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无相”地带的“果实”——谈程毅的艺术创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23 15:16:49 | 出版社: 《艺术虫》杂志

程毅《无相之元初NO.67(左)》180×180cm-布面油画-2011年

如果说,在《无相系列之溯源》中,程毅展示了他自由性情的任意挥发,一种酒神艺术的生成;那么在另一个“无相”系列里,他则演示了作为一名敏于反思、省察的艺术家的冷静气质,创作出了日神的艺术。

相较于《无相系列之溯源》,程毅在《无相之元初》系列里的发展则显得更加绵长。他将这组作品的创作从2006年延伸到了2009年,不断将冷静意蕴的显现臻于极致。在语言运用上,他采取了与前一个系列相反的方式,主要是“线”,甚至可以说是更加细密的“纹”,有的呈交错圆融状,有的呈龟裂分散状,纹路中偶有斑点或潜藏的符号缀饰,有的作品甚至能引起观者的密集恐惧。

程毅在相似但绝对差异的色彩与构图中辗转腾挪,在这一系列中他几乎是有意屏蔽了所有“画面”、“意象”的可能,一切能具体地引起观感联想的因素都被过滤了。“线”是对“象”的解构,也是对“无相”的重构。作为“布面综合材料”,“线”是否能够逃离参与“布面”的构成,或者作为“纹饰”参与与“布面”的互动共建,这种疑虑被程毅巧妙地打消了,他是运用精密的仪器工具绘制出的几何曲线,富有均匀的密度和清晰的质地。从而达到了契里柯所认为的形而上意味:“形而上的艺术,表面上十分宁静,但给人的感觉却像是在宁静中会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如果说这种宁静来自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砥砺、累积起来的控制力(对材料、色彩、光线、构图、语言等),不如说它是艺术家在更深的层次上汲源于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周易》的“言象意”三维辩证关系在庄子那里,缩化为“言意之辨”,所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从言到象到意,即是《易经•系辞》所云:“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追求。程毅的《无相之元初》正是越过了“象”,从“言”直接牵引出“意”,逐渐发展、生成一种“无我”或曰“物我互见”的境界,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结合:审美主体的形而上超越,艺术本体的独立显现以及主、客体异质同构的融合。这正是程毅的“无相”系列贡献出来的一种美学价值。

而“冥冥之中”的“必然性”或者说“物我互见”的艺术追求恰恰契合了程毅的“神秘”禀赋。他的这两个“无相”系列作品,并没有先见的主题、观念,(这一点似乎也是程毅的“个人化”的气质之一)而是靠随机的意念转化为他的艺术语言,采取一种“独语”的姿态在“不真实”的背景上对“相”进行富有召唤力的重构。尽管这种意念是瞬间性的,但是在艺术生成的瞬间所形成的爆发力却为程毅增添了不少魅力,谁让艺术不祛魅呢?

冷落逻辑与理智,转而关注心理现实,借助心理洞察力和个人化的精神象征去探求无形、统一的世界,这正是程毅坦言的:“艺术并非模拟或再现现实,而是谋求自由契合与统一。”这也折射出一名有“希望”的艺术家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特质:程毅的艺术理想是建构性的,而非断裂式的。他所依靠的不是艺术语言的经验,而是语言本身;在“杂芜”的“线上”环境中,程毅对这块纯净之地的操守无疑具有建筑学的意义。

面对程毅的“无相”系列,谜一般的孤寂世界,在艺术家的冥想中渐次展开它的秩序和意义——或许程毅正在他反复徘徊的“无相”地带像个不安的缪斯一样望着秋天纷纷坠落的“果实”——他以艺术语言所抵达的“实相”。

1  2  


下一页李向阳采访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虫》第一期
· “无相”地带的“果实”——谈程毅的艺术创作
· 李向阳采访
· 刘浪的“流浪”情结
· 抽象艺术需要“晚熟”
· 游离于“形意”的中国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