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录像艺术40年第二部分:再记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5-05 13:54:4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天线• 歌德版

天线•歌德版是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携手打造的中德文化深度讨论的平台。我们接收新信息,发散新内容,涉及内容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历史文学、艺术及媒体等各方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机构。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成立于1988年。自建院以来,我们一方面致力于德语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另一方面积极广泛地从事德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根植于开放的德国社会和德国文化土壤,借助于我们所拥有的跨国文化方面的专业力量,多年来与中方合作伙伴在音乐、戏剧、舞蹈、电影、艺术、建筑等众多领域内组织了大量的文化活动。

 

策展人的话

2010年10月的时候,我曾经和来自德雷斯顿的女馆长(克里斯蒂娜•梅尼科-施瓦茨)有一个放映、对谈的项目,这个项目旨在从中德不同文化领域、地缘发展的录像艺术做一个对应,她很认真的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的作品。我当时放映的就是两个阶段策划的中国录像艺术系列,虽然不能完全对应德国艺术家的年代和类型,但是就专有的针对单屏影像作品的线索,还是有所探寻。

2011年朱子娟和歌德学院再次邀请我主持这一项目,因为有了之前的放映的讨论,此次除了放映,还有特邀的Christoph Blase的讲座之外,就是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中国艺术家、策划人,与放映、讲座之外进行互动。

第一个部分旨在展示中国现场音视频艺术的一个侧面,邀请武权、杨韬进行30分钟的演示,两个人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现场领域,武权是FM3、窦唯等人的合作伙伴,经常与实验、电子、环境等领域的音乐家一道表演,他的工作多涉及转换日常、公共审美趣味。杨韬的工作更趋向于算法和虚拟空间的抽象领域,同样基于音视频领域,他们两人将带来一个延续影像、现场、即兴的项目。

第二个部分旨在还原和探索影像与城市的关联,首播宁瀛的短片作为这个项目的开端。宁瀛之前的北京三部曲《找乐》、《警察故事》、《我爱北京》(夏日暖洋洋),除了影像展示的剧情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还有就是对这20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文化变迁的影像临摹。这一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影像之外的延伸,是镜头中折射出的潜藏在导演、艺术家内心的倾向和愿望。

第三个部分旨在复原第一个录像艺术展览《影像•现象》,特约邱志杰进行深度的讨论,同时回放1996年第一个录像展览的资料和作品。这可以被看作是对应来自文献整理、保藏、研究这一领域的工作。邱志杰是一名重要的推动影像艺术、数码艺术、互动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家、实践者、教育者、作家和策划人。

第四个部分是深入理解ZKM这一机构。我们将请曾就读ZKM,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乔佳女士, 针对她从事的新媒体教育工作,及当代新媒体教育在中国的情况,互为参照,全面介绍ZKM这一机构。乔佳还曾出版过一本关于ZKM的书。

【策展人介绍】

 

Christoph Blasé

出生于1956年, 毕业于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主修通讯科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后在德国新闻记者学院进修编辑。1979-2003年作为自由评论艺术家曾工作于巴伐利亚广播电台,ART,摩天大楼,法兰克福汇报,艺术通报。1995-2003亚琛大学代理教授。1995-2003 担任www.blitzreview.de网站艺术评判。自2004年起担任卡斯鲁尔的艺术传媒中心历史录像系统实验室负责人。最新出版《再记录!录像艺术40年第二部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