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的新媒体艺术市场已稳步成熟,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世纪60年代后,大多数美术馆、基金会、大公司参与了新媒体艺术品的收藏运动。机构收藏的方向是有一定学术性的收藏,他们的学术导向使得他们收藏了一系列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机构收藏针对的是留住新媒体艺术发展线索。如: 日本ICC 日本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ICC)设立的媒体艺术特型美术馆、博物馆。1997 年成立于新宿的 ICC,提倡通过艺术和科技结合的精神,鼓励利用科技创作的作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此展览交流,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进行新媒体艺术的普及和收藏。 德国ZKM 1993年,ZKM艺术与媒体博物馆在德国卡斯鲁尔市正式成立,这是全球最早、规模最大的科技媒体艺术中心。有别于传统的美术馆,ZKM同时具有博物馆、学术机构以及科研功能。 荷兰V2 荷兰V2媒体艺术中心在国际媒体组织里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981年,由3位荷兰艺术家创办了这个中心,在近30年时间里,V2邀请了国际上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驻留、研究和创作。V2的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近似一个协作平台。它联结了不同领域专家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不同于其他的机构,V2的分配模式是网络性、长期性的,它借助流动性来积累项目和关系,同时积累了一系列的知识文库。 对私人藏家而言,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传统架上作品收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一些作品的日常供电,或是技术上的维护。然而这些问题并未使收藏者们望而却步。就国外市场来说,新媒体艺术作品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同时技术也导致了新媒体艺术品的制作总量以及范围的扩大。电脑芯片、电脑软件成倍地更新进步,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数年前还难以实现的艺术作品如今已经可以实现和展览了。电子元器件不断微型化,开发成本不断降低,也使很多新媒体作品尺寸得以微型化。新媒体艺术品逐渐从只适合机构收藏,维护费用又极高的大型装置作品转向适合个人收藏的小型作品。虽然许多新媒体艺术品都需要小心地安装调试,并且由于其技术复杂性也需要长期维护,这就不是买件架上作品挂在墙上或者放置在一边那么简单的事。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也并不落后于国外。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有一些艺术家举办和录像艺术相关的展览。2000年初始,国内各大院校也逐渐开设了新媒体艺术课程以及新媒体方向的研究。2010年6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通过跨专业的合作以及邀请艺术家进行驻留创作来推动国内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如今,不论是大学教育或是机构都在关注新媒体艺术,尤其是近几年来的一系列的大型展览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新媒体艺术越发受到人们重视,大众也逐渐意识到了新媒体艺术品的价值。从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电子艺术节,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合成时代”,2009年的“延时”展览,以及2011年的“延展生命”。这些展览不仅在国际上产生了非常的影响力,在新媒体艺术学术方面也积累了一系列可供收藏参考的评价体系和学术资源。 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收藏,国外的收藏家和画廊早已开始有体系地收藏了。近年来,国内机构也逐步开始收藏。近期在上海民生美术馆举办的“确切的快感——张培力回顾展”就呈现了张培力1988年至今的22件优秀作品。张培力作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的作品交易可以看作是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一个路标。 中国独有的艺术市场结构以及藏家的观念,在收藏方面新媒体艺术品还没有完全被接受。有专家预计,新媒体艺术品的升值空间极大。虽说目前新媒体艺术品在国内还是机构收藏偏多,但对于具有独特眼光和雄厚资金的收藏家来说,或许投资收藏新媒体艺术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