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炁象·埴象——马路&吕品昌的艺术”开启中央美院美术馆恢复开放首展

“炁象·埴象——马路&吕品昌的艺术”开启中央美院美术馆恢复开放首展

时间: 2020-10-20 | 片长:00:07:39 | 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

随着国内疫情渐缓趋于稳定,文化艺术领域逐步复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在诸多期盼之中于2020年10月17日恢复开放。在开馆首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马路&吕品昌的艺术”双个展如约而至,并于上午10:00顺利开幕。本届提名展展出原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和原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二位教授在各自艺术领域的深入探索和艺术成就,不仅是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的学术代表,更是中国当代艺术转换和创新发展时代课题的视觉呈现。

本次展览的开幕是中国取得抗疫斗争战略性成果之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向社会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幕式伊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作为主持首先介绍了到场的各位嘉宾学者,并向所有为美术馆恢复开馆与展览筹备付出努力和提供支持的个人及团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作开幕式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开幕式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马路&吕品昌的艺术”以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双个展联席举办的特别展览形式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在致辞中总结了关于展览与艺术家的三个特点:首先是展览所体现出的重要学术价值,两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语境中,找到中国艺术的新的生发点,找到艺术创新的原点。长期以来,他们在秉承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深入研究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方法的同时,保持对国际艺术走向的敏锐感知与探求汲取。其次,在各种艺术探索实验可能性扩大的当下,艺术家需要严格把握艺术的品质。马路与吕品昌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深度的沿袭,继承和弘扬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充分体现出百年传承的学术修养,展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理学脉。此外,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可以清晰的感知到他们对于中国美术当代发展的信心和信念。范迪安教授特别指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绘画雕塑,在今天都遇到创新的极大难题。而他们二位始终坚定勤勉、勤奋、一如既往的情怀和精神,由此才能够形成展览中具有时代风貌的大批作品。”

原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教授开幕式致辞

展览主题“炁象”一词是原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教授总结绘画感悟提出。马路在对作品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分析其创作既非抽象也非具象,更也不是无象,于是他创造了“炁象”这一概念用以指称他的艺术。在开幕式上,他还特别结合个人经历对“炁象”这一概念作了生动阐释,他将展览名称的由来与其姓名的由来相结合,无论是艺术道路还是人生之路,总有一股“炁”贯穿始终,这股“炁”不仅成为此次展览的一种感觉,一条主线,更也是一种引领,带领出一条清晰的艺术道路,带领着他不断的思考,继续前进。

原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开幕式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的学术提名是对一个艺术家整体的思想高度、实践经验、学术成果以及社会影响力做出的综合考虑。原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达了对于获此荣耀的荣幸与感谢,并回顾其艺术学习创作的经历表示了作为展览学术提名的高度责任感。他首先提到其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我在中央美术学院25年,这25年是我人生中在一个院校最长的一段时间,也是我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我的身边大师云集,人才济济,中央美术学院的氛围给予我艺术上的滋养。我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提名人,作为一个按照中央美术学院名师要求一位艺术家,仍然要坚持对待艺术严谨严厉的态度,并且我会用我的一生去努力去追求。”吕品昌也对其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培养表示了感谢,并将带着提名艺术家的这份责任感从事接下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工作,他希望能够传承多年以来的学术修养,在国家级陶瓷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开幕式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担任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在开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她对展览艺术家的突出贡献作了介绍,“此次展览提名的两位艺术家在艺术的创作中发展出新的艺术思想从而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并且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与积淀,使得他们形成了自己能够反映他们新价值观的艺术语言,而这种艺术语言的变化也直接带来了观看方式与视觉经验的变化,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此外她还简要分析了展览的主题,“炁象”既不同于西方经典的抽象,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意象。“炁象”是能量的转换,是变化发展,是自然生成而艺术家马路人为发现之象。“埴象”是吕品昌教授深深扎根中国大地,从陶土中来,怀着匠心与赤子之心,创作出的原型与复制,博弈与张力,规制与自由之象。两位艺术家创造的“炁象”与“埴象”,其新的思想语言和价值观在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上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开幕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马路&吕品昌的艺术”双个展是自2010年成立以来第十届“提名展”。“提名展”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发展的一个标杆性展览,源于其严格的遴选标准和综合考量制度,对参展艺术家给予了教学与创作的双重肯定,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不仅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内部推介、展示学院教师作品的品牌展览,还体现出艺术家在本领域艺术创作发展的可能性与新趋势,逐渐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资深学术形象的一个代表,在艺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嘉宾观展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20”展览提名的两位艺术家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骨干教师、领军人物,两位画家带着不同的思考,在油画、雕塑领域分别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表示此次“提名展”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均与时代主题紧密契合,他首先对两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创新思维给予了肯定,他指出马路教授的作品在对西方油画绘画语言探索转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元素、中国精神的思考,而吕品昌教授不仅进行了材料的突破,还十分主动作品表达的观念问题,他们均体现出当代艺术所需要的新观念与新思维。更重要的是,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也展示了当下关键的时代课题,“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源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中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出中国的精神追求,我们需要的就是在全世界各国文明复建的基础上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先生接受采访

