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教育

戏剧、电影:各具魅力的艺术双生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10 18:11:15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教育网 张含

内容摘要:

戏剧、电影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两朵艺术之花经由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时至今日仍旧夺目,依然芬芳。纵观戏剧与电影,其在美学本质上存在着诸多异同:戏剧以假定性为原则,电影强调逼真性;戏剧的戏剧性被电影借鉴,不仅形成了戏剧化的电影,世界电影史上还出现了“戏剧电影”这一长盛不衰、受人喜爱的影片类型;戏剧中的演员表演不可缺少,戏剧以舞台的形式表现人生,评判人生;电影则以镜头摄物人生,以银幕画面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人生感悟;戏剧演出过程中观众与演员存在着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而电影放映过程中的观众则是单向的“集体无意识”的沉迷。重新审视戏剧与电影的审美共同性与差异性,更多地看到了两者的雍容、成熟、大气以及其独异的哲学和耐人寻味的局域,而这也正是戏剧与电影关系本质的反映。

中文关键词:假定性 规定情境 戏剧性 戏剧电影 蒙太奇

正文:

1911年,意大利著名诗人、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诞生》一文,除却戏剧、舞蹈、音乐等六大艺术形式,电影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活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过短短一百多年的发展,这朵新兴艺术的奇葩逐渐地秀美和迷人。它制造幻觉,创造视觉奇观,成为无数观众茶余饭后消遣的娱乐选择之一。不可否认,电影具有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而使得无数观众为它如痴如醉。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形式,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汲取了其它艺术样式的营养和优势,戏剧就是其最早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之一,世界电影的先驱者“魔术师”梅里爱最早将奇妙的舞台剧搬上银幕,改变了卢米埃尔兄弟对于“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的场面片段化的记录和展示,开始有了简单的情节和较为完整的故事。我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则是对京剧大师谭鑫培演出的戏曲《定军山》的完整记录。中国早期的电影一直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绵延数十年都被称作“影戏”,可见当时中国的电影与戏剧如同连体婴儿一样地同呼吸、共命运。正是因为电影跟戏剧这两朵本该各吐芬芳,各具魅力的艺术之花太相像了,所以早期的中国电影有识之士提出了“电影与戏剧离婚”的理论主张。早在上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列•巴赞在其论著中就提出了“戏剧提携了电影”这个观点,无独有偶,享誉世界的美国剧作家劳逊也曾说过:“艺术电影基本上是采用戏剧的形式。制作者转向舞台是因为戏剧能提供一种结构的形式(制作者当时尚未能建立起一种专属电影的结构形式)。” 我国戏剧学者董建在其著作中也提到“电影在成长过程中,从戏剧得到的滋养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戏剧是一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样式,它最早诞生于巫术与祭祀活动,但是与巫术与祭祀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拥有渊源流长文明的古老国家中,戏剧跟其他艺术样式结合进行了早期的实践。如:戏剧与文学结合形成古希腊的诗剧、戏剧吸取舞蹈的表现形式得来古印度的舞剧、戏剧与曲艺联姻得来中国的戏曲……从简单到繁复,从单纯到复合,变化多端的外在形态令人耳目一新,不变的内在本质却也不断凸现——“戏剧,是以演员的生理条件为中心媒介、当中叙演一定长度的故事、观众与戏剧创作者以假定性为协作活动前提的艺术活动。”

从戏剧本质的定义中可见:演员表演、一定长度的故事、假定性、观众是其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正是这些独特的构成要素才使戏剧这朵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散发出其它任何艺术样式都代替不了的芬芳。至于相近而又具有迥异美学风格的电影来说,巴赞曾经在其论作中这样写到:“戏剧给我们留下的愉悦比起看完一部好影片获得的满足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更令人振奋、更高雅的东西,也许,还应该说,更有道德教益。” 为什么难以言传?为什么更令人振奋?为什么更高雅?表面上看巴赞的这段话似乎有些拔高戏剧意义之嫌,实则正是由于戏剧具有与其它艺术样式不同的本质特征才使得电影这朵“艺术双生花”望其兴叹,时至今日,戏剧不仅没有被来势凶猛的电影浪潮推下舞台,反而借助于电影的相互提携彼此进步,越来越多的戏剧爱好者涌入剧院,争先观看一场真人表演、规定情境中具有一定故事长度的话剧。近年来,当《琥珀》、《暗恋桃花源》、《金沙》在北京国家剧院或上海大剧院上演时,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就连平日里熙熙攘攘的电影院在那几天也相对冷清了许多。优秀的戏剧分流了一部分电影观众,越是在经济发达、市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戏剧的受欢迎程度就越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戏剧所提供的深厚精神资源和结构形式弥补了电影作为没有传承的新艺术的缺憾。

1   2   3   4   5   下一页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略说当前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 艺术教育不该总是“副科”
· 中国艺术教育基本状况与学科发展
· 与时代同行——杨之光艺术简论
· 杨之光:培养年轻人比自己创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