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反思当代文人画文脉难续 不仅仅是笔墨功夫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20 14:14:33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艺术品位的形成与真意

艺术评论:这就说起石涛的另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虽然“四王”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毕竟他们笔墨中还是缺少一些真意。

刘二刚:比较起来,“四王”还是比不上石涛、八大山人的,比不上徐文长、齐白石,为什么呢?我分析这些古代文人包括现在的文人有两种,一种是生活上比较坎坷比较不顺的,在逆境中的;还有一种是比较顺的,很得意的。

艺术评论:古人说“文章憎命达”,书画或许也有这样的道理在,要说真正让人共鸣多的或许还是心中有牢骚的人,有一种文人的风骨与真趣在里面。

刘二刚:四王就缺少这种东西,老是“1+1=2”的东西,缺少像徐渭这种感觉。

艺术评论:就你刚才讲的文风问题,其实牵扯到一个文人的终极话题,文人还是要有一种担当意识,对社会上假的伪的,文人是必须有态度的,有态度就有牢骚。中国文人很多归隐江湖,又不能在庙堂上说话,只能寄情笔墨聊发牢骚。

刘二刚:就是“真”的东西。

艺术评论:齐白石画一个不倒翁,画一个螃蟹,有了题跋就不一样了。

刘二刚:有些不一定非得要很大的主题,画大屠杀,画抗战。一张画只要抒发了真感情,有以小见大的东西,它同样是好画。那些东西也可以画,但你必须有这种感情。中国画的范围比较大,有些宣传功能的画它也得有人画。

艺术评论:历史上吴道子等都会为寺庙画壁画。有点像为现在的政府机构作画的意思。

刘二刚:过去像《清明上河图》画得多好啊,把一个时代也反映出来了,又有情趣。现在我们画个大题材,往往缺少生气——我认为静下心来还是能够搞好的。有一次要画什么大屠杀什么的大题材,要画家选题材画,我就没选,没法选。

有钱没地方用。其实没有抓住中国画真正繁荣的地方。

艺术评论:就算是张大千这么喜欢凑热闹的人,他也没画什么重大题材的东西。艺术可以有宣传的作用,但艺术决不是宣传,而中国画的艺术是跟个人有关的。

刘二刚:如果把中国画政治化、科学化都是不行的。画就是画,文艺就是文艺。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我认为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那段历史毕竟是那段时代。那一辈的画家,像陆俨少被打成“右派”,一直不得志。我感觉他功力特别深,但一直关在家里。

他们在那个时代下也不简单的。有不少人都不画了,画不出来,很苦恼的情况。而我们现在国家给了那么好的氛围,画家还不潜心下来去下功夫,还在忙一些“文化大革命”那一路的东西(是说不过去的)。“文革”时我们都画过的,那个时候不画没有出路。我当时唯一的乐趣就是除了白天画宣传画之外,晚上写书法。我知道书法对国画很重要,就每晚练,所以对书法我一直没有放手。如果过了那个年代回过头再练,就稍微迟了。实际上你刚才讲的童子功很重要。所以我要劝现在学校里的年轻人,到一定的时候再回过头,就来不及了。想画中国画,对中国传统的诗书,要么赶快具备,要么趁早不要干这行。

艺术评论:所以说现在很多人缺少这种功夫,没有办法。

刘二刚:对他们自己可能是种牺牲,但对我们反而是一种启发。实验水墨也好,新水墨也好,都有一种适应性在里面,对于我们倒有一些启发。毕竟有些形式是需要的。吴冠中有他有道理的一方面。毕竟画画不带有自己的符号,人家不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风格),有派系在里面。画是用艺术语言的表达,艺术语言没有掌握自己的一套特点(是不行的)。当然这种东西也不是刻意的,孔子说“从心所欲”下面还有一句“不逾矩”,“不逾矩”很重要。

艺术评论:自由得是个相对的概念,也要有法度。

刘二刚:“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七十岁,我认为现在二十岁也好三十岁也好都能用,特别是画画的人,搞艺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无法无天。我们在做一些尝试的时候走几步就回头看看,这样要有几个反复。

艺术评论:自己需要不断地思考反思。

刘二刚:有的尝试了未必成功,再尝试可能还是不成功。一生中得来几个回合才行。我最早是在镇江国画馆,后来改成国画院。之前是在美术公司做学徒,那时是14岁。那个时候因为家里面困难就当学徒,什么都画,也不辛苦,觉得总有自己的一种希望在里面。后来就调到国画馆了,我们家父亲、爷爷没一个搞艺术的,到了国画馆接触到一些老先生,讲讲诗文、碑帖。

艺术评论:当时镇江的老先生乐图南、李宗海也都在那儿?

刘二刚:乐图南、李宗海当时都是画馆聘请的画师,当时他们给我们讲一些要点、经验,有一些潜移默化,包括还有镇江的自然环境也是。

艺术评论:米家山水与镇江山水就有着很大关系,和南京一样,一种南朝山水的意思。

刘二刚:老先生们对我们年轻人也好,我们也挺尊敬老先生的,当时就给我们谈谈古人的一些东西。

艺术评论:其实对你的艺术品位的形成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刘二刚:对,也还要加上自己的悟性。他们那时候主张书法“尊碑贬帖”,后来我一个人跑到褒斜古道,看摩崖石刻。

艺术评论:摩崖石刻有大开大合的感觉,其中的气势与意气蛮重要的。

刘二刚:我后来悟到,画画的人写摩崖书法有一个好处,我不是为了成书法家,而是为了画画。笔墨下来都是凭情绪的,因为这一种笔墨费功力。笔墨的功力怎么来呢,我想就是从碑帖里面来。帖比较轻,比较飘,不像碑吃得住墨。情绪一来,手又快,再加上童子功,把这些与碑的这种慢的功与线条的结合,再用在画里面就比较好。所以,在南京很多人主张帖学,萧娴的主张是碑,但是她对南京书法界影响不大。

艺术评论:萧娴崇碑是受康有为影响,现在也不要贬帖,也不要贬碑,两者各有所长。

刘二刚:碑帖结合是互补,一些东西就结合起来了。纯粹写碑容易死板。

艺术评论:对艺术的欣赏要文化层次到了一定地步才能够欣赏,境界没到的话可能看范曾等人的画就觉得仙风道骨,这就没法说了。

刘二刚:郑板桥有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他讲了个“当”,“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什么叫“当”?

艺术评论:“当”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刘二刚:只要当了,哪怕就两笔,逸笔草草,味道也不一样。如果不当,画得再细也是粗的。

艺术评论:这是辩证的。跟喝茶一样。所以中国画的高妙之处也在这里。

刘二刚:要反映人的一种情绪和意思,要表达的品位。

艺术评论:而且中国画不适于反映短期的急功近利的东西,而是反映一种人生长远的思想感情。

(傅玉婷、吴怀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