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们都会有“迷失”感觉。空间的迷失、情感的迷失、精神的迷失、信仰的迷失、自我的迷失……,外在现实的一切无常、不定的天灾人祸、潜伏的科技威胁,均能使人们陷入无时无刻要面对终结命运的恐慌,产生迷失的感觉。比如,80年代乌托邦情结与90年代消费主义时尚之间的冲突,在艺术作品中经常被艺术家表现为一种心理上的伤害或迷失。 近些年来出现了大量反映内心迷失的作品,这些视觉作品是建立在心理学而不是理性的哲学层次之上,它反映的是这一代人心理结构的演化和无法释怀的失落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个人意识是建立在极不确定地向外延伸的无意识心理之上,我们无法确定心理存在的范围和其终极性质,我们也无法把握个体的存在与自我的命运。人类心理广袤的疆域远远超越了其意识的范畴,意识犹如大洋中范围有限的、孤零的小岛,大洋则无比宽广、无比深邃,它在种类和程度上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超出了意识把控的范围。 我们经常会受到欲望、习惯、冲动、偏见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结所主宰或影响,它们限制或者压迫着我们道德上的自由。事实上,我们始终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威胁,我们无法驾驭我们内在的生命,它并不听命于我们的意志和意图。这种无法掌控的焦虑,成为末世情结产生的根结。这种忧虑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排解方式,它最终将回到混乱的迷茫空间里的物体与环境的冲突之中。天性敏感的艺术家们就像是站在险峰绝顶之上,他们面对着未来的,头顶上是浩瀚的苍穹,脚底下是整个人类及其一直淌隐到原始迷雾中去的全部历史。最终他们是命中注定的孤独者,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因为朝着充分的自我意识每前进一步,人也就远离了那种堙没于普遍而共同的无意识中的命运。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意味着使自己同人群生活于其中的无意识母体相脱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