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在仅三十三年的办学历史中(中间还要排除因日本侵略而受到干扰的八年),全校的注册学生总共不超过一万名,却培养了诸多学者、专家,这与其开放的思想和优厚的教育资源是分不开的。 燕大和美国学术界的关系极为密切,燕京法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有协作关系,得到经济援助,可以互换教师。以文学院为主与哈佛大学有协约,得到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其他如和纽约协和神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都有关系。因而它的学术交流、人才交流,更重要的是经济支持,都是多方面的、世界性的。 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燕京大学的辉煌年代,任教于此的名师均灿若晨星:顾颉刚、陈寅恪、钱穆、张东荪、冯友兰、钱玄同、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等,都曾先后任教于此。 尽管当时中国政治黑暗,军阀林立,内战不断,但是在燕京大学,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学术氛围。环境清幽、文理兼备的燕京大学成为诸多学子心目中的求学圣地。 二十岁的王世襄依然玩性不改,全然没有意识到家道已经中落。当时政坛风云跌宕,在外交部任职的父亲亲身体会到军阀混战、权力更迭的黑暗,在宦海沉浮中深感做官的无趣,认为有一技之长胜于为官。因此,父亲力主王世襄学一门技术,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在父亲的压力下,王世襄选择了燕京大学的医学系,这是父亲的期望,却并非王世襄的兴趣所在。 王世襄天生对化学符号反感,更不喜欢数学,因此,医学预科的成绩可想而知。再加上王世襄天性爱玩,进入燕京大学后,读的并非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更有理由出去玩了。凑巧的是,在燕京大学旁边,有王世襄家的一个占地十余亩地的园子,这里自然就成为王世襄躲避枯燥乏味的医科学习的“世外桃源”。 燕京大学的校址位于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内,当时这一片还未被开发。这里大都是城里一些大户人家的私人宅园。燕京大学最初选址时,看中了勺园。当时勺园是陕西督军陈树藩的私产,原是为其父退居林下、颐养天年之所。为此,燕京大学创办人司徒雷登专程去了一趟西安,经西安教会圣公会西安中学校长董健吾的介绍,找到陈树藩,想以三十万两银子的代价购买此园。司徒雷登婉转说明此意,陈父未置可否。不久陈树藩请客,慷慨秉承父意,将勺园赠送与燕京大学,不过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在校园内为陈父立块纪念碑,另外一个条件是将陈树藩创办的存德中学作为燕京大学的附中,每年可以保送五十名学生上燕大。司徒雷登爽快答应了这两个条件,自此燕京大学拉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新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