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生长”的展览
展览现场及入口,龙门山·柒村艺术设计中心,四川彭州桂花镇,2021年9月,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展厅内景,江西画院美术馆(景德镇),2021年5月,左靖工作室提供
继今年五月在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开幕以来,“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第二站今日在成都以北四十余公里的彭州小石村正式启幕。以创造“可生长”的展览与强调“原乡”意识为标志,通过吸纳植根于四川本地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建筑活化、整村改造、艺术介入、美学教育等实例,“乡村建设”展希望为蜀中乃至全国各地区的乡建运动提供案例,并呈现与本地居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联系。
展览已与新落成的龙门山·柒村艺术设计中心同期开幕。由左靖担任策展人,彭嫣菡担任联合策展人,彭州站共邀请九组建筑师、艺术家与乡村工作者参展,展示了多样化与本地化的乡建探寻之路。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生了新的转向,它与乡村社会的变迁成为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回应不同的命题。如果说以城市为发展核心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是在履行“快速发展”的需要,那么对于乡村振兴的全面关注,则是在回应“如何可持续发展”的诉求。面对千城一面的非地方性,乡村似乎成了最易识别的“地方”代表——乡村成为一方热土,到乡村去,逐渐成为年轻人工作和生活的选项。这些变化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乡村实践者们经年累月的工作和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精神召唤。他们对于乡村生活的编织、构造与活化,为当下的地方文化复兴提供了生气勃勃的样本。
“乡村建设”彭州站展览现场,四川彭州桂花镇小石村,2021年9月,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关键词
从一幢建筑的改造到全体村民的动员,从一个自然村扩展到县域范围的社会设计,建筑师、艺术家与乡建工作者们通过展开或溢出自己专业内的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协同、创造、进化,处理复杂的乡村社会关系,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激活传统的公共生活与乡村的主体性,并以村民共建、艺术介入等方式,营造社区认同,创造地方价值。
在展览叙事中,由每位参展人根据自身的工作体会与创作理念提炼出的数个关键词,为当下的乡土实践提供了阶段性的理论支持。“平民设计”(梁井宇)、“内外共享”(李烨)、“泥鳅钻豆腐”(刘家琨)、