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稽古 说“秘色”(文/谢西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17 15:15:34 | 出版社: 中国文博网专稿




南宋庄绰在《鸡肋编》中写到“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山中尤多古枫木,……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1]此段文字为目前所见最早的对龙泉窑的记载,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广泛引用。但是由于有“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等话语,使得许多学者对之颇多怀疑,认为庄绰将龙泉窑与越窑记混。因为文献中对于秘色的记载对象多为越窑,对于龙泉言秘色仅此一条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窑秘色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而龙泉秘色的概念仍扑朔迷离。

  作者考诸文献认为,“秘色”一词自出现以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文人的渲染,内涵经历了一些变化。具体到庄绰所言“龙泉秘色”之“秘色”,仅为青色之意,并没有其他神秘的色彩。

  下文将试图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爬梳,分三个阶段初步探讨一下“秘色”一词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一、晚唐五代时期

  就目前资料来看,“秘色”一词[2]最早出现于晚唐诗人陆龟蒙[3]的《秘色瓷器》一诗,因越窑而起。诗中写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4]在此之前,陆羽(733-804年)《茶经》[5]一书从品茶角度提到“越州”“越瓷”,而未见“秘色”一词。至五代徐夤在《贡余秘色瓷盏》中写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6]这两首诗为目前所知宋代以前描写“秘色”的仅有的两篇文献。两位诗人都是用比喻、夸张的方式对“秘色”进行描述,并未涉及到“秘色”的本义。[7]但是从“千峰翠色”“捩翠融青”等词语来看,将“秘色”定义为青色,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秘色”为青色之意也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封闭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衣物账》碑上也有“瓷秘色”[8]之语,从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9]来看,釉色有青黄、青绿、青灰之分,均为青瓷之属。

  二、两宋时期

 宋代是“秘色”内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从《十国春秋》、《宋史》、《宋会要辑稿》等文献中可以看到,吴越钱氏政权为了自保,以大量的“秘色”瓷器上贡中原王朝。这也使得宋代许多学者将秘色定义为“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南宋曾慥《高斋漫录》“今人秘色磁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10],其他如叶寘《坦斋笔衡》、赵令畤《侯鲭录》、周煇《清波杂志》等书中也都有类似的观点。此观点的出现使得“秘色”的概念具有了一层神秘的含义,影响所及达于明清,甚至近代。但是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秘色越窑瓷器并非为“臣庶不得用”,在国内一些平民墓葬中有许多秘色瓷器出土,甚至秘色瓷还被用于外销,如澎湖地区大量秘色瓷器的发现。(全文见《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第29期)

下一页稽古 宋、金吴牛喘月故事镜的命名与文化内涵考说(文/杨玉彬)上一页专题 谁比黄山老画师 梦魂常在水之涯(文/张小平)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文物鉴定与鉴赏第二十九期
· 市场 匡时2012春拍12.64亿稳健收官
· 翰墨 画家张胜作品赏析
· 翰墨 当代极具市场潜力的国画家—欧阳小林
· 亮鉴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越窑褐彩青瓷赏析(文/蒋晓荣 苗青)
· 亮鉴 美玉甲天下(下)(文/傅慧娟 马建梅)
· 专题 谁比黄山老画师 梦魂常在水之涯(文/张小平)
· 稽古 说“秘色”(文/谢西营)
· 稽古 宋、金吴牛喘月故事镜的命名与文化内涵考说(文/杨玉彬)
· 专题 不堪回首话当年(文/喻理)
· 稽古 东汉铜镜纹样释读(文/张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