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新安画派,无疑,黄宾虹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此一地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黄宾虹晚年“墨法”变革(包括“笔法”、“章法”,更重要的是“想法”和“看法”)之后得到确立。
而此前二三十年代的画坛,黄宾虹、张翰飞、汪采白就有了“新安三雄”的美誉,张翰飞尤为耀眼,已故围棋大师过旭初撰文回忆说:1924年,就是张翰飞等人介绍他入京和段祺瑞父子手谈的。当时,张翰飞在画坛已有很高声誉,“同乡黄宾虹、许承尧二老等尤器重之,并推崇他的诗、书、画可为三绝,且为新安画派的继承发展之首。”
可是在今天,中国画坛很少人清楚并了解这位有着“新安画派的继承发展之首”地位的大家,历史的尘埃慢慢地掩盖了其中的很多真相。
个中原因,主要是张翰飞英年早逝,加上当时抗战以及内战,时局不定,他创作的很多作品散佚殆尽,他的各种艺术资料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收集和整理,另外,他与很多政要、名流的书信也在特殊时期被毁于一旦。用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先生的话,“这是令人扼腕而无可奈何的事。”
张翰飞1884年生于歙县定潭村,清光绪举人,1907年和吴承仕(经学大师,张翰飞妹婿)一同进京参加举贡会考,之后任职于北洋政府。张翰飞诗、书、画俱佳,与叶恭绰、陈师曾、金城、溥心畬、袁励凖、王梦白、邓之诚、唐醉石、陆丹林等北洋旧人、书画名家来往密切。秉承家学的功底,张翰飞很快在当时的画坛崭露头角,显示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京,各种西方思潮此起彼伏,对中国画的争论也十分激烈。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徐悲鸿、刘海粟等人以为“国画疏浅”,鼓吹要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来改良中国传统水墨的“文人化”倾向,而金城、周肇祥、林纾、陈师曾、张翰飞等人坚决反对一味西化,对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做了充分的肯定。(全文见《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第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