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刘浪的“流浪”情结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23 14:56:02 | 出版社: 《艺术虫》杂志

灰色风景(Gray-Landscape)-150cmx150cm--布面油画(oil-on-canvaas)-2006

刘浪的艺术有一种行者的风范,他的作品挥洒着他的真挚与激昂,动感十足的笔法一气贯穿,仔细赏其作品。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丰富的层次大致可分为叠加的三组。第一组即是与画布本身相融的——“混沌”。它就像空气之于生命,是不能忽略的存在,但是又让人捉摸不透,它包围着整幅画作就如同水包围着鱼一般。在这一层次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笔触,也没有方向,它的颜色也多用渴笔扫过,变化衔接柔和而细腻。它或与画布的颜色结合,或单独书写,为下一个层次的创作打造了一个厚重而坚实的地基。在此之上,也是最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一种有形状,有方向,有厚度的坚决层面,也就是第二层——“铭刻”。在这个层面上,刘浪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坚决、他的果敢,他用厚涂的方式,用宽厚的笔触画出一个一个绘画语言的“脚印”。它们是长方形的,顿挫的,如长钉入墙般的稳定,给第一层“混沌”的泥滩铭刻下永恒的印记。这些“长方形”的“脚印”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张作品上的表现或有些许不同,有的摆成符号的样子,有的各自为王,有的混杂于其他的油彩中,也有的组成一簇,他象征着刘浪内心的存在感,茫茫人海,它象征着我之所以为我的坚定感。在刘浪随意远行的意识中,它的出现是刘浪意识中的里程碑,它稳定了第一层次散发而随意的状态,就像行者的脚印,在茫茫大地上诉说着行者坚定的过往,也透露出继续前行的坚持。在画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第三部分——“闪烁”,作者可以让颜料流淌,不受控制的触发另一种情怀,如矿产中闪烁的宝石,没有规律没有法则,而只是触动心灵的一角。在上两个层次的“大意”之外,我们又通过第三个组层次看到一种对偶发情怀的关注,它为画面增添了一种莫测的细节,让人更家回味无穷。这三组层次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穿插,相互依托,形,色,触感,种种样式都被运用其中,他们是有迹可循的,但又是无规律的,如同自然界的雨、雪、风、霜、阳光、空气一般独立却又相互回应着对方。其作品尺幅巨大,更能体现了一种行者无疆的风范,巨大的作品需要强大的控制力和表现力,而他畅快淋漓的表达方式,和这巨大的画幅的结合,正是他作为一个流浪者,在背囊中收藏整个世界的真性情的表达。

“生命既是体验,一个生命要靠体验来完成。在路上——是真实也是唯一的选择”。

我想,刘浪不会停止“流浪”,不单单是因为“流浪”带给他如今拥有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因为他骨子就存在着“出走”因子。他注定过不了平凡的生活,在一个又一个领域里穿梭、在现实与艺术之中找到交叉口,这才是刘浪人生的目标与方向,这才是刘浪的选择,他将他“在路上”的收获用他的作品诉说着。如今,刘浪也许又将“流浪”到远方,我期待着他再次“归来”,期待着再次体验他的“流浪”。

无题--(No-Title)-150cmx250cm--布面油画(oil-on-canvaas)-2006

1  2  


下一页抽象艺术需要“晚熟”上一页李向阳采访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虫》第一期
· “无相”地带的“果实”——谈程毅的艺术创作
· 李向阳采访
· 刘浪的“流浪”情结
· 抽象艺术需要“晚熟”
· 游离于“形意”的中国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