展览现场

炁象:马路艺术十年

本次展览展出了马路2010-2020年十年间创作的新作,按照时间和自身逻辑发展的顺序,作品分为“那”系列、“听”系列和“重叠”系列。展览主题“炁象”这一概念是马路基于个人对绘画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创造产生。“炁象”并非固定之象,它是由于能量的驱动与转换而产生,是一种规律性,是一种具有生命的“活”的象。而马路在创作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的影响,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能量,以“天人合一”无我的创作状态,在顺势利导发现未知的过程中促成了光、空间、质感、形态等具体可视之象。

原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教授接受采访

马路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首位公费留德深造并第一个将德国新表现主义风格带入中国的艺术家,他也在不断进行着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形式的探索,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便是马路对于西方绘画语言与艺术理念创造性转化的体现,而这种转化也是马路自我认知转变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思考的过程。在谈及形塑其绘画创作的思想时,他谈到了这一转变:“在德国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的艺术种类十分丰富,在考虑如何选择的时候我认为要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找到自己的方向,完善自我。后来,我决定将关注点放在中国,开始阅读中国古代的一些书籍,逐渐发现中国传统的哲学科学与当代的科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回国后,我决定要将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基于对中国哲学的阅读,我在创作中开始遵从画画的规律,不去思考现实的需要,去‘放下’,这样便生发出很多的创造性。”他还强调,绘画重要的是创作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要过多在意所谓作品的价值,而是人的价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观展

策展人红梅也对马路作品中的创造性转化和中西方语言元素与思想观念的融合表达了高度的认可,她认为马路的作品具有历史贡献的价值。她提到,“大多数艺术家都在进行表现超现实的时候,也是我们国家艺术史上特别需要自我尊重和充分表现自己的时刻,在那个时候他抽身离去,开始从事所展出作品的这十年间的创作。”在这十年的创作与探索中,马路的作品常常被误认为是“抽象艺术”或“意象艺术”,这些概念均不属于马路的艺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是对位置的关注,对不可视的关注,对目前肉眼局限却实际存在事物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去个人化。策展人红梅评价其艺术思想“完全达到了中国文化传统核心的中庸”,甚至超越了个人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面中的元素的自然流淌呈现,凝结堆积,感受到宏观与微观的并存,再现了一种自然和人工一起创作出来的景观。

展览现场

埴象:吕品昌艺术三十年

“埴象”主题展览包括了吕品昌近三十年的代表性作品,分三个板块:原型·复制、规制·自由、博弈·张力。“埴象”这个概念包含了吕品昌陶艺的三个核心要素:中国的、陶土的、匠心的,吕品昌的工作室也名为“漢埴匠”。“埴”既是中国传统对泥土的一个最简单的称呼,代表了吕品昌的艺术特质,同时也体现吕品昌30多年来围绕泥土所发生的造型语言的变化。

原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接受采访

展厅中展示了吕品昌形式各异的雕塑和装置作品,既有鲜明传统文化元素主题性作品,还有许多与科技概念紧密结合的雕塑作品等。在吕品昌的艺术创作中,他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注入,他认为脚下的文化积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的优良文化是需要艺术家去认真挖掘,与此同时,这种传统文化与当代语言表达的融合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因此,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一种当代文化转型的面貌。他强调:“其实我们每一个艺术家都在思考,在当下如何去从传统文化里面发展出我们当代文化的一种表达,进行一种语言的转换,包括写实技术,包括我们的抽象技术等等,都是需要用一种新的思维观念,新的方式去表达。”他还以其作品“鉴宝者”系列为例,作品中收集到的一些历代的陶瓷物件便是像传统的致敬,也是对老一辈陶瓷艺术家的敬仰。此外,他还十分关注当代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其“太空计划”系列作品,从形态到造型语言都与未来科技有一种象征性的相连。在展厅吕品昌还特别设置了VR体验空间,邀请观众通过其雕塑作品感受未来宇宙空间。

