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对绘画语言的探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09:14:07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如果很简单———内容决定形式,老子决定儿子,上级决定下级,那还谈什么形式。就因为这,我们美术搞不好,我们在形式上没有办法独立探讨。要去客观地研究,到底形式要受内容的哪些方面约束,如何约束,而不是简单的决定。我的看法:几种情况都有。也有内容决定形式的,也有内容和形式同时产生的,也有是先有形式,先从造型艺术的形式下手的。

我国除文人画以外,许多工匠还是在形式上着眼的多,完全独立造型艺术,没有多少文人的教养,文人画就和文学的关系搞得密切了。也是个好处,但结果文学上也不够纯,造型上绘画上也不够纯。画院出题目都是用诗,用唐诗考画院的院士,构思好的就考上。实际还是从文学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绘画的角度来要求。实际上还是插图。当然我不是反对插图,但不能把插图作为唯一的创作方式。在具体实践中,还是形式比内容要紧,我不是把内容看低了,不要了,而是要通过形式为主来反映自己的意境和内容。拉菲尔有张圣母圣子图,画面是圆的。这张画怎么来的?有一次他到郊区农村看到一个妇女抱着娃娃,很美,一下子被她的形式吸引了。当时要画速写没有纸笔,在垃圾堆里找了个圆的废木桶盖,找了根废炭条一下勾下来。他觉得这个形式不能改变,因此就决定了这张画的形式是圆的。一张画形式定不下来内容也定不下来。形式没有定下来时,这种紧张情况,就像鱼还没有落到网里,就不能说这条鱼已经抓住了一样。形式上一出差错,内容会全完,这是我的经验体会。要画好一张画,要经过多少艰苦的实践呀!李可染先生说:“废画三千”,成功的作品就是在大量的废品之中锤炼出来的。

有人说:对于毕加索宁可无知。我觉得必须要有知,无知是最可怕的,西方流派不可怕,我们有那么深厚丰富的传统。因此多种流派都可以吸收。对于毕加索,我们要有知,要研究他。并不说他都对。我引一句毕加索的话作为这一段的结束。他说:“我作画的时候,好像从高的地方跳下去,跌下去究竟是头先着地还是脚先着地,事先那是不能知道的。”我认为这是符合创作规律的。

二、抽象与具象

对于抽象美的看法,意见不同,抽象艺术客观存在,这是今天的世界潮流,除我们国家外,哪里都有,因此我们要研究。今天我不谈哲学概念,谈实际的。现在在造型艺术上存在着用抽象的手段来表现,是很普遍的。我们来研究它,哪些值得吸取,哪些确实荒诞、荒谬。西方抽象流派很多,有冷抽象———理性的;热抽象———感情的。作为专题我谈不了,我要谈的是实际的,对我们实用的。

不表现具体形象,而只是线、形、光、节奏等等形成的画面是怎么回事,优点在哪里?下面就来谈谈:

其实抽象的形式美是从具象中抽取出来,概括出来的,也即是形式规律。形式不表现一种具象的时候就是一种抽象美的规律,其实这种规律大家都接受。传统民间都接受。如树根艺术,加一些具象,人们就觉得很美。这叫化腐朽为神奇,本来不值钱的树根,一点缀就变得很有意思了。是不是所有的腐朽都能化为神奇呢?不可能。我给它翻译一下:“化腐朽为神奇”,叫“点抽象为具象”,是抽象美在先。反过来我们有些艺术品却是“化神奇为腐朽”了。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我们先感到的是雕塑起伏的美,然后才看清楚是虎鱼的形。古代工匠们稍加了些工,把原始大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抽象美的欣赏有相当的修养,因为汉武帝并不限制他们,不给他们框框条条。

帆船在水纹里的倒影———横线、竖线是很好看的。如果不画船,光画倒影实际就是一种抽象美。看乐团指挥,指挥棒挥舞时的高低曲折是有它的“轨迹”可循的。如果有办法把指挥棒音乐节奏的线的轨迹纪录下来,那种运动感就是一种抽象的美。所以歌德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造型和节奏之间这种关系,这是平常的抽象规律。我们不能不了解它,并为我们所用。书法节奏的美也同样。我谈的抽象美就是点、线、面、色彩等形式因素构成的一种美感,而这种东西每个人都有欣赏的本能,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背影风格 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