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评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何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26 18:49:22 | 文章来源: 新浪网

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天几乎已是人人皆知的名词。尤其在艺术界,好消息和坏消息几乎都和它有关。正像评论家朱其所说:“这个词越来越像一个箩筐,好像什么东西只要扔进去,都是当代艺术。它在中国正在变成一个没有标准的时髦标签。”

尤其当资本介入后,当代艺术成了制造“天价”神话的基地。在商业化的推动下,当代艺术开始朝时尚产业发展,在认识上也很混乱,各种说法和做法扰乱了视听。因此,常常有学生问我“什么叫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既然这个问题有急需定义和讨论的必要,我今天就在这里先做个发言。

当代艺术的时间指向

直接从字义上看,“当代”可理解为当下的、正在发生的,与“过去的”、“传统的”相对。一般来说,国外美术机构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艺术统称为“当代艺术”。但就像一些西方理论界更喜欢将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艺术称为“西方当代艺术”一样,各种时间概念的说法背后都有美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判断理由。

譬如,在西方艺术史的情景状态中,“反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当代艺术出现的先决条件。现代主义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美术史上出现的以艺术本体语言研究为前提的各种形式主义流派和思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流行主义、照相现实主义等等。虽然它们的主张和实践各不相同,但都否定内容对形式的约束,以精英的姿态宣布与传统表现法则的彻底决裂,探索和追求新的艺术形式,创造纯形式语义的“现代”艺术。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而当代艺术首先就是反对这种就事论事的精英主义观念和形式主义的终极真理,追求不断创造和反叛,崇尚个体意义的价值实现。其次,则是意欲颠覆建立在形式叙事上的现代主义传统,力图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主张艺术返回到社会现实中去。

这里变化的主要契机,是“二战”引起的人对生存价值的思考。于是,西方习惯把“二战”结束作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在时间上的分水岭,然后依据文化取向和美学诉求的异同,将19世纪中期到二战前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其后的则称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或“当代艺术”。

从严格的意义上,西方学界则将举办于1969年的“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视为当代艺术的起点,因为正是该展强调了:无论是作品、观念,还是过程、状态、信息等艺术形式,最终都是为了表达艺术家的立场和态度。从此,艺术家对现今状况所作的意识判断,成为当代艺术展开工作的基础,“当代艺术”一词正式出现。

然而,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和“当代艺术”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被明确定义过。面对各种艺术现象,结论也不一致。最典型的观点有三种:一种是将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看作是“现代艺术”,将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理解为“当代艺术”;第二种观点是直接将过去三十年出现的实验艺术看作是“当代艺术”;第三种则以艺术现象和艺术风格为依据,认为“当代艺术”涵盖了政治波普、新生代、泼皮艺术、卡通艺术等。这几种结论无法统一的现状,是由中国艺术本身短暂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艺术史曾发生过断裂的地区来说,情况的确总会复杂得多。

当代艺术的类型和风格

当然,“当代艺术”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一个类型或风格的概念。人们之所以要在某种艺术的命名过程中铭刻下年代的痕迹,一定是这个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艺术、包括类型和风格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艺术事实上指的是某些具体类型和风格的艺术,如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等风格的艺术,以及装置、行为、景观、影像等类型的艺术。通常与这些类型搭边的,都被归入了当代艺术的阵营。

西方的艺术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可以说,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主要艺术形态,如绘画、雕塑,包括一部分工艺美术,都退居二线,而反映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艺术样式走向前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观念在先”,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环境艺术等。由这些大类又产生了偶发艺术、光效应艺术、摄影艺术等。英国当代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最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实验性。”

此外,当代艺术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直接地表现、描述或再现一个事件,可以切入当代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性别问题、种族问题、身份问题以及个人生存状态问题等。甚至更大一点的环境问题、宗教问题、地缘政治问题和人类文化格局问题,都可以在观念艺术里进行表现。而它们的表现幅度、广度和深度,是包括绘画和雕塑在内的传统艺术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当然,传统型的艺术并不甘居边缘,就以绘画为例,虽然被边缘化了,但人们并不甘心。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诸如对各种新观念、新技法、新材料运用的可能性的试验,一直在进行着。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新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当时一些乐观、保守的评论家甚至认为会迎来绘画的复兴,绘画会重新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上世纪90年代后,观念艺术不断得到新的发展,诸如电脑艺术、计算机版画、多媒体艺术等也不断充实着观念艺术的内容。

