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徐冰:传统语言很不适应今天的沟通方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11 11:38:47 | 文章来源: 外滩画报

 

4月21日,徐冰个展“地书”在沪申画廊开幕。这一颇具野心的项目包括装置、档案、动画等,基于一本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小说,叙述了“黑先生”一天的日常生活。这本书并非以传统语言文字写成,而是艺术家用他8 年间所收集到的遍及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符号及标志来完成。

外滩三号沪申画廊的展厅入口处,徐冰用新书《地书》垒起了两米高的“巴别塔”,寓意不言而喻。《地书》据称是一部小说,值得炫耀的是,没有使用任何一种人类文字。

符号世界

徐冰用新书《地书》垒起了两米高的“巴别塔”

组成小说《地书》的“文字”,全部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符号及标志。在这里,徐冰不怕再次做出可能劳而无功的尝试:再造巴别塔。在这个装置的左侧,沿墙是一溜玻璃柜,展示了“地书”成书过程的档案:资料册里的每一张A4纸粘贴着各方收集来的标志,还有各种手绘符号。作者不断地调换顺序和重组,涂改以及标注的痕迹处处可见。

在被移动墙隔断的另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徐冰复原了自己的工作室。三张办公桌上电脑、台灯、文具一应俱全,各种符号图集的书排成一排。墙壁上,张贴着他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和标志。桌面上,剪刀刚刚裁剪过,纸屑还留着,好像艺术家离开才一会儿。作家含糊其辞羞于展示的东西,艺术家则毫不避讳,将整个工作过程展露无遗。指着这个重造的工作室空间,徐冰笑着说:“事实上,我最初提出有关‘地书’的想法时,我工作室的人都觉得不可行。收集的工作主要是我自己做的,有一个助手帮忙做整理,后期有几个助手和学生参与进来。我也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展厅朝东的整一面墙,被两扇窗户所断开,透过窗户,外滩、黄浦江、对岸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全貌一览无余。墙面上投影了一组以外滩为背景的动画,由左侧开始,洗手间门口表示男女的标识一下子动了起来,人越来越多,聚集在黄浦江边。路人都有各自的心思,有人想着买菜,有人刚和男朋友吵架,有人想到了汽油涨价熙熙攘攘的景象有如《清明上河图》。有趣的是,东方明珠和外滩的各种风景,乃至行色匆匆的人群,都是用符号构成的,而透过窗户,符号所代表的真实世界就近在眼前。

结合展览空间,徐冰还设计了一家“概念店”,陈列并出售用各种符号做成的日用品。餐具、衣服、戒指、巧克力等实物都有着符号一般的简洁造型。展览开幕后,观众在这个生活和消费空间的门前排起了长队,购买从“地书”衍生出的各种日用品。徐冰希望借此让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徐冰在展厅复原了自己的工作室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