电影”“抽象电影”等等,这些法国先锋派代表人物创作的电影要求完全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影响,而单纯以运动,包括各种线条和形状的变化来触发观赏者的情绪。诚然这些求变求新的电影类别在当时曾经造成一定的美学影响,但是纵观世界电影史发展至今,能被称之为经典的影片还是以戏剧化的影片为主,“纯电影”、“绝对电影”、“抽象电影”都随着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结束而销声匿迹了。时至今日,戏剧化电影的发展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以我国近年国产电影为例,国内两大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张艺谋、冯小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典戏剧文本加以改编创作出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及《夜宴》。前者改编于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雷雨》;后者模仿于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在东方思想缺乏原创性的当代,改编经典戏剧名作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毕竟观众爱看这样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比起当今社会流行的那些无病呻吟、哼哼叽叽、肤浅无聊的都市生活片要吸引人得多。至于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等一再地被搬上银幕,通过不同版本的演绎也说明戏剧性的文本对于电影来讲“一本难求”,从这一点可以说戏剧为当今的电影提供了素材。
除此之外,更有以“戏剧”直接命名的电影类型——戏剧电影,《电影艺术辞典》中关于戏剧电影的名词解释如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形态,导源于对电影的戏剧本性的理解。其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具有开端、纠葛、发展、高潮和结局等要素。戏剧电影并不照搬戏剧作品的结构形式,但多数影片具有一种与舞台剧相似的结构。最常见的戏剧电影的结构原则有二:1、使动作的发展集中围绕一个基本的中心事件进行;2、使两个或几个由统一的思想概念联结起来的情节平行地发展。戏剧电影的出现是与三四十年代占主流的电影观念相适应的。从40年代开始,这种传统的电影剧作结构原则已有所突破。在现代电影中,戏剧电影的结构原则仍占有一定的位置,有其生命力,特别是在惊险片、侦探片、推理片、喜剧片等样式中,所不同于过去的是一般都注意到电影逼真性问题,力求达到逼真性与假定性、纪录性与戏剧性的较好结合。” 如我国早期的郑正秋、费穆、郑君里、水华,谢晋、赵丹、石挥等几代优秀的戏剧电影大师创作的影戏都属于戏剧电影的范畴。
通过以上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戏剧化电影或者戏剧电影的确是电影和戏剧“联姻”之后的产物,它既借鉴了戏剧的“戏剧性”特性,又大大地发挥并发展了电影本身的特点。使电影无论在叙事技巧上还是在表现技巧上都取得了进一步的提高,逐渐形成一套独立的电影美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