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字(水墨设色) 1973年 杨之光 鸥洋
文/方旭东 覃京侠
著名水墨人物画家杨之光挑选重要代表作,并携“杨之光美术中心”的优秀作品,将于12月12日至2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杨之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中国画人物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学院美术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颇有建树,退休后又创办“杨之光美术中心”,以少儿美育为己任,备受好评。
覃京侠:今年是您80周岁寿诞,也是从艺、从教60周年的日子,即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对您来说有特别的意义。我们知道,您此前捐赠了1200件作品给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几家机构,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从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杨之光:这次展出的90多件作品,主要是从捐赠作品中选择的,其中有几件来自私人收藏。展览包括了我的全部代表作,作为个人大型回顾展览,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因为以后我也画不动了,不可能创作出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最近四五年都没有进行大型创作,只画过一些没骨人体写生。不过以后说不定会做一些小型的展览,那是以后要考虑的事情了,所以我十分看重这次展览。
方旭东:这是您的最后一次个人大型回顾展,您为什么将“杨之光美术中心”的孩子们的作品也带来一起展出?
杨之光: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我的主业,培养年轻人比自己创作重要。徐悲鸿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公认的,但我认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美术教育。我愿意追随先生的风骨,把美术教育事业坚持做下去,做出成绩。教育事业是一项付出的事业,我为此付出了一辈子,并且用行动说明了这个问题:我画了一辈子画,教了一辈子书,把自己1200多件作品全部都捐给了国家。我是属于国家、人民、社会的。“少年强则国强”,我愿意尽己所能来落实。
美术中心的孩子们的作品也和我的作品一起展出,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这次展览将分三个展厅陈列,孩子们的作品就占了两个厅。把孩子们的作品带进中国最高级别的艺术殿堂展出,我感到非常高兴,比我自己的作品展出都高兴。孩子们的作品非常有创意,都是些成人想不到的东西,那些奇思妙想令人禁不住赞叹,到时候展览现场应该非常有意思。
“四写”教学 拜师不入派
覃京侠:您一辈子都献身于艺术教育事业,您在实践中有许多精彩的总结,比如,您之前将蔡若虹先生“四写”教学法进行进一步总结,更具体化、系统化,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撰写了长达数万字的美术教育论文《扭在一起锻炼——国画系人物科贯彻“四写”教学的体会》,这实际上也形成了您的国画人物画的教学体系。
杨之光:蔡若虹先生是在徐悲鸿先生教学基础上总结出的“四写”,非常辩证,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我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进行探索,后来结合中国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经验,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所谓“四写”,就是写生、速写、默写、摹写。教学实践也证明它是很起作用的,可以解决在中国画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后来我创立了杨之光美术中心,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纠正,补充进联想和创意部分。以前我们说要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创作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来摹写现实之外,更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浪漫主义的部分。
方旭东:除了“四写”教学法,您在具体的教学方面还有许多精辟总结,您的《水墨速写》就是最好的教学范本,记得您曾经说以前的国画人物为什么画不好,因为鼻子画不好,所以您就总结了各种角度鼻子的画法,照您的方法来画,果然生动许多。但您在美术教育方面最为成功的,还是在于鼓励学生的创新,使您众多弟子的艺术创作面貌各异。据说您的女儿杨红以前画人物因为跟您画得太像,您还让她转画花鸟。
杨之光:我鼓励创意思维,鼓励我的学生走自己的道路,我强调“拜师不入派”。我以前就鼓励学生“国内留学”, 在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期间,我邀请了国内许多著名的国画家来广美教学,先生们现场挥毫示范,让学生观摩。我觉得全面的修养很重要,要有开阔的心态,兼收并蓄,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创造性思维。艺术教育不能有学院和派系的分野,不是“派”的学院。艺术是一条长河,许多有成就的画家是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汲取前辈的营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兼收并蓄,吸收各方营养,海纳百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是跟着大师走,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老师没有完成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意义很重要。黄一瀚画卡通一代,他的探索刚开始时很另类,不被人接受,我力排众议鼓励他的创新,现在他也很有成就了。10年前我办了从教50周年师生展,展览的一大特色就是所有学生的作品都和我迥然不同,我感到这是我在教学上最大的成功之处。
我的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前提和基础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前的(建国后到80年代前)创作理念和教学理念都比较机械,不能启发创造性,对技术方面的要求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创造方面相对弱一些。改革开放以后就逐渐活跃起来。邓小平在第四届文代会上指出,画什么、怎么画是画家自己的事情,艺术从此获得了表达的自由,艺术教育也解放了,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我们对待艺术创新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就我自己来说,我常常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最初进行人物画探索的时候,也被人嘲笑成“水彩加线”,我第一个用国画来画海军、空军,还用国画方式实验表现不同的光线效果,退休之后全身心兴办少儿美术教育,现在又把孩子们的作品一起带进美术馆展出,这些都是创举。
“培养画家 不要到美术中心来!”
方旭东:您这次带了这么多孩子的作品到中国美术馆展出,也是对杨之光美术中心教育成果的一次展示。杨之光美术中心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办了9个分校,中心的财务情况如何?
杨之光:中心运作较好,经费也基本能收支平衡,不足处由我来补。这次展览有好几百孩子和家长自费去参加展览,这让我非常感动,也很激动。
覃京侠:您几次提到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往往陷入一个误区,主要是家长求成心切、望子成龙,希望参加培训班后迅速成为有模有样的小画家,每次上完课都可以带一幅作品回家,很有成就感。但这种快餐式的教育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更多的意义可能在于,多了一个可资炫耀的筹码,而孩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受益还值得商榷。但“杨之光美术中心”的教育理念突破了这种藩篱,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杨之光:我觉得少儿的美术教育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小画家,重要的是开阔视野、启发心智,从小培养孩子创意思维的能力。孩子到美术中心来学习,以后可以完全不从事美术类的事情,我们甚至直接喊出口号:“培养画家不要到美术中心来!”我坚持认为美术教育很重要,对孩子们以后的人生都会产生影响。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子,我中学念的是上海世界学校,前段时间获得诺贝尔奖的高锟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高锟是我的师弟,我们一直有联系。这个学校走出去许多人才,我觉得她最成功的一点是特别重视素质教育。记得在中学的时候,我演话剧、练书法、刻图章、学乐器……课外生活非常丰富,参加这些活动都是我自愿的。那时候我在学校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学校非常支持,我的小提琴老师是当时(1948年)上海乐团的首席。这些对我的一生都相当重要,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经验也使得我在美术创作上得心应手,总能推陈出新。比如在创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时候,对于构图的设想、人物的排列等等,都得益于我从前的话剧经验。
美术中心就是要启发小朋友们的想象力,不受对象的局限,教学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模式,不去模仿名人、大师的创作。在具体的教学中的确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得很像齐白石,但长远来看这种方式没有意义。我们的美术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理解对象、表现对象,甚至创造对象。美术中心的教学目的是要充分地启发创意思维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小画家。我们的这个教学理念与西方是一致的,但西方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我们是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有创意思维的训练,我们对美术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一个简单总结就是“基础要严,创作要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