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枢的微信名叫“北海主人”,点开他的相册,既没有风花雪月的小情小调,也没有悲天悯人的大彻大悟,他的世界仿佛被石头填满,再也容不下一丝一毫的生活琐碎。特别是有一天,他突然给记者发来一条微信:“今天我太高兴了,一年多来,几次往返台湾和福州,终于打动一位老藏家将自己珍藏多年不忍割爱的巨型田黄拿了出来。”这颗令黄开枢魂牵梦绕的田黄,重3357克,花掉了他超亿元的资金,而黄开枢却如同一个不谙金钱为何物的孩子,只顾着将满心的快乐溢满四周。 黄开枢的企业 其实,很多年前,黄开枢还是一个艺术圈真正的“外来者”。在黄开枢和寿山石没有结缘的时候,和他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72年,黄开枢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市,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上世纪80年代初期,长乐的很多家庭利用与台湾比邻的地理条件,做起了后来被称为“走私”的生意。“当时有渔民和台湾的走私商在海上交易。对方通常有一艘大船,里面装满了三洋录音机、电视、布匹、香烟等内地奇缺的物品。长乐的渔民冒着被抓的风险划小船靠过去,用银元等传统的东西和他们交换。”正是这种交易方式,引发了黄开枢的思索:“之所以我们的父辈会用这种传统的东西去换台湾的高科技产品,是因为当时台湾的文化已经比内地高出一截,他们懂得这些具有历史痕迹的东西远比科技品有价值。”这也为黄开枢最终走上艺术品收藏之路奠定了基础。 从渔船上换回来的商品,之后被分流到像黄开枢父母这样的零售商手中。“当时长乐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没有店铺,都是地摊,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前来交易。”黄开枢说,父母一方面将这些产品卖给各地的商人,一方面将它们带到山区与当地人交换银元、古董,以便用于和渔船上的人换货。“因为渔船上的人只收银元、古董,去山区收的这些老物件不够的时候,父母也会向一些古董商买银元。”黄开枢说,正是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差异,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普通人家流传下来的金银细软就通过这样的交易方式大量流入精明的台湾人手中。 长乐一带的经商家庭,正是在这样的交换中逐步富裕起来,并逐渐从单纯的交易,发展成一个个手工作坊。到了黄开枢20岁的时候,福建人又从作坊中走出,开起了一个个小型钢铁厂。 年轻的黄开枢和另外5个人在广西也组建了一个投资300万元人民币、年产量仅为10000吨的小型钢铁厂,他入资30万元,成为第三大股东。“建厂的第一笔资金除了父母前期经商的积累,还有一部分民间借贷。”黄开枢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福建特有的民间借贷方式。“借贷方并不要你的房屋或者家产作为抵押,而是凭借家族在当地的信誉、地位作为是否借贷的考评条件。而且福建民间借贷的利率介乎银行和高利贷之间,100万元人民币,一年的利息是10万元人民币,现在看来,只比银行高一点。但正是这样一种便利而奇特的融资方式,使得上世纪80年代以后,福建民营企业迅速扩张起来。” 虽然年产量仅为10000吨,但由于当时钢铁价格不菲,小钢铁厂每年的纯利润也高达五六百万元人民币。正是在这样的资本快速积累下,几年后,黄开枢离开广西,回到福建,建立了自己的钢铁厂。 五、六年后,全国钢铁市场趋于炙热,黄开枢家族很多人的生计也都可以很好地依附在这个钢铁厂上,黄开枢却决定结束这个已经具有家族企业模式的生意。在他看来,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还有比做钢铁厂更快速和长久的选择,“那就是修高速公路。”黄开枢回忆道,“当时考虑怎样切入到修路的环节中,如果组建自己的施工公司,一是因为没有经验,二也没有资质。所以后来依靠十多年在钢铁行业的从商经验,我们决定做物资供应商。”黄开枢说,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官方企业,“但民营企业的优势是机制灵活,执行力强,最关键的是,在施工方出现资金紧张的时候,我们可以撬动民间借贷来垫付。”很快,黄开枢成为了一家颇受施工方认可的供应商,并再次从福建走出去,到西南各省继续自己的“高速之路”。 痛并快乐的寿山石 从福建的二次出走,让黄开枢接触到了寿山石。“中国是人情社会,从福建到外省,送礼是必不可少的,而福建的特产就是寿山石。”黄开枢说,那时候寿山石资源比较丰富,我能挑到很好的寿山石送给对方。“2000年前后,寿山石还很便宜,一方非常精美的荔枝石只要几千元人民币。”在不断的馈赠过程中,黄开枢不仅结识了当地销售寿山石的“石农”,还认识了很多雕刻师,自己对寿山石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不过,那时还没有意识到介于两者之间的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做文化产业的雏形。”2003年之后,黄开枢突然发现,寿山石的价格逐年上涨,前一年可能还是几千元人民币一方,到了第二年就会翻好几番。第三年,“石农”和一些熟识的雕刻师开始向黄开枢建议不要轻易将这些石头再送人了。“他们说,那段时间很多台湾人来福建收石头,好的材料和雕工越来越少,所以建议我们也收藏一些。”这时候的黄开枢,意识到寿山石的不可再生性,便开始了自己的收藏。 2011年,黄开枢的企业获得铁道部合格供应商资格已由两年,“企业发展到这个程度,再往上似乎也难有突破。”在平稳顺畅的环境中,黄开枢开始考虑下一个转型——文化。 让黄开枢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转型,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她觉得我已经40岁了,家里也足够衣食无忧,不需要再换一个陌生的行业重新开始。”但黄开枢认为,正是因为到了这个年纪,物质生活已经极大满足,就更应该追求一些可以让自己心灵得以宁静的事情。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黄开枢终于说服了妻子。2012年7月,他在福州的体育馆内建立了自己的“翰墨金石”艺术馆,占地1000多平米。开幕时,他不仅邀请到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而且还请喜爱寿山石的知名作家贾平凹为艺术馆题写了牌匾。黄开枢回忆说,“当时还吸引了平时并不关注艺术的众多福建媒体。”这样的盛况,让黄开枢欣喜的同时,也对自己选择的方向更有信心。几个月后,黄开枢决定将代表着福建文化特色的寿山石推向北京。几番努力,他在北京北海公园的“一房山”建立了自己的高端寿山石会所。黄开枢用“痛并快乐着”形容自己的推广之路。“痛是因为从福建走向北京的专业寿山石机构不多,可以说是孤军奋战。快乐是因为一个跟随自己多年的团队无论自己转型到哪个领域,始终支持着自己,不离不弃。” 黄开枢希望,多年后北京能够圆一个自己的寿山石之梦。 (文/本刊记者 毕武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