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王博彦:艺术圈的奖项评选身价几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2-25 19:09:49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文\王博彦

日前,热闹许久的“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 和“2010年度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评选终于落下了帷幕,对于相对小众的艺术圈而言,评选活动本就不多,能够这样连年坚持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自然会惹得大家竞相关注。提到金棕榈奖大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戛纳国际电影节,而提到金酸梅奖大家会很自然得想到那场以恶搞奥斯卡金像奖而闻名的颁奖典礼,至于是哪位“圣贤”把这两个响亮的词汇并列在一起成了今天的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我不得而知,但我不得不佩服国人的智慧和力量。而艺术家权力榜的称谓,则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艺术和权力本就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关系,不知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权力基因在作怪还是如今官本位的社会形态的影响,但当艺术遇上权力,注定了是一场无奈的悲剧。

抛开咬文嚼字的玩笑之谈,我本人也异常渴望这些奖项评选能给艺术圈、给全社会带来些许惊喜,毕竟在这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季节,人们更愿意去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而不是如春晚般让人厌倦的老掉重弹。但终归我还是失望了,除了依旧出现的老面孔,就是“一米民主”的血淋淋场面和艾未未“新浪无耻”的旷世绝骂。我不得不去怀疑这些颁奖闹剧的组织初衷,究竟是沽名钓誉的自我炒作,还是一家人你来我往的相互吹捧,如果真是这样,它们把艺术圈的受众置于何地,是当成了毫无判断能力的白痴还是玩弄于鼓掌的棋子,这种劳民伤财的奖项评选还是少举行为好。我不怀疑这些奖项评选中评委的权威性,也不怀疑获奖艺术家的实力,只是觉得既然是评选就应该更民主,更多的听取多方的声音,更多的从评选本身出发,更纯粹、更公允地去为当代艺术做些事情,而不是为评选而评选,为某些人而评选。

既然是一年一度的奖项评选,在提名时除了要顾及名单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之外,更多的还是要关注艺术家本年度内在艺术上所做的革新与探索,对艺术发展的贡献与影响,而且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中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上。对于获奖无数的成名艺术家而言,年度奖项无关痛痒,即便不获奖作品照样可以卖得很好,倒不如让他们充当个评委或颁奖嘉宾烘托一下人气,或者干脆就别打扰他们宁静的创作生活。而对于成长期的年轻艺术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未来艺术圈的中坚力量,他们渴望认可,渴望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作为社会媒体,作为艺术结构,有这个责任,也要有这个眼光,去扶持他们。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当我们挖空心思通过网络、书刊去搜集提名人选,去冥想这些艺术家今年较去年有何创新、不同之处的时候,不妨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每个人都在成长、进步,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发言权。

在奖项评选中应该更多地听取观众的声音,而不是几个蹒跚老先生的一锤定音,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是和观者内心反复融合交流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倾听观众的声音,既包括艺术圈的也包括艺术圈之外的。没有哪个评选能够让所有人满意,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结果应该是能够获得大多数人认同的。同时,在评委的选择上也应该更加全面,没有哪个评委是全才,这就需要每个奖项都要有若干的学科专业人士参与,在计票的过程中要公正透明,只有在各个环节上把好关才能在奖项出炉时少些争议,多些认可,奖项评选是一种口碑的积累,而不是金钱的堆砌,更不是权贵的授意。

艺术圈的评选活动还在进行,真的希望组织者们能从艺术的本体出发,真正地为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为中国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走形式、摆秀场。我们渴望看到不一样的艺术圈,更希望在评选活动中看到人心所向,实至名归的价值归属。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