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新闻发布会现场
继2014年5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安塞姆•弗兰克出任本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并公布“社会工厂”为本届双年展主题后,针对各方关注的问题,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于2014年7月1日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本次北京站新闻发布会上安塞姆•弗兰克对展览主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从不同侧面呈现“社会工厂”这一主题的9大展览版块也浮出水面。
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由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成员哈佛大学安·F·罗森伯格人文教授、曼德拉人文中心负责人霍米·巴巴,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克里斯·德尔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丁乙,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冯原,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和国立建筑博物馆艺术总监侯翰如,策展人栗宪庭,建筑师张永和共同选出。
本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是一位常驻德国柏林的策展人与作家,现任柏林世界文化宫(HKW)视觉艺术和电影部主任。弗兰克此前担任过诸多国际大型展览的策展人:他担任了在意大利特兰托举行的第七届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或称欧洲宣言展)“灵魂,或是灵魂流放之恼”的策展人。2012台北双年展“现代怪兽/想象的死而复生”策展人。2013年,他在柏林世界文化宫与迪德里克·迪德里克森(Diedrich Diederichsen)共同策划了“全球:加州与外部的消失”,并独立策划了“元年之后:合作的地界”。2010-2014年,他策划的“万物有灵”在安特卫普、伯尔尼、维也纳、柏林、纽约、深圳、首尔和贝鲁特各地巡展,并出版《万物有灵》一书。安塞姆·弗兰克将带领由朱晔、科斯明·科斯蒂娜斯、希拉·法勒(电影项目策展人)、刘潇、周安晏组成的国际化策展团队呈现第十届上海双年展。
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
当谈及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社会工厂”,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深入阐释了这一主题所蕴含的双重意义:“首先其旨在反映社会的转型,尤其是前工业时期、工业时期、后工业时期各个阶段过渡过程中知识、视觉、文化的转变。另一方面,“社会工厂”回答了现代性和现代化最大的问题:我们如何生产社会性,如何构建和重构社会。社会作为一个工厂,其中的社会成员被打上了怎样的烙印?”
基于这两大含义,有策展、电影和文学领域多元工作经验多元身份的安塞姆•弗兰克对中国、亚洲以及全球社会现状具有现实性反思,以一系列追问方式或是直接引用书名来提出了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中由九大展览板块,像“棱镜”一般将呈现“社会工厂”这一展览总题的不同侧面。展览包括以下九大版块:
1、情感纪事Chronicles of Sentiment
“情感纪事”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提出,核心理念是主观性与客观性脱节。主观性指的就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情感中承载着文化记忆;而客观性指的是人们在另一方面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在情感纪事中我们的情感变化可能远远要比真实世界的变化速度要慢。而对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中国来说,这一问题尤其突出,这一展览板块中艺术家们将这样一个“思想与思想碰撞”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由技术和各种权力形式塑造的过程来探讨“心灵的历史”,即人类社会集体生产主观性的过程。
2、噪音与信号The Noise and the Signal
这部分将展出若干音乐作品。在音乐领域,尤其是在电子音乐领域,“噪音”通常被定义为人们不希望听到的声音信号;在科技领域,要获得清晰的信号,就必须屏蔽噪音。然而,人们对这种定义的质疑也从未停止,他们提出了新的观点:信号也是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要问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生命形式若要继续演化,是否必须以一定数量不受控制、毫无特征的“噪音”作为“背景”?信号与噪音之间的关系与当今社会的组织形式息息相关。
3、X 种现代化X Modernizations
现代性作为一种状态、一种秩序、一种本体论权力,应作何理解?对于“现代性”的确切涵义,迄今尚无定论。但现代性显然是一种状态,且包含其各种对立面。现代性成了一种全球现实、一种大环境、一种知识秩序;在此体系下,“传统”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4、人工智能的寒冬The Wint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的寒冬”指的是人工智能研究过程中一段长达几十年的历史,虽然各国(尤其是美国)做了大量研究和技术努力,但人工智能进展缓慢,无法达到与人类和其它生物相媲美的水平,因此预期目标落空。这一挫折与人们普遍认识到的社会工程中现代计划的各种弊端息息相关,艺术家们将就这一主题展开创作。
5、自我的工厂:铭文与发明The Factory of Selves: Inscription and Invention
这一板块将讨论艺术家对于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现代性的激进主观认识(诗歌、艺术和文化生产)中机器与主观体验之间的关系,手工与脑力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及各种象征性资本以及电脑算法支配社会进程等以系列问题。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工厂,人们越来越依靠用新的技术来改变生活,艺术也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6、请不要以人相称,要不就让“自我”消失?Don’t Call Me Human, or Get Rid of Yourself?
自我是一种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建构,但同时也是一个事实。本部分将回顾修身养性与自我否定之间辩证关系的漫长历史。
7、新科学:灵魂工程The New Science: Engineering the Psyche
未来,艺术界或者说艺术家的角色会与本展览的另一专题“新科学”息息相关。“新科学”最早由意大利人 Giambattista Vico 在 18 世纪提出,在他看来,新科学体现了社会、“真相”及“事实”赖以存在的原则,但这些原则尚不具普世意义。
8、废除物种The Abolition of Species
这部分展览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与其它生物、与物质材料等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之外的“社会性”,探究了环境危机问题,也探讨了跨文化超越物种边界的交流。
9、云理论(从古典绘画到微软)A Theory of Clouds (from Classical Painting to Microsoft)
本部分展览探讨了社会的感知、情绪和思想范畴。我们的经济愈发依赖于控制各种病毒般疯传的现象,而这个主题展恰恰通过云技术,将那些现象与表现宇宙哲学和精神层面上事实的美学传统联系了起来。
本届双年展将于2014年11月22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