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谈风景画(1)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09:14:35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住在北方的画家喜欢跑南方,住在南方的画家喜欢跑北方,喜欢跑远处,一直到边疆。我并不反对旅行写生。到新地方,感觉总是新鲜的,容易刺激画意,饱游沃看,搜尽奇峰,历尽名山大川,是为了更能比较、选择、集中更多的美质。但如果(一)只凭到处寻求新鲜刺激作画,当时画来似乎很新鲜,过一时期再看看,便又觉得很一般化。(二)写生只是单纯地对景描绘,尽管东南西北到处跑,我感到跑遍天下也画不出好风景来,因为物景虽新而画面意境未必就新。而且,物境新鲜与否也是相对的,东北人觉得云南新鲜,画到一棵大仙人掌就很兴奋,但云南人看了也许并不新鲜,并不满足。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王国维更提出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见(《人间词话》删稿)。我觉得王国维这个见解是独特的。借景写情,这给风景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无论是静物或风景,如只是表现了物和景,即使形象如何真实,色彩又多么漂亮,虽能娱人眼目,毕竟缺乏生命力,不能撼人心魂。意境,是作者作画时思索感情的意向。一般说,每幅作品总是有一定意境的,不过意境的高低深浅,那就千差万别,这也就决定着作品的艺术质量。只有意境的新鲜,艺术创造的新鲜,才能使无论东北人和云南人都感到新鲜。

为了画风景,我也曾跑过不少地方,但感到可游的胜迹多,入画的对象少。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的是风光明媚的湖山,波涛壮阔的海洋,雄伟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新建设更似雨后春笋,遍布在城市和田野中。当我看到这些为我们的劳动所改观了的大自然新貌,内心是激动的,但想坐下来写生,却又感到任何一个局限的角落与方面都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足以抒写自己的胸臆。我国山水画家往往是先游山,记录游踪,而后组织画面的。我看这一创作方法确是我们的传家之宝。西洋画家一般只是选定一个死角落,所谓“取景”,然后对着描画。这样作画实在太局限,太被动了。难怪美术学校的学生跑来跑去很不容易取到合意的景,我并非有意要全盘否定那些教给初学者的方法步骤,只是想谈谈如何对待风景画的个人意见。

大自然幅员广阔,芜杂的东西多,画风景固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仅仅运用这点取舍的手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动割开皮肉接骨髓的大型手术。为了充分表达对象的特色和作者的意境,一幅风景画由几个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对象组成是可以的,是应该的。我自己作画时,也是先游一遍,构思一番,在小本上或脑子里构好图,乃至动手写生时,作成一幅画往往要变换几次写生地点。记得有一次在井冈山画瀑布,我取其上源与下流,写生过程中扛着画架来回跑一二公里。在西藏写生,有许多画面也是半幅在山上取俯视,半幅在山下取昂视。我这种扛着画架画布来回跑的吃力的笨办法,恐怕会贻笑大方:你不能先画小色彩稿回来再组成画面吗?我觉得在直接对景写生中感受较深,无论是捕捉色彩的敏感性和用笔效果等方面是很可贵的,回来制作时往往不能再保留这些优点。这样作画,不仅要衔接上源下流,昂视俯视,更牵涉到东南西北的不同方向,因此除了构图结构和组织问题外,还引出透视和光线等等的统一或合理的难题,有待我们匠心的处理。

人们常谈起风景创作,总说先写生素材,然后回到工作室来创作大幅作品,我并不反对这种山中采矿回来炼铁的办法。西洋的风景画在柯罗(Corot)以前,大都是在室外画些素描稿后回到室内制作的,画得虽细致,但一般总缺乏大自然那种千变万化一瞬即逝的新鲜的色彩感。印象派针对这一缺陷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但印象派绘画只表达一点新鲜的色彩感,正是将风景画局限在一个死角落的始作俑者。一般的讲,油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色彩,油画风景应该在色彩方面多多发挥其独特性能。风景色彩变化微妙,主要依靠写生,我觉得写生是作风景画的主要方式。写生,并不是只解决素材问题,只停留在习作问题上。我很想尝试在山中边选矿边炼铁的方法,将写生和创作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其实,写生只是一种作画的方式,并不决定其作品是创作还是习作的问题。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我也在绘画的道路上摸索冲撞,几年来在风景画中所以尝试这些办法,无非是想能见景抒情而不局限于见景画景。这里特别要提醒初学者注意:组织经营画面时决不是东拼西凑,弄得庐山和泰山不分,西湖和太湖一色。主要是为了突出主题思想及对象的特色,强调作者自己感受的方面。当我将对象经过大刀阔斧剪裁组织构成画面后,每听到老乡们仍说很像很像时,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载《美术》1962年第2期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背影风格 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