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2005—2011年 当代艺术沉浮录(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13 15:56:08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价值篇

学术内涵是艺术品位的后盾

文/本刊记者 李荣坤

艺术家以及作品在市场上起起落落的表现,除了市场本身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学术的内涵。它就像线的长度,可以掌控风筝的高度。归结到最后,学术在市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美术史上可以沉淀下来的艺术家是经得起考验的,学术也决定着长远的市场风向。

当代艺术的现状中国当代艺术存在自身的发展问题,评论家朱其给出自己的见解:其一、“当代艺术”的概念是由国外回传,国内艺术界对其褒贬不一,争议较多,不乏艺术品价格和价值背离的现象,说明它在本土市场的根基并不扎实,这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梳理好。其二、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是在西方进行的,艺术家多在国外奠定了相对良好的艺术理念和收藏市场。而现在国内提出的一些所谓的“新概念”,还处于萌芽状态,在理论表述和情感上没有被普遍接受。也没有一个共识性的艺术群体出现,缺乏艺术的强势性,所以难以获得普遍层面的认同,因此,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气候。但毋庸置疑的是,当代艺术的后续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生态,不会再现某一批人独占鳌头的状态。

今天的“当代” 明天的“传统” 虽然有人对当代艺术的价值表示质疑,但谁又能否认,每个时代都有当时代的艺术,“当代艺术”应该是个动态概念,内容因时代而变化,历史的漏斗会自行将其过滤。当代艺术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等因素停滞,它会阶段性地体现不同的内容。只有当代艺术发展起来,向后看,才能有自己的传统。所以,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个势不可挡的趋势。评论家杨卫指出,有条件进入某段艺术史的艺术家,第一,在文化艺术上表达了当时期的文化水准,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等,即属于此类。如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就是五六十年代的一种整体记忆。他们的作品以观念为主导,表现了时代内容。第二,确实是“画”得好,具有自己独特语言能力的艺术家。最近,这样的艺术家如曾梵志、何多苓、毛焰、周春芽、刘炜等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市场上的热点,他们更注重艺术本身,注重艺术语言与自己的关联。其笔墨方式相对个人化,恰好吻合了今天人们对自身价值趣味的追求,而非简单的群体趣味。 “除艺术家自身的感觉,还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市场规律有潮起潮落,但作为艺术家本人,不是为市场而动,而是持续关注自身的文化命题,市场会阶段性地选择艺术家。我们假想一下未来,以前被屏蔽的东西会再出现。” 民生美术馆馆长助理李峰表示,与当代艺术的狭小市场相比,书画作品在大众心理的接受度,是当代艺术作品的10倍以上,它的价值认定在国内基本上已没有争议,形成了一个普遍语境,其市场价格的形成也有80年的历史,到这个阶段,其价位实属正常,这不正是因为书画市场基石的牢靠吗?所以,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成熟期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事,它的市场需要花时间去培养。15年后,再回头看,会发现有太多的好作品。

收藏向学术靠拢收藏,就需要选一系列的作品,再梳理出思路。当然,这个思路要以学术为依据,这样,回报也更大,是投资与收藏的双赢。艺术品市场有其特定的滞后性,好的买家始终保持着先锋性,他们已经不为市场所惑,随着对艺术的深入关注,藏家们更注意研究艺术品的学术价值,进而形成收藏与学术的互动。真正的艺术品收藏需要判断、积淀和时间。 2006年苏富比春拍引爆了当代艺术市场,造成了它过度繁荣的假象。金融危机恰好对市场起到整理作用。这时候,比的就是学术,即艺术家是否有很独特的技法和观念。艺术的分化会越来越大,这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谁在市场上站得住脚。正如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有限公司学术研究部总监赵孝萱所言,可以在世上留名的艺术家毕竟是少数,大家都在摸索谁是那几个少数的艺术家,这是对收藏者眼光的考验,而乐趣也在于此。

希望在未来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整个经济条件的发展密不可分。近代书画、瓷器的价格都很贵,而对于几十万元甚至更便宜的当代艺术作品,或许会成为新进藏家的选择。我们再来看798艺术区画廊的销售情况,据调查,中低价位(15万元以下)的艺术市场在重新培育和复苏,2万到12万元的作品卖得不错。所以,可以预期,未来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还是乐观的。每个时代都有代表其特点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李峰说,年青一代艺术家中,如康海涛、王光乐都很不错,其艺术作品源自情感。好的艺术作品平白、朴素、祥和、美好,来自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他们的作品多在15万——50万元之间,是中产阶层可以接受的。既然年轻,也就意味着风险,当然与回报也成正比,又是藏家们眼力和心力的较量。当代艺术已经不是个小趣味的范畴,它与今天人们的存在,与外界、时尚等关系都密切相关。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及其先锋性也决定了它的生命力。赵孝萱表示,张晓刚、曾梵志的作品行情已经比较稳定,现在百万元的艺术作品处于中间价位,当中还会有部分较具学术性的艺术作品有上涨空间。上不来的就被这个历史的漏斗筛下去。或者我们还可以期待更年青的70后艺术家。当然,作为年轻一代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表达事物的能力。年轻仅代表希望。

1  2  3  


下一页发展立足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访苏州美术馆执行馆长杨文涛上一页雄健之美——品读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王立新的釉下之虎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二十五期
· 雄健之美——品读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王立新的釉下之虎
· 2005—2011年 当代艺术沉浮录(上)
· 发展立足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访苏州美术馆执行馆长杨文涛
· 面对双年展,我们仍需反思和研究——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观感
· 为何流拍
· 当代艺术拍卖能否重回快车道
· 帕玛强尼:钟表收藏品的修复强匠
· 茅台,一枝独秀?—— 直击2011中国名酒春拍
· 稀缺之美(三):祖母绿的传奇与价值
· “望闻问切”艺术品春拍
· 激情点燃 红色收藏
· 测度当代艺术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