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始于1995年的一系列创作中,展望不断尝试用不锈钢将假山石包裹起来,再造成空心的假山石,并放置于不同的空间背景中,使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线城市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展望将不锈钢假山石放置在北京西客站——当时所谓的融合中西的后现代建筑前,以此来协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1997年,在“移动的城市”展览上,展望创作了《北京新图:假山石改造方案》,他将不锈钢假山石树立在若干北京新建的“后现代”建筑前,以此来反衬其内在文人精神的丧失,显示当代中国文化的变迁。2000年,位于北京东单的东方广场举办雕塑展,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在展览中展出,并被长期收藏、陈列于此。耐人寻味的是,这几乎就是当年他与伙伴们实施“清洗废墟计划”的地方,而当时实施这个计划正是出于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焦虑。 与1994年的“清洗废墟计划”相比,展望此时的态度似乎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拒绝“现代性”及其所带来的后果。从1995至2000年,他一直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不锈钢假山石同这个大都市形象再次吻合,在强调这个时代工业化特征的同时他也接受了这一现实。巫鸿认为,展望的作品揭示了当代文化中“真伪”的问题,当用古典文化中的观赏石来装饰当代环境时,即使是真正的石头,它们也不能代表这个时代,从而也就成为了“假”的;而展望的不锈钢山石即便是人造的,它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迹”。 跨入2000年,人类跨入了历史的新纪元,进一步融入世界,加强、深化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是中国精英阶层所关注的新焦点。2001年7月,中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同年12月,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作为社会敏感者,展望对作品也有了新的思考:放置作品的环境和放置作品的方式,即新的空间和新的空间关系成为展望思考的焦点,于是“国际化”与“悬浮”在公海上会合了,《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成为了这一思考的结晶:国际化是展望对于当代社会的思考;而悬浮,作品在空间中的状态,则涉及到了艺术家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展望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漂浮在宇宙中的,这种“悬浮”的语言在早期作品《诱惑——中山装》(展览时作品悬挂于空中)及新作《我的宇宙》中都有体现。在这个公共艺术试验中,展望计划将不锈钢石投到公共的海域。因为公海不任何被国家或私人分割、占有,是真正没有种族、地域、文化等差异的“公共空间”。展望预先用不锈钢板合成好一块假石头,里面塞入可漂浮物质并做密封处理,外面做抛光;待行至公海后将其抛入海中,任其漂流。为了能让打捞它的人再把它放回大海,展望用中、英、日、朝鲜、西班牙5种文字刻在不锈钢的表面上: 亲爱的朋友, 这是一件专为在公海上展示的艺术品, 如果您有幸拾到,请把它放回到海里, 作者将在遥远的地方对您致以深深的谢意! 艺术家: 展望联系地址:(略) 展望对这种既真实存在但又极少被人涉足的空间称之为“第5空间”,即游离于艺术家工作室、收藏家或收藏机构的私人空间、画廊、公共空间之外的另一个艺术存在的新空间。沿着这一思路,展望分别2001年、2002年先后实施了《镶长城》计划,用两百多块镀钛金砖修补了一段残破的长城;《新补天计划》中(未成功),展望将一块明代落下的铁陨石用不锈钢拷贝下来,交给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期在我国宇航员进入太空时,将不锈钢石头还给“上苍”,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女娲补天”这一古代神话故事。在2003—04年期间,展望分两次实施了《珠峰顶上的计划》,在第二次尝试中成功地将不锈钢石带到了地球的制高点上。在《双重模拟和自然:展望“假山石”系列作品》 一文中,汪民安认为,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对自然的影响无处不在,人工与自然的边界变得极为模糊,而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正不折不扣地是这个时代的隐喻表达。 在一系列的“空间”探索之后,展望将他的兴趣点转向了对于“时间”的研究。在他的创作中,最先明确涉及到“时间”范畴的作品应是《第86尊圣像》(2008年),作品通过历史的层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工作,展望受托为“和圣”柳下惠塑像。通过族谱,展望发现自己是“和圣”的第86代子孙,中华大历史中几千年来的波澜与个人的情感汇聚在一起,这使艺术家展开了对于历史的反思。在这个作品中,展望塑造了86尊相同的柳下惠泥塑彩像,并在随后20余天的展览时间里砸碎了其中的85尊,最后竖起第86尊,将其完好保存并与之前的85尊碎片一起送回家乡的和圣庙。这“破”与“立”之间的循环如实地呈现了中国历史中不同种姓、不同王朝之间的倾轧、罔替。 另一条“时间”观念的线索是展望在对假山石的研究过程中展开的:展望将不锈钢与假山石结合起来,重新思考传统文人精神、哲学内涵与当下的关系,而这首先就要清理他自己对于中国历史文脉的认识。沿着这一逻辑,必然就会对中国的历史乃至人类宇宙的发展进程再做进一步的上溯,展望近期的创作《1小时等于1亿年---素园造石机》(2010年)与《我的宇宙》(2011年)正是这种终极关怀的必然结果。 在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展望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假山石的喜爱是源于他们人对于历史、对于时间的强烈兴趣,而石头正集中体现了地壳运动、下雨、风化等各种自然力量作用,地球同样也是一块大石头,通过时间的累积凝结了“道”——自然造物的规律。在作品《1小时等于1亿年——素园造石机》中,展望将艺术的假然,掺入科学的必然。他在磨碎的石粉中,加入延时剂,放入一个巨大机器中,1小时后,石粉在“光照”、“风化”、“淋雨”等人工模拟的条件下变成了石头。整个作品再现了自然造物的过程,并试图从根本上解读、揭示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与美学观。 《1小时等于1亿年—素园造石机》,造石机造出的太湖石,2010年 装置《我的宇宙》是展望在2011年的新作,它与《1小时等于1亿年——素园造石机》相衔接,同时两个作品又形成了互为补充的关系。2010年岁末,展望在山东费县选取了一块长约五米重达几十吨的巨石,将其架构在空中引爆,同时用每秒2000帧的高速摄影机从6个角度将这一爆炸的瞬间记录下来。展望将爆炸后的碎石翻制成7000多块大小不等不锈钢石,交错悬挂于展厅的中央;爆炸瞬间的摄影被剪辑为长约3分钟的连续画面,仍按6个角度,投映于展厅的巨幅银幕上,每一块岩石的爆破过程和轨迹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幕布对空中“悬浮”的不锈钢碎的包裹石形成了“诞生瞬间与永恒定格”的关系,站在展厅的中央,就仿佛置身于一年前山东费县的爆炸现场。 展望将作品取名为《我的宇宙》,旨在展现他对于“宇宙诞生”这一情景的假设:一个大的物质(石头)爆炸,形成了很多小的世界(石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借“爆炸”将自己对于宇宙诞生的终极构想用视觉的语言呈现给公众。可以看到,在《1小时等于1亿年---素园造石机》中,展望通过人工将“尘埃”变成了石头;而在《我的宇宙》中,他将艺术假设的前提与结果倒置,把石头变成了“尘埃”。在这两个作品中,展望把他对时、空的思考推到了“创世纪”的那一瞬间,即上帝或者是神创造世界的那一瞬间,而这一人类所共有的终极关怀使艺术家超越了种族、宗教、地域、文化的分别,也超越了他此前的一系列艺术实验。(作者:王青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