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视觉的边界”四人联展于林大艺术中心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5-02 12:14:4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视觉的边界”开幕现场

        2014年5月1日,“视觉的边界”四人联展在北京798 林大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邀请了在当代视觉艺术探索方面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李山、孙良、尚扬和夏小万,通过他们多年的实践及作品的展示拓宽了观众对视觉的认识,奉上一场视觉盛宴。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王一妃女士指出,“视觉的边界”以四五十年代出生的极具代表性的这四位艺术家的创作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体现当代艺术中视觉研究客体的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正体现了艺术家创作的“独特性”。绘画中视觉边界的拓宽为外来学科的渗透增加了意义,当代艺术不会因为哲学而死,反而会因为外来学科的渗透而获得顽强的生命力。


李山先生致辞

  李山的生物艺术核心是生命基因修饰,是一种大生命意识。对于生物艺术,李山认为它必须通过生物基因工程的运作方式来完成作品,它与以往的生命意识题材的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转基因和基因重组思想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所以生物艺术是一种必须有生物性和生物形状的视觉艺术。李山的艺术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以及崇尚绝对自由,他从一开始就萌发了极强的“自我意识”,并将自己的观念提纯,最终形成个人的视觉系统。 

        李山先生在谈及自己的生物艺术系列作品时表示,本次展览呈现的作品本质上还是一个方案,仍处于未完成状态。在生物艺术的领域中,应该要求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合作与共同,赋予作品繁殖能力,使其具有鲜活性和生命性。


尚扬先生致辞

        视觉形式和材料在尚扬的作品中,不露痕迹地直接成为言说的主题。经过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他将在学院中学习到的视觉语言层层剥离,最终描摹出纯粹的意象绘画,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绘画视觉方式。       

       尚扬先生的《浴竹图》系列作品以装置绘画的面貌呈现给观众,作品加入工业材料,力图形成一种张力。在采访时,尚扬指出,他的作品不是通过符号或者表现形式来体现中国因素,而是一直追寻深入地挖掘中国文化根性,从内在、气息、内涵上对中国文化进行探究。文化是根,而远非一种艺术符号或表达方式,在当代语境下,尚扬先生的作品将古典品质和当代精神共融,通过肌理、涂抹、偶然性的运用,以其独特的方式体现其对视觉的探索和认知。


展览现场


夏小万先生致辞

        展览现场,夏小万的作品引来众多观众驻足。他将作品绘制在一张张玻璃板上叠加组合,最终形成一种立体绘画的模式--“空间绘画”。夏小万指出,他从2003年开始探索这种绘画方式,至今已经十余年。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打破绘画的平面约束,拓展绘画的空间自由。他的作品是对绘画本身的探索,而非装置作品的概念。他表示,作品本身不是装置,因而在作品选材和创作过程中会尽量削弱物质感,保持通透性和形式感,把空间元素添加到元绘画主体的实验中。

        在谈及对本次展览“视觉的边界”时,夏小万表示,“视觉的边界”不是单纯意义的“门类”及“界线”的范畴,而是对“自由度”的讨论。最大的约束往往是源于自己的,艺术家通过创作寻找一种“自由”,探索人类意识自由的边界。


孙良先生致辞

孙良的创作以实验性、绘画性一直活跃于国际舞台。和传统的工笔绘画相比,孙良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先将生命体物质化,又重新在物质化的生命体上重建属于自己的精神想象空间。整个创作过程集血腥暴力与细腻柔美的视觉形式为一体,在视觉享受愉悦的同时启发去想象生命的终结。从95 年开始,孙良就对皮面油画十分感兴趣,而这次“联展中他的八幅皮面油画新作,可以说,是他的皮面油画创作的成熟作品。


展览现场


林大艺术中心(北京)负责人王一妃(左一) 艺术家夏小万(左二) 艺术家徐累(右一)

艺术中对于视觉研究的命题一直都被反复探讨,自丹托提出《艺术终结论》之后,美学未死,哲学也并无取代艺术。当代艺术界中,很多艺术家创造出新的观看和视觉逻辑,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视觉探索一直被推进。艺术未死,但界限却被不断打破,延伸出许多新的艺术形式。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