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_ 蔡蔡 胡明哲的作品给我很大的震撼,一个女性艺术家,做这么大体量的作品, 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同时,也迫使人们驻足思考。由胡明哲的展览“微尘”,我想到一个问题:岩彩作为个人化的语言实验,为何渐成大势?或者说,岩彩为何成为一个被美术界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社会现象,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认为岩彩现象和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大背景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我们在20 世纪80 年代谈岩彩,可能是一件滑稽的事情;在20 世纪90 年代谈岩彩,则可能引来一片不屑之声;但2000 年以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表面看上去是几位岩彩艺术家个人的事情,实则是国家之手的推动,否则,岩彩绝不可能成为一种现象。进一步讲,岩彩之所以被推到历史的前台,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要求所致。以此而论,岩彩现象完全可以放在国家、民族文化战略的高度上加以考量。胡明哲是很幸运的,她的岩彩创作和展览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不再是个人意义上的,而是注定要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潮中担任一个角色,我觉得,这就是了不起的艺术家。 在美术馆展厅中细读胡明哲的作品,会有一些异样的甚至是迷惘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这些作品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可感的;既有强烈的当下意识,又隐约可见传统的印记;既见出境界的廊庑阔大,又意会着微粒浮游的生命世界。观者感受永远在不同的点上徘徊,这种感受是全新的,多义的,复杂的;这与读其他抽象作品所获得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与20 世纪80 年代的抽象艺术相比,胡明哲的作品是一种全新的绘画形态。两者在绘画观念、画面材质、语言结构与审美取向上完全不同。80 年代的抽象艺术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在观念、造型上基本是西方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的翻版;同时,艺术家的抽象冲动源自于对既有现实的反叛与疏离,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因而,它是意识形态化的。胡明哲的作品可谓反其道而行之,她的作品完全是超越性的,以心灵感受的意象作为画面的出发点,以形式的审美来解构画面,由此构成一个高纯度的、自在自为的世界,具有明显的去意识形态化特征。表现在功能上,作品是净化性的,而非批判性的。 同时,胡明哲的作品提示我们,所谓的“现代性”并非是单数的重复或者复制,而是一个复数,也就是说,在西方现代性之外,中国的社会、文化乃至美术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复合性特征,即开拓创新与尊重传统,历史与现实、体与用、西方与本土、功能与本体是交融在一起的,如果说西方现代性基于社会进化论而注重其线性逻辑展开的话,那么中国的现代性则是空间化的,生态性的,反刍性的,因而更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在胡明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表面上看,胡明哲作品是很当代的,甚至有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子,但在其表象下,我们透过岩彩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作品的中国文化属性,可以回溯到古老的文化母体,其作品对微粒生命世界的观照,由此散发出的“禅”意,更使人在其抽象的语言中,感受到东方特有的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按照西方现代艺术逻辑,艺术已经玩不下去了。怎么办? 还是老办法, 向东方哲学、东方智慧求救。事实上,从西方现代艺术一开始,中国的哲学、宗教、绘画对其就有决定性的影响,今天更是如此。一个中国艺术家如果剪断了与母体相连的脐带,无异于自杀。亚洲、拉丁美洲的作家和艺术家中有很多世界级的大师,他们的秘诀只有一个:经过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后,返回母体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归属,以此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胡明哲的作品也应该在这个点上加以观察与评价。 中国岩彩绘画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回归,不是复古;尊重传统最好的方式是发展它、延伸它,而不是复制它。胡明哲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她有着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却一直致力于岩彩语言现代形态的实验。对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讲,这种姿态是具有经典意味的,它既可以被解读为以创新来向传统致敬,又同时可被视为对当代艺术的责任感。昨天,有个编辑问我,在泼皮、政治波普形象之后,下一步什么图像能代表中国?她的话让我愕然,泼皮、政治波普形象当然代表不了今日中国,但什么图像能代表今日中国的问题的确令人深思。看了胡明哲的展览,我有了答案,她的作品完全可以放到威尼斯双年展的国家馆,代表中国参展,不仅岩彩材质所闪烁的东方智慧会令西方观者耳目一新,从中感受到一个文化中国;而且其艺术语言方式本身也会让西方观者耸然动容。 ——美术评论家 张晓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