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2005—2011年 当代艺术沉浮录(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13 15:56:08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曾梵志《A系列之三:婚礼》
 

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短短几年,如雨后春笋般,迫不及待地成长起来,更有艺术家作品的价位迅速攀升,但也起伏多变。2011年的春拍接近尾声,市场中的又一轮较量告一段落,落槌定音宣告了各自的市场标的。不太成熟的艺术产业链也在这个喜怒无常的市场里上下沉浮,在此,我们将从产业链条的重要几环切入,探究当代艺术沉浮的原因。

画廊篇

伴随当代艺术沉浮

文/刘威海

艺术行业是有人格的 ——北京长征空间 卢杰

长征空间成立于2002年,算得上一个老牌画廊,可以说它和中国当代艺术共同成长。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遭遇“滑铁卢”,很多人都在说整体经济状况不好,导致画廊市场不好。可是长征空间创办人卢杰却在这个最低潮的时候明确地说:“我要纠正的是,画廊市场并没有不好。”长征空间合作出很多无论当代艺术市场怎么阴晴圆缺,学术和市场两只船都踩得很稳的艺术家,像逆流而上的汪建伟等,像一直稳步前行的林天苗、喻红等。卢杰说:“市场泡沫破灭的情况下,原本制造了水分的画廊当然生意不好了,那些二流三流重复性的作品当然不好卖,而有历史有学术有代表性不掺水的画廊和艺术家自然会从泡沫中浮出来。”2011年经过市场的盘整后,更多画廊懂得了稳扎稳打的系统运营法,更多的艺术家懂得了一身铜臭的人就算偶然当了艺术家也会被洗牌。

未来的当代艺术怎么走?未来的画廊行业怎么做?卢杰从一开始就想好了,长征空间绝对不能一猛子扎到市场中,它要有学术、有服务、有行政、有策划,也有非盈利的部分,是一个有系统的机构。所以长征空间为自己定制了生存策略,长征A空间打造了视觉经济平台,展览作品和市场紧密联系;长征B空间是一个延续了实验性的空间,保证艺术最大限度的自由。艺术行业归根结底是艺术家的行业,而不能简单地市场化。艺术机构也像活着的人,是有人格的。

市场与学术的平衡木 ——北京大未来林舍画廊 林天民

林天民是大未来林舍画廊的当家人,经营画廊大半辈子,看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市场的发展起伏至今。2004年艺术市场如脱缰野马,财富积累速度很快,2005年整个艺术市场非常活跃。当时大未来画廊开始梳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艺术家,常玉的作品在2004-2008年间价格有20倍左右的涨幅。不可否认,2005年以来,整个艺术市场,人们关注的是价格变动,话题几乎都围绕在拍卖市场里的“明星”和“天价”作品。金融危机以前,呈现出了拍卖市场引导整个艺术市场的短暂现象。但现在渐渐转变成一级画廊引导市场健全地发展,并重新检验着当代美术家在美术史上的分量和定位。这正是林天民所期待的未来发展趋势。

2008年秋拍赵无极的《向杜甫致敬》,创了新高价4700万港元。常玉的《花》最高价达到5000万港元。这个现象表明:老一代艺术家作品,得到了更高价值的认同。林天民说:“在美术史、学术上被认可的,不管是第几代或是新生代艺术家,几乎没有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确定艺术家及艺术创作的学术定位,推高其在美术史上的位置,这比艺术家作品价格的变动要重要。

共同成长 ——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 王新友

自成立之始就提出与中国当代艺术“To Be Together”(共同成长)的偏锋新艺术空间,已是中国最重要的画廊之一。负责人王新友提出了“共同成长”,“老老实实地培养国内藏家”,“只有冬天的心态,没有冬天的市场”等许多理念。偏锋所力推的年轻艺术家在学术与艺术市场上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与他合作的梁铨、曹晖、康海涛、李红军、吴笛、范明正、吴海洲等都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发出了声音。

王新友认为,金融危机之后,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有追求的艺术从业者都应该深刻反思,什么才是好的艺术?怎样切实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最应该倡导的是接壤未来的艺术,寻找稳定的收藏家和机构。

理性地超出一步 ——北京Boers-Li画廊 皮力

目前中国画廊和西方画廊是不同的,西方的画廊制度是经历百年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画廊则仅有二三十年,没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结果就是它的经营水平和理念上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基于此,Boers-Li画廊提出了“母画廊”概念。画廊与艺术家之间没有绑定式的“卖身契”,即“代理制”,而是以母画廊的面貌经常与同行在其他展览地点借展或协展其画廊合作艺术家的作品。目前中国的画廊系统尚未完善,在这种情状下跟艺术家签代理死约,对于画廊和艺术家都是有压力的。通过近几年与宋琨、梁远苇等新锐艺术家的合作,证明了这种非常的合作方式是可以共赢的。

皮力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外市场的短暂风光已经不再。其中“写实油画”和“表现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可以看到,在国际二级市场上继续坚挺的依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那些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同时具有鲜明当代艺术特征的优秀艺术品将会在国际市场再放异彩。“画廊今后的经营方向将是年轻艺术家与中年艺术家并重,新艺术与当代艺术30年经典并重,这与我们原来着力推广年轻艺术家的方向相比,将更加多元,理性地超出时代和主流趣味一步是我们的标准。”

1  2  3  


下一页发展立足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访苏州美术馆执行馆长杨文涛上一页雄健之美——品读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王立新的釉下之虎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二十五期
· 雄健之美——品读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王立新的釉下之虎
· 2005—2011年 当代艺术沉浮录(上)
· 发展立足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访苏州美术馆执行馆长杨文涛
· 面对双年展,我们仍需反思和研究——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观感
· 为何流拍
· 当代艺术拍卖能否重回快车道
· 帕玛强尼:钟表收藏品的修复强匠
· 茅台,一枝独秀?—— 直击2011中国名酒春拍
· 稀缺之美(三):祖母绿的传奇与价值
· “望闻问切”艺术品春拍
· 激情点燃 红色收藏
· 测度当代艺术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