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关于真实与虚幻的讨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9 15:46:47 | 出版社: 《a+a》杂志 作者:王青云

   

欧阳苏龙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9年参加展览“中央美院在校生优秀作品展”获三等奖,北京 2010年参加“中央美院在校生优秀作品展”,并获一等奖,北京同年参加“大学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年参加 “多·少”群展,北京

出于对光影的迷恋,欧阳苏龙运用具有空间实在性的雕塑语言来表现被人们所忽视空间与物质存在。光影、空气、负空间与人们通常所关注、理解的物质与空间实体一样真实,而并非虚幻,只是由于习惯了这些“存在”所以才被意识所忽视。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在他后期的创作中就曾探索过这种虚实、正负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在欧阳苏龙的实验中,他更为关注那些无法用形体、结构把握的存在,将这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实体转变为可触、可视的具有体量感雕塑。

    a+a:在《一种存在》、《光的形状》以及目前的这个作品《影子系列》中我看到了你一贯的手法:将光影转换为结构,或者说用实体结构来塑造光。这些看似在光源下形成的影子其实是一种实体存在。这一系列的尝试是出于偶然还是其它原因?

    欧阳:用雕塑来表现光,其实是我很长的一个思考过程。我一直想做一种“反空间”的雕塑,即在在视觉上存在于空间中,然而实际上又不占据空间。后来我想到了影子,影子是光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光照在物体上形成影子,那是因为物体占据了本来属于光的空间,并把光切断了,留下了一个缺口,这正好可以用来解释雕塑与空间的关系。

    《一种存在》、《光的形状》、《影子系列》这几组作品,去掉名字其实它们没什么差别,每一个名字都像是一扇门给观众打开一个空间,进入一个方向。这3组作品也是我思考这个问题的3个阶段。

    《一种存在》是这一系列作品中最早的尝试,这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展厅的射灯照在墙上,墙上正好有之前撤展没撤干净的一段钢筋,于是我把那个钢筋的影子给填成了实体。为了增添一些视觉效果,我又加上了几个展厅里留下的垃圾,把那些东西固定在墙上,填充它的投影。影子里面是有支架的,但是这些物体并没有固定在墙上,而是固定在影子上了,视觉上好像是一个影子托着一个实体的东西,但是没有这个实体的东西影子又不会存在,这里面光和物体和影子3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其实也是我要表达的一种存在方式。

    在毕业时,我创作了《光的形状》,这又回到了对雕塑的阐释,我认为雕塑是对空间的造型而不是对雕塑本身的塑造,事实上我做的是光投射在大卫脸上时所产生的光的“负空间”,展示的时候在一个单一光源的封闭空间中,我用雕塑把光没照到的空间给填上了,剩下的便是光所占有的空间。

    《影子系列》是最近的作品,我开始做纯粹的影子,我把光与影子这个现象本身当成一个思考方向,尝试做各种东西的影子,并把影子与形成影子的物体剥离开了,让影子成立为一个独立的雕塑;展示的时候也不再按照“逻辑上”的光源布置,而是在一个不同方向上布光,让“影子”也产生投影。在做这一批影子的时候我尝试了很多的种可能性:我曾经做过一个什么都不是的用油泥随手捏造的一个形体的影子,做完后油泥被破坏,但“影子”作为一个证据而存在;还有一个是我做好了一个“影子”,然后再打开另一个光源做了这个“影子”的影子,把前面的“影子”破坏,展示这个“影子”的影子。在做这一系列的时候,光和影子的概念也其实已经越来越不重要,我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辅助工具,我在寻找一个真实存在而又不可触摸的形体,那些形体并不是我造出来的,我只是让它显现出来,所以后来再做的几个影子雕塑事实上并不是任何东西的影子,我把光源下的一个形状当作影子往光源的方向生长,寻找它和光的关系,做出来的更像是被摔断了的一束光线。

    a+a:你是湖南人,201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目前在北京房租很高吧?以什么为生?是否与画廊签约?或者在画班代课?

    欧阳:毕业之后跟同宿舍的几个朋友在顺义合租了套房子。这是一套毛坯房,进去之前里面什么都没有,厕所防水都是自己做的,也是因为考虑房租的问题,尽量在房租上减少开支。毕业之后干过两个活,都是朋友的活,带着我做,这几个月的开销都从这出来的。我对品质不太有要求,所以虽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对生活还是比较乐观。

    画廊签约的事毕业之前有幻想过,觉得那样可以无忧无虑,自己一心做作品,但是后来发现这条路不太容易,没画廊找我。毕业之后,感觉生活一下子就变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那,突然自己特迷茫。一开始系里面一直有给毕业生发就业信息,也没放在心上,总觉得那种事不会跟自己发生关系;还有长沙的一个美术培训机构想让我过去,说是年薪十万,还会有奖金什么的,很诱惑的,当时犹豫了一阵,但是身边很多了解我的朋友都劝我不要去,希望我能继续做作品,家里人也没给我压力,虽然他们也不知道我搞艺术究竟是在做些什么,但是他们都很支持我,这个对我很重要,于是我决定留在北京。

    物质的诱惑是有一点,但我自认为我是可以吃苦的,所以有悖于我内心的事情,诱惑基本没什么用。放弃兴趣和追求去做一件我认为很无聊的工作,即使会有可观的收入,那我也是肯定不会去的,我宁愿吃点苦。

“多·少”群展,展览现场,北京草场地,2011年

下一页对于心灵的寻绎上一页石头中的哲学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2年第一期
· 石头中的哲学
· 关于真实与虚幻的讨论
· 对于心灵的寻绎
· 竹影梅香——陈履生访谈录
· 果蔬圣殿——The Artistic Tsvet noy Central Market
· 珠光里的虹彩——The Hue of Rainbow
· 关注——石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