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刀下留真—— 印人白石老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21 10:47:18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齐白石 岁朝图

近来,为编几本白石老人的印集,几次想找到一张完美的老人治印照片,但一直未能如愿。找来找去还是感到此幅照片比较能反映老人治印中的那份专注和刀下留真的瞬间,一种深思后行刀的刹那。

其中,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故弄玄虚,展示的是一位平静的老人,在刻一方平凡的印章……

作为印人,白石的印艺是划时代的,他是列于印学史之巅而一览众山小的大家,又是在篆刻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位印人。许多自以为饱读经书的“印学专家”至今无法真正读懂老人的印,因为老人以他特有的深度,用诗书画的元素全方位诠释中国古老文化中最具文化内涵之一的印章,他的印给人一种前无古人的新意,于是乎,爱者禁然会赏之大呼:印,原来是可以这样刻的。

老人有句名言:“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其实这种表述本身就是一种概念,这是一种率真,一种境界,一种游戏。世间事少了功利,多了真情,玩世不恭且平淡地来看待世上的风云变幻就会产生一种如老人般的率真。懂老人的艺术,与之产生共鸣者,应该有老人的那种性情,对老人的迷恋应该不但是欣赏他的艺术,更是从他艺术中展示的那份天趣和率真而引发出会心一笑吧?此所谓共鸣也。

齐派篆法印从书出

齐白石曾说:“吾人欲致力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上所有者,故能一挥而就,然帖本所无者,亦需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矣。至每刻钟鼎文字,若原文只有两字,则此一印章,即无法篆刻,故所刻为钟鼎文字中所无者,须以己意刻出,又需有古人笔意,使见者一望而胎息于钟鼎文中而出,此种创造古字,乃有价值。”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老人认为篆法(笔法)是刻印的根本,根本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精确,即使刻得能够稍合规矩,品格仍算不得很高。这里说的是“刻”从“篆”来的基本观点,“刻”变首先要“篆”变。篆刻之道篆为先,明清以来的各流派制印大师们,凡自立门户者无不如此。齐白石首先把自己“篆”变立足于赵之谦曾下过很深功夫的《祀三公山碑》,这是他篆刻艺术上的一大转变。他在以《祀三公山碑》为基本构架的笔法上,对《天发神谶碑》进行过仔细深入的研究,他将《天发神谶碑》的肩比悬针,方折横行以及剑拔弩张之势,巧妙地柔和《祀三公山碑》之中。终于形成自己笔意钢劲、疏密自然、因势变化、巧中见拙的笔法特点。齐白石在入印文字的运用方面,常将文字的某些圆转笔划拉成直线,让字在结构上呈现较方正简练且阳刚的气势。他在批其学生印谱中曾明言“喜方硬”,这种偏好在他篆法上也多有体现。所以,他对汉代金文形体近于隶书的,多所取法。有些字,甚至来个自我作古,看起来似比标准的篆书要相配得美观而易识。他的篆法以美为先,介入绘画构成的法则,让印摆脱了完全文字的束缚,展示了与文字结构并存的印章章法,我们在读他千变万化的印中,读到了减笔字、异体字、反字等。但在他的印中是那么的和谐,通过读印,我们读到的是老人的天趣。这不能不是他的大胆过人之处。例如:“寄萍吟屋”和“少年吟屋”等印中的“屋”字,老人省去了“土”部,在四字众多的平线中,取其斜线之巧,在印中形成多处三角构成,与“吟”字的斜线呼应,使整印平中出奇,变化多端。“前有古人”中“有”字的简写,具有简洁之构成美,“前”字的张,与“有”字的收,可谓张弛有度。齐白石很多印中的字运用了隶书的写法,例如:“平生辛苦”中的“平”和“辛”两字,“平生三好”的“平”等。

虽然齐白石为了求印面的简化,常常改造一些字的篆法,但是对于反字,他则在因应章法需要时才使用。如:“人长寿”一印的“长”字。反字的运用十分少见,但是印“长”、“寿”二字使整印有了很好的协调、节奏之感。又“平生三好”中“好”也作反体。“子”部方正和整印协调,平稳的感觉围绕着四周。但“好”中的“女”字在印中掀起了动的波澜,以斜笔长线破了平静的布白,是为“印眼”所在,也是老人以字型改变来迁就章法之范例。

除了在篆法上做减法,为了章法的需要,他也是做加法的老手,在“白石老年赏鉴”和“吾有佳石三千”的“石”字,则是增加了两笔。“池中雨”和“杏花春雨”的“雨”字密点如雨,真创意也。总之,他的篆法是集篆文后加以夸张的“矫枉过正”——前人作印多“弯笔”,齐从“直笔”,前人“秀”、“雅”,齐变得“雄”、“动”,前人悠淡纤细,齐急猛求力,齐印中表现出的自然、真切是不同凡响的主要因素。其天才颖悟更为人不及,借入绘画构图理念对印的影响,呈现出自由张扬且海阔天空的自然印风。

老人的印个人风格非常鲜明,这是成功艺术家的“魂”。其印“印从书出”好像将齐派篆法“移植”到了石上,书印高度统一,造就了风格鲜明的齐派,令人惊叹、慑人心魄。

1  2  


下一页揭开波尔多红酒的历史面纱——走进波尔多红酒与红酒贸易博物馆上一页“限量版”陶瓷的商业操控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一期
· 展示中华智慧  再现城市繁华——访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总设计师、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
· “入世”笔墨——台湾水墨画家李奇茂访谈
· 辨酒识签——解码法国AOC红酒的几个线索
· 翟健民:看好未来十年艺术市场
· “限量版”陶瓷的商业操控
· 刀下留真—— 印人白石老翁
· 揭开波尔多红酒的历史面纱——走进波尔多红酒与红酒贸易博物馆
· 识年款辨宣德
· 张大千书画作品拍卖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