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2005—2011年 当代艺术沉浮录(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13 15:56:08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格局篇

当代艺术市场新变

文/宋继瑞

老树常青张晓刚

可以说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引爆者,也可以说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一面旗帜。2006年,张晓刚的《血缘:同志第120号》在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以97.92万美元觅得新主,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引爆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由此进入了一段空前的繁盛期。在金融危机前,张晓刚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非常抢眼,高价作品频出。金融危机后,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需要信心的时候,是张晓刚的天价作品,重新让市场开始兴奋。近两年,张晓刚在艺术市场上,颇有王者归来的霸气。他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和《生生息息之爱》分别以5218万港元和7906万港元成交,双双刷新个人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后者更是成为第一张过千万美元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与所谓的“四大天王”的其他三位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相比,张晓刚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要稳定得多,持久力也强。金融危机后,其他三人在艺术市场的新利益格局中逐渐式微,被一些新鲜血液所替代。但是,张晓刚却风采依旧,作品的拍卖成交率超过90%,并且高价频出。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两年有分量很重的张晓刚作品流入了拍卖市场,比如《创世篇》是张晓刚的经典之作,《生生息息之爱》是其早些年的代表作,并且还有尤伦斯夫妇收藏的市场效应,好货才能有高价,这是天价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张晓刚的追捧者实力不俗。张晓刚与佩斯画廊的密切合作,让市场对其有了更多的期待。同时,不少实力派藏家也一直在追捧张晓刚。比如印尼藏家余德耀,在去年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依旧花巨资收藏了张晓刚的《创世篇》。

市场新贵曾梵志

曾梵志是艺术市场的新贵,也是艺术市场的神话。曾梵志已经在艺术市场新利益格局中抢得先机。媒体根据艺术家在新近艺术市场上的表现,把曾梵志、刘小东、刘野、刘炜称为“新四大天王”,可见曾梵志在最近艺术市场中的火热。

纵观曾梵志作品在内地、香港两地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的表现,其市场元气复苏能力超群,已经呈现出市场领航者的霸气。在春季大拍中,曾梵志上拍的油画有28幅,成交率高达100%,其中6幅作品以过千万元的价格成交,其中2幅超过3000万元,1幅超过4000万元。在香港苏富比尤伦斯藏品夜场拍卖中,曾梵志的面具系列皆以超过1400万元的价格成交,其中的接盘者便是曾梵志最重要的海外合作画廊阿奎维拉画廊。在香港佳士得,用于慈善拍卖的《豹》以超过3000万元的价格被知音觅得。在北京保利,曾梵志的《A系列之三:婚礼》更是以4025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些作品的价格虽然不及曾梵志的作品《面具NO.6》在2008年拍出的7536万港元的天价。但在一季拍卖中,其高价作品的数量,已经远远好于金融危机前的市场宠儿,可见市场对其作品追捧的程度多么火爆。曾梵志作品的市场基础非常稳定,合作画廊实力不俗。国内有香格纳画廊和艺美基金,国外则是百年老店阿奎维拉画廊。最近,曾梵志的利好消息频出。他和画廊巨鳄高古轩画廊达成合作协议,传闻曾梵志对画廊提出的排他协议,也被画廊接受。

青年才俊康海涛青年艺术家作为艺术市场的潜力股,具有成本低、风险高的特点。当青年艺术家从名不见经传成长为同龄人的佼佼者时,其合作伙伴得到的回报是丰厚的。否则,誓与青年艺术家共成长的画廊很可能会赔得血本无归。

现在,70后艺术家已经在艺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在艺术市场的表现有的一惊一乍,昨日门庭若市,今日门可罗雀。有的则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稳固上升。康海涛属于后者。

康海涛是偏锋新艺术空间的代理艺术家。近两年,偏锋新艺术空间很好地推出了自己代理的青年艺术家。康海涛的作品进入拍卖市场的时间不长,从2008年开始进入拍卖市场。当时的市场价位与同龄人相比并不高,仅为十几万元。历经4年的拍卖洗礼,康海涛的拍卖价格已经稳步上升到三四十万元。非常可喜的是,康海涛作品上拍的12件拍品成交率达到100%,这在青年艺术家中非常难得。

春季大拍已经接近尾声,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走向成熟,无论是买家构成还是藏家心态。尤伦斯夫妇藏品不仅在香港拍场高价成交,在永乐拍卖和北京保利,也取得了高成交率和高成交额的喜人表现,这不仅提升了市场的信心,也给中国藏家上了鲜活的一课。尤伦斯夫妇的拍卖非但没有激发买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盲目追捧,反而让买家在购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时更加谨慎。这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而言,是成熟的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也是一个福音。

1  2  3  


下一页发展立足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访苏州美术馆执行馆长杨文涛上一页雄健之美——品读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王立新的釉下之虎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二十五期
· 雄健之美——品读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王立新的釉下之虎
· 2005—2011年 当代艺术沉浮录(上)
· 发展立足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访苏州美术馆执行馆长杨文涛
· 面对双年展,我们仍需反思和研究——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观感
· 为何流拍
· 当代艺术拍卖能否重回快车道
· 帕玛强尼:钟表收藏品的修复强匠
· 茅台,一枝独秀?—— 直击2011中国名酒春拍
· 稀缺之美(三):祖母绿的传奇与价值
· “望闻问切”艺术品春拍
· 激情点燃 红色收藏
· 测度当代艺术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