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石头中的哲学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9 15:54:51 | 出版社: 《a+a》杂志

(作者:王青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迎来了对外开放的第二个10年。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中,这片大陆上的万物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原有的面貌,人们心中的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已不再是那位曾经带领中国4万万同胞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自由、平等的政治领袖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对于物质财富的拥有是人获得社会与自我价值认同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作为西方金融资本与现代文明的新视觉形象,高耸入天的写字楼与繁华的商业中心,成为了中国新一轮城市改建中的新宠,国人引以为荣的北京CBD中央商务区、王府井步行街、新东安市场、东方广场等新式商贸中心的主体工程都是在这一时期破土动工的。城市的现代化改造为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同时,人生存的物理空间不可逆转地发生着剧变,一切历史的深度、时间的痕迹都被现代工业机器抹为了平面;在情感世界中,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文精神的淡忘,以及对于这所城市的情感与记忆的日渐模糊。

1994年秋,展望与于凡等艺术家合作在北京王府井的废墟上做了“清洗废墟计划”,他对即将被移除的建筑进行清洗和重新油漆,数小时后,这一切都在推土机的履带下化为了“灰烬”,无奈与虚无充满了整个作品。“拆迁”艺术所反映的是由破坏和建设这一连锁过程所造成的都市环境的剧烈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人这一主体并未被毁灭,而是被移置了。他们的体验不是集体的悲剧,而是个人的混乱与迷失(巫鸿《展望的艺术试验》)。

《我的宇宙》,展厅现场,全景,2011年

……

对于过去城市空间与生活记忆逝去的焦虑,对于传统人文精神的凭吊,以及对当代社会“拜物”的反讽,构成了展望1995年以后艺术转型的外部逻辑,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展望结束了他的作品《诱惑——中山装》(1993—1994年),把对于自我的精神关照转向了艺术对于当代社会的介入,与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即时即地的对话。就艺术的内在逻辑而言,展望也有他对形式语言的执着追求,当他梳理了西方的当代艺术史后,产生了一种寻求本土艺术视角与语言方式的强烈渴望,并提出了“观念性雕塑”的概念,强调观念即物质,强调二者的有机统一;以“中庸之道”将西方观念艺术中对于纯粹概念的强调与传统雕塑中对于物质材料的注重结合起来,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平衡、弥合两极之间的割裂。当这样的美学价值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作用后,也就形成了展望日后的艺术风格:自觉地寻找与当代社会发生关联的物质媒材以及对待这些物质媒材的独特视角。

几千年来,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形成的老庄哲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价值,这与欧洲哲学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立法”等强调人征服自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从而也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园林、雕塑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展望发现了中、西方对于石头(雕塑艺术中最为普遍的艺术媒材)的不同态度,并对假山石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内涵发生了兴趣。假山石又名太湖石,是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它是石灰岩在自然环境中被风化、侵蚀后形成瘦、漏、透、皴的形象;“假”旨在强调它在自然中被人开采出来,放置于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庭院,并以此来模拟自然的这一过程,而并非指石头的物质属性是“非天然”的,其“假”的实质是以自然之物来模仿自然。这体现了在中国传统美学的作用下,古代文人与自然交流,并在交流中通达“道”(自然规律)与“德”(社会伦理)的精神追求——“山水以形媚道,圣人含道物”(宗炳);满足在朝文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出世愿望。就这一层面而言,假山石与古代可居、可游的山水画共同构建起了当时中国精英阶层的精神世界。但是,古老的美学价值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被传承,继续发生作用?什么样的材料能够体现这个时代人的信仰?在启蒙主义的大旗下,人们放下了宿命、神意等传统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物质财富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神”。于是,展望找到了在工业时代体现永恒观念的物质材料——不锈钢,不锈钢假山石这一系列作品随之进入了公众视野。

1  2  


下一页关于真实与虚幻的讨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2年第一期
· 石头中的哲学
· 关于真实与虚幻的讨论
· 对于心灵的寻绎
· 竹影梅香——陈履生访谈录
· 果蔬圣殿——The Artistic Tsvet noy Central Market
· 珠光里的虹彩——The Hue of Rainbow
· 关注——石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