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胡明哲的岩彩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08 14:27:37 | 出版社: 《艺树》杂志

胡明哲代表了一代人,正好印证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艺术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又走到当代的一个真实历程。从展览里可以清晰感受到她从传统的架上绘画到现代艺术的探索,又到当代艺术的跨越,这种跨越,就胡明哲这个艺术个体来讲是很有难度的,或者说,恰恰因为有这样的难度, 引导或者显示出这一代人想把传统和当代勾连在一起的一种责任意识,我对胡明哲的这种探索精神和担当勇气非常赞许。

“微尘”展览呈现的是整个三楼的一个层面,是从具象的架上绘画到抽象语言形式,又到当代性扩展,三个大的展厅构成三个大的跨越。从具象角度看,她表现的内容毫无疑问是真实生活中平行视角的展示,是亲朋好友和学生们的形象,画面中追求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形,色,线的相互关系。中心展厅看到的是现代性探索的作品,是用岩彩和综合材料表达的对宇宙精神的一种理解,可以说是抽象与具象双向解读的,是我们在飞机上,在航天器上能看到的宇宙空间,看到的地球形象,甚至从显微镜下看到的生命的组织。她非常巧妙地用“微尘”这样的哲学概念,用岩彩晶体的晶莹细腻来展示微尘世界和大千世界的一种关系,这是属于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方式。

走进最东侧的封闭空间,我们仿佛进入一个恍如隔世但又和当代社会非常贴近的虚拟漂幻的空间中,她大胆地运用镜像材质,甚至用镜像效果反射出地面和天空,再和粗犷的岩彩材质交错结构,令人产生虚幻与真实相间,亦真亦假的视错觉,展示出她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在东厅北侧,她用30 个放大镜式的灯箱装置来透现各色的微尘,在东厅南侧的影像作品,更是将微尘的景象、生命的诞生和宇宙的爆炸等等,都从微观的世界观中揭示出来。

胡明哲以岩彩材质作为媒介,将传统绘画进行了现代性转换,又进行了当代性的思考。所以展览给予我很强的一种精神的震撼。

还可以回到“岩彩”的话题上,大家看到这个展览也是来自日本东京、广州、厦门、杭州等地有关岩彩绘画的领头人的一次大聚会。胡明哲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进行岩彩画传输和移植的重要人物,是岩彩画家心目中的一个精神领袖。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今天大家带着很大期望来看展览,试图从展览中看看关于岩彩画的创造。但是我相信,当展览大门打开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型的架上绘画的创作状态,更多的是胡明哲对于岩彩是否能够进入当代艺术的一种思考,带给我们的是十分意外的震撼。我认为,这是胡明哲了不起的地方。

还是回到关于岩彩的探讨,很多中国画家一再强调,日本的岩彩源自于中国,源于敦煌壁画,甚至是工笔画的一种再现,这些我都承认。但是,中国人也有一个思维习惯,往往把“四大发明”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发明引以自豪,但从来没想到“四大发明”之后,在现代中国社会又是如何来运用的。我们是不能否认日本画家在岩彩自身价值体系的构成上所做的努力,同样,在胡明哲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闭起眼睛想想,如果把胡明哲展览现场的作品全部变成一本图册或是一种图像,可能是工笔淡彩,或是抽象的装饰绘画之时,这些基本图像和一般的图像区别并不很大。但是我觉得胡明哲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她运用岩彩这个具有物质存在感的实体性的材质,显示了这些图式和图像。工笔方式和水性材料相对是容易的,但是要用岩彩的微粒,甚至是很有触觉感的物质微粒,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色调的微差,显示出朦胧的意境,是极其不容易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岩彩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不能用水彩、水粉、水墨,也不能用油画替代的一种岩彩的材质美感。所以说,通过胡明哲的努力,我们看到岩彩材质本体所具有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十分独立的审美特性。而且她很巧妙地、很勇敢地、把岩彩材质的这种审美特性,从具象带到抽象,并且一直带入当代艺术。能够跨越三个大的跨度是很有难度的,是很有学术思考的,也是很有创造性的。

——《美术》杂志主编 尚辉

 

1  2  


下一页蔡锦的“后美人蕉”时代上一页中外艺术家对话黄山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树第九期
· 唐炬,做独属于中国的收藏
· 关山月美术馆 :美术馆中的“关山月经验”——《艺树》专访陈湘波
· 旅日画家卢思
· 关于迷失——栗子与刘凡的对话
· 姜杰 :敞开的艺术
· 中外艺术家对话黄山
· 胡明哲的岩彩画
· 蔡锦的“后美人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