就世界艺术发展而言,现在有很多迹象表明,早期的、本来具有强烈的文化反叛特征的观念艺术,如装置艺术、表演艺术等,已越来越大众化、风格化、样式化。但与此同时,当代艺术还在其无限的推进中试图寻找一种非艺术的社会形式和日常生活形式,以期不断拓展艺术语言的边界、形式和领域。

当代艺术的评价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当代性。从这个意义而言,当代艺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概念,而当代艺术在取代了“前卫艺术”、“先锋艺术”等概念后,就意味着成为一种最先进的艺术方式。它不仅承载了前卫、先锋的意义,而且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个与传统对立的身份。这种身份决定了它需对现存的一切重新审视,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从视觉的角度介入现实,反思现实,批判现实。

当代艺术特别在意艺术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当代性”不仅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核心,也意味着当代艺术的双重任务:首先,当代艺术必须继续面对现代性直到今天都未能完成的任务,尤其当下的中国还处在现代性的建设中;其次,当代艺术必须面对当今时代特有的新现象,如电子图像、数字图像、因特网等当下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些物质形式。当我们说某件作品具有“当代性”时,就意味着这个作品具有关注现实的性质。当然,这或多或少是种褒扬的说法,但并不等于具有了“当代性”的艺术作品就必然是好作品。“当代性”是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但对具备这个时代属性的作品本身该如何评价,还有许多因素。

具体以绘画来谈。第一,我们判断当代艺术作品价值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在作品中寻找艺术家想象与思想的痕迹。换言之,当代艺术评价首先看的就是艺术立场———你对今天的世界的看法、你对艺术的观念表达的深度。相较而言,画面的绘画感并不值得炫耀,它不过是技术熟练或作画时心态的表现而已。第二,当代艺术特别强调创作者个体的主体性。它逼迫艺术家追问自己,我的作品究竟有多少我自己的观点,我的作品表达中到底有多少个人创造的形式语言。只要你经过努力,哪怕在某个领域只有一丁点的超越都是有意义的。第三,要看在已完成的作品中,艺术观念与表达手段是否契合一致。如果是一件好的绘画作品,它一定会自然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态度所展示的气质,及其处理画面的主观能力。这里的气质表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而绘画的主观能力则是日常练就的表达本领。这两方面都要下功夫才能具备所谓的气质。第四,当代艺术作品要用当代艺术的文化高度来衡量和要求自己,并把个人创作置于视觉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中。从这个角度看,“眼高手低”的状态是合理的。但作为创作者本身,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这是个渐进的过程,每个人的起点也不一样。但作为艺术家,这是毕生应该追求的。以上四点专就绘画而论,其实同时适用于其他任何艺术创作形式。

当代艺术的现实意义

回顾历史,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艺术界就开始吸收西洋艺术技巧,推进本土艺术改革。由此,中国关于艺术在现代世界的基本定义和价值观开始受到欧洲的影响。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当代艺术应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当时,国门开放后,中国向欧美现代、后现代语言体系的学习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理论被引进、被媒体传播。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大。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消费文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当代艺术正好找到了新的形成土壤和视觉经验,于是越来越兴旺地成为了今天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激发了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也推动了艺术创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中国民族文化向现代新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国融入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展示了它积极的意义。当代艺术对于当代中国,不仅意味着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以往的一切客观存在,对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健康发展有现实警示意义和精神探索作用,更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可能性:与现代主义相比,当代艺术更具人道主义的独立人格探索价值;在社会形态上,它打破了一元化的传统创作机制;在学科建设上,它推动了多元化方向的发展,真正实践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民主艺术氛围。“当代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关注着我们的生活,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在与艺术的互动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随着市场的兴起,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更使艺术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步入“艺术的生活”,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但是,最近几年国外资本的进入和中国新兴艺术资本市场的兴起,也使中国当代艺术正变得商业化、明星化、消费娱乐化,不仅缺乏社会批判性,在作品语言上也表现为对时髦艺术形式的抄袭、模仿和造假,“伪当代”大行其道。其中,有的人是不理解所谓“当代”的确切内涵,有的人是文化水平较低,有些则是急于求成地“恶搞”,这些现象的消极影响皆不容小觑。

尽管当代艺术危机四伏,我们在今天仍应看到,当代艺术无疑是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最有活力、最有力度、最具贡献和开放性的艺术方式。中国当代艺术在其并不长的历史中已经显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