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汪建伟:综合知识与现场经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08 14:24:47 | 出版社: 世纪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汪建伟的创作脉络

汪建伟的身份是艺术家,这似乎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他是正规美术院校接受教育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绘画作品获得了国内最高奖项;毕业后的工作档案落在北京画院……这些“硬性指标”明确了他的艺术家身份。然而有趣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身为艺术家的汪建伟所做的很多作品,都被质疑是否可以被称作“艺术作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跨界实践。将汪建伟历年的作品梳理一遍后发现,他在对新的表现手段使用进行不断地探索,语言的使用在逐步的丰富和成熟,从最早的单一媒介到现在的非常复杂的综合媒介组合,可以看到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

《文件》

《事件》

《循环-种植》

在对其他媒介可能性进行探索之初,他制作出《文件》、《事件》等难以展出、难以分类、更难以理解的作品。《文件》创作于1992年,整个作品是一个“观念”,由形形色色的文件、数据构成,这件作品至今只在小汉斯的展览上展出过一次,直至今天,与我们所理解的艺术本体依然相去甚远。1994年,汪建伟实施了一个看似与艺术完全无关的计划——《循环-种植》。他回到自己插队的地方进行了一次农业实验。他与当地农民签定协议:农民出田、他出种子,在一亩田里播种新品种的麦子,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与收益。实验的结果是试验田比其他普通田每亩多收了150斤小麦。按照协议,他与农民对收成的粮食进行了分配,一份交公粮、一份作为种子、一份留给农民做口粮、一份是汪建伟自己的收成。这样,艺术家在完成作品的同时,还有了100斤的粮食收益。当然,他用摄像机记录了这个种植实验的全过程。很多人在了解整个作品操作过程之后提出质疑,一个农业行为如何就变成了艺术行为?在这里,汪建伟所运用的正是他的“艺术家身份”,艺术家所要探讨的问题是这样一种身份在进入其他领域时所产生的新的关系。拿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这个作品实际上是在不正确的地方,不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我希望打破社会的认知界限”。

《生产》

《生活在别处》

1997年,汪建伟用摄像机拍摄了录像作品《生产》,他回到老家拍摄了四川的几个茶馆,纪录了里面的人生百态。这部作品既探讨了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错综关系,也是对“艺术生产”方式的一种探索。创作于1998年的作品《生活在别处》曾在1999年10月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放映。汪建伟用了一年的时间,以纪录片的手法对四户农民进行拍摄。这四户农民居住在一片未完成的别墅内, 种地、养猪、外出打零工,他们的生活就展开在这一片几乎超现实的建筑当中。故事的背景可以看做是一段历史经济大潮的缩影,92年国内房地产经历了一段泡沫增长,一夜之间由农田变成别墅楼群的建筑工地,之后又很快在中央经济的“宏观调控”声中下马,变成一片未完工的、只有钢筋水泥的废墟。艺术家拍摄了这些人的大量日常活动,他感兴趣的是这些居住在 “他处”的农民和这片不属于他们的废别墅区的关系。

1  2  3  4  


下一页伸向天堂的手臂 施耐德的《天梯》展上一页From Dr. Géza von Habsburg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银行2011年3-4月刊
· 民国大美术
· 西方经典收藏 不再是观望 Time for impressionism
· From Dr. Géza von Habsburg
· 汪建伟:综合知识与现场经验
· 伸向天堂的手臂 施耐德的《天梯》展
· 异化的身体和被异化的行为  “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