吕品昌作品:中国写意no.48-鉴宝者  青铜及陶瓷现成品 950x60x250cm  7510x120x150cm  2011年

尽管30多年来吕品昌的作品围绕泥土发生了许多造型语言的变化,但对于陶瓷艺术他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强调中国是陶瓷的国度,有陶瓷母邦的美意,世界上我所了解很少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陶瓷文化传承,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所以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永远是一个我们需要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陶瓷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转型,吕品昌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将陶瓷从实用性拉到了纯艺术表现的领域,极大的发挥了陶瓷的艺术表现力。吕品昌较早的发现了陶瓷艺术发展中审美单一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新的思考——残缺机理理论的研究,他尊重残缺之美,尊重材料自身的偶发性、可变性,尊重材料在不同艺术家的手上,其手性和心性和材料自身悟性的结合。策展人红梅也认为吕品昌带来了雕塑领域的陶瓷材料高度当代化的贡献,“他将雕塑艺术的空间感,艺术的塑造性切入到陶瓷艺术中,所以他将陶瓷艺术又从现代转向了当代艺术,尤其是空间艺术,他将大型陶雕开始往空间、往公共艺术中转换。他带来了思想方面和语言方面的新的贡献,通过探讨陶瓷的历史,当代介入和当代人对陶瓷历史及陶瓷本身的一个评判,是一种比较深刻的文化思考。”吕品昌所提倡的新的审美方式,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陶瓷面貌。

展览现场

现场对话策展人红梅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马路&吕品昌的艺术”双个展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恢复开馆后首个高品质高水准的学术大展,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展现了她对于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于文化价值判断标准的思考,本次展览的策划呈现也是其艺术史观、批评观转型以来的再次尝试。她在采访中谈到:“其实中国的艺术批评有一部分是认可中国特点,是有文化自觉力的,有一大批艺术史家、批评家都在从事这方面的探索。但相对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公认的流派和被公认的思想体系。这些年我的研究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重视西方评价标准之外的中国自己的特点,并且尝试着对这种特点进行一个历史判断,判断这种历史的特点,它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次展览便是红梅从事了多年以后,一个非常站得住脚的尝试。两位艺术家也给予高度认可,认为红梅的策展理念与策展思路完全符合几十年来他们的艺术探索,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研究分析整合,将纷繁复杂的脉络梳理清晰,为他们在中国艺术历史上找到立足点,寻出一条发展的道路。

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红梅接受采访

因此,在展览策划的过程中,红梅坚持尊重每一位艺术家个体的态度,站在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度,去看待每一个个体艺术家或每一种艺术现象,给予艺术家一个历史定位。展览的主题“炁象”与“埴象”便是对两位艺术家深入研究后的定位。从马路的艺术探索之路来看,红梅在结合马路的求学与创作思想观念来源中发现马路所作之象既不是西方经典的抽象,也不是中国传统的意象,而是一种能量交换,变动发展,是自然生成人为发现之象。以“炁象”为脉络,红梅又将马路这十年间的创作按照时间与逻辑梳理分为三个系列,分别为“那”系列、“听”系列和“重叠”系列,“那”系列是马路从表现和超现实走向新阶段的开始,自此马路作品的表现对象从对人和社会的思考转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听”系列是那系列的延续,这是一个更加追逐内心感受的过程。“重叠”系列则是更为综合的生命体验,是对自然世界和人的综合性认知之后的视觉性呈现。在策划吕品昌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红梅由其工作室的名称“漢埴匠”启发,结合吕品昌的艺术态度与艺术表达创造了“埴象”这一概念。她循着原型与复制,博弈与张力,归置与自由的“埴象”之路,很快的在西方艺术史发展,中国艺术史发展的双向定位中为吕品昌确立坐标,遴选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推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从传统向现当代转型的重要代表,也是推进中国现代陶瓷历史关照,当代叙事和社会观察的重要体现。

红梅在采访中还表达了对两位艺术家的感谢,艺术家的包容与尊重给予她莫大的支持。同时,两位艺术家彼此谦让,彼此着想的态度,也促成此次展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呈现。红梅在对两位艺术家的艺术贡献总结时谈到:“马路老师与吕品昌老师他们本身就是杰出的的艺术家,而且有历史责任感,所以他们一定会创作出历史上站得住脚的作品。不仅如此,尽管两位艺术家已经达到了非常多的高峰,他们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从来不会以单一面貌呈现给世人。”她还强调,两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并没有沉溺于语言,局限于视觉化呈现的具体方式,他们逐渐回归传统,尊重自我,表现自我,探究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

展览现场

马路以宏大的自我探求自然的未知,以“天人合一”画“无我之境”,新的价值观与成熟的语言技法促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核心在他笔下的当代转化,是西方绘画语言与中国价值内涵的完美融合。吕品昌则展示了不同形式表达下当代创造和传统工艺革新再造的结合,以新的审美融入精进的传统工艺技术,开辟了中国当代陶艺的新格局。

展览现场

对于刚刚全面返校的青年学子而言,“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马路&吕品昌的艺术”双个展是一场具有高度学术分量的现场课堂,也是中央美术学院作为领域内重要学术代表的成果展现与责任担当。在当下中国当代艺术话语建构的重要历史阶段,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中国美术要承担的时代使命,立足中国大地,不断进行主题、语言、媒介等新拓展,才得以实现当代艺术的转换与创新发展,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面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观看展览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持续至11月1日,之后将巡展到陶溪川美术馆和深圳美术馆等地。(采访/许柏成 文/周可心)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0/10/21/202010211603262426151_34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