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汪建伟:综合知识与现场经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08 14:24:47 | 出版社: 世纪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屏风》、《仪式》、《征兆》

《时间、剧场、展览》

《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

与戏剧相关的作品最早出现是在1999年,汪建伟的目光停留在“剧场”概念上,创作了一个很像实验戏剧的作品《屏风》。他第一次尝试将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与时间关系并置在舞台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时空关系。戏剧表演、影像播放同时占据了舞台,大屏幕取代了传统的舞台布景,播出的影像既是活动布景,同时也是另一个叙述者。现场的观众就这样处于一种困惑当中,不知道究竟该看向哪里。这种形式一直被沿用到今天,汪建伟在若干大型作品中继续发展了《屏风》中的概念。《仪式》、《征兆》、《时间、剧场、展览》、《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等,都与剧场发生关系。“我对戏剧其实不感兴趣。我把多媒体戏剧看做一种关系的现场和系统的并置,是知识的综合体,我不喜欢那种明确的指向。” 在后现代理论中,对于视觉中心权威有很多批判,汪建伟显然也受此影响。长久以来,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往往受到视觉经验的支配,在汉语中我们说“眼见为实”,而在英语中,也习惯性地使用“I see.”(我看见了)来表达“我知道了”。汪建伟希望通过“并置”几种认知模式,来打破这种单一的认知模式。于是便有了音乐、舞蹈、视频、声音、戏剧等等因素在作品中“共时”地出现。

对“剧场”概念的探索到达高峰的作品是2009年的作品《时间、剧场、展览》,汪建伟将今日美术馆这样一个相对常规的艺术“展厅”改造成了“剧场”空间,来到现场的人们可以观看到影像、表演、装置、灯光,聆听音乐和生活中的声音采样。现场能看到录像中关于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场景;身着白领制服的演员在喊着房价上升的数字;踩在升降器上的女高音在歌唱,还有都市中的男男女女在各自地奔跑……观众看到的景象常常是交叉着的、重叠着的。这样一个杂糅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异于常态的展览。

《时间、剧场、展览》,可以被看作是近年来他所关注种种问题的一个阶段性呈现。我们从作品的题目中就可以发现三个,而再将这三个单词稍作转译,又可以得到“time”、“space”、“play”这样三个在西方艺术评论体系中重要的名词。

这个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综合”,大屏幕上放映着黑白影像,没有字幕、台词;现场是舞蹈演员的现代舞表演,也是介于戏剧与舞蹈之间,演员们的表演更给人一种模棱两可的犹豫之感,在排练的过程中,演员们被告知要不断地改变目标,一个目标还没有达到就迅速的转向;自动开合的柜子需要几个工人来操作,工人们于是也成为了现场表演的一部分,这一设定也出现在了《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之中,只不过这一作品中的工人表演更具功能性,也就更为贴近“自动”的表演;在现场的后半段,甚至出现了两个女歌唱家,分别以美声与民族唱法站在高台上引吭高歌。当观众在现场观看时,会感到很困惑,“摸不清头脑”,仿佛可以了解什么,却又不明确。

汪建伟很高兴地说,这不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吗?他举了个很生活化的例子:当你拿着行李包走进火车站,你能明确的是什么呢?你的任何一种明确,只不过是你使用了某一种明确的知识。你要理解混乱,看到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你要理解温度,你可能会感到寒风瑟瑟;你对审美需要的理解,你看到的可能会是周围建筑。此时此刻,人都处于一种关系当中。困惑往往是愉悦的开始。

2010年汪建伟最重要的一个作品的名字叫做《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思想界的当红人物齐泽克对这一作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于标题本身就来源于齐泽克2002年的著作《欢迎回到真实的沙漠》,这本书写于911事件之后,齐泽克把美国的一种特殊状态以及当今的各种关系做了一个梳理。而更细心的人们也会发现,这个充满诗意的句子其实源头在著名的美国大片《骇客帝国》,电影英文原名是《METRIX》,即“母体”,是计算机制造出来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它实际上想要控制人类。男主人公救世主尼奥坐在那里看到电脑里这令人恐怖的一幕的时候,站在后面墨斐特对他说:“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欢迎回到真实的沙漠”。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世界,是否真的有绝对真实存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仿真与拟象,汪建伟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是对哲学思考的一种探讨,而非提供答案。阿尔杜塞认为意识形态是话语建构,意识形态是要通过这种过程来找到现实世界的真实。而齐泽克则认为,我们认为“现实背后还存在一个真实”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我们对真实有要求就是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

这个作品依然是个“跨界”的和“多媒体”的。城市是整个作品的宏观背景,将 video影像、戏剧表演同时并置于舞台上。作品是在剧场以现场形式呈现出来的,由五个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讲述各自不相关联的故事。舞台上的大屏幕依次播放着五段video影像,而同时五个工人装扮的演员在舞台上对装有电动装置的衣柜进行操作,动作处于“自然”和“表演”之间的暧昧地带。一如汪建伟之前的众多作品一样,现场提供的是一组组的“征兆”,“每一个场面、情景都具有多重的信息,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总是处于多种不同事物的关系中,真实与虚拟、现实与幻想互相缠绕,每一个观众可以使用自身知识与经验去‘剪辑’自己的版本”。

1  2  3  4  


下一页伸向天堂的手臂 施耐德的《天梯》展上一页From Dr. Géza von Habsburg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银行2011年3-4月刊
· 民国大美术
· 西方经典收藏 不再是观望 Time for impressionism
· From Dr. Géza von Habsburg
· 汪建伟:综合知识与现场经验
· 伸向天堂的手臂 施耐德的《天梯》展
· 异化的身体和被异化的行为  “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