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经验的博弈——关于冯均雄近五年作品的解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25 11:31:08 | 出版社: 《亚洲艺术》杂志

曾经,冯均雄对自然的结构表现出了一片热情,这集中体现在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中。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深受“立体主义”的影响,但不同的是,冯均雄没有将“立体主义”的零碎和多侧面并置在画面当中,产生视觉颠倒的效果,而是将事物进行块面化的处理,表现出了厚重浓郁的地域风情。《阳光山居》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艺术家绘画的对象是山中小屋与小屋周围的风景。画面中,由近及远的田地河流、树木、房子、山丘等无不是用块面去塑造。艺术家对自然生活有着细微的观察,事物的块面结构并不是事物本身的结构,而是事物在光影下的结构,或许可以称之为“光影结构”。在绘画树木的时候,艺术家将树的受光面和阴影部分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冯均雄不仅仅是对自然结构的喜好,更多的是对阳光的研究。在此,读者或许会联想到印象派绘画,但仔细再看冯均雄的作品画面,树木和山丘受光的位置,营造出的是一片斑驳的效果,而这种斑驳的气氛并没有让画面显得零碎,印象派作品中“异国情调”也没有出现在冯均雄的作品中,相比之下,冯的作品更具有生活的韵味,笔触和色彩也充满了思辨意味,这是思考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些因素在冯后面的作品中一直得到体现。

假如说,对于光和自然的结构的热情还是带着浓重的印象派和立体主义的影子的话,那么摆脱这一困扰就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从2009年的作品看,冯均雄有过两种方向的尝试:一种倾向于写实;另外一种倾向于表现。《圣山•圣湖》和《无题》是分别代表了这两个方向的作品。这两个作品,艺术家一如既往的使用了他所钟情的块面式笔触。仔细观看,在《圣山•圣湖》中,块面的笔触并没有那么张扬,先前作品中事物的结构已被淡化,近处的山地趋向于平面化,天空、云、湖面都进行了简化。在作品《阳光山居》中山川的塑造呈现出厚重感在《圣山•圣湖》中得到了延续。相比《圣山•圣湖》,《无题》中事物的结构已经变得零碎化,更像是一幅抽象作品,换言之,就是一件结构抽象的作品。艺术家将块面笔触的表现性融入到色块并置所产生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进入到了表现语言的探索中。

1  2  3  


下一页远古故事与当代寓言——谈傅文俊《图腾》系列创作上一页绝地之音——解读韩中人“呼唤式”艺术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亚洲艺术》第一期
· 绝地之音——解读韩中人“呼唤式”艺术
· 经验的博弈——关于冯均雄近五年作品的解读
· 谢艾格:艺术中的名实
· 黑暗时代的骷髅:杨锴绘画中的死亡救赎
· 绘画就是我生活的状态——杨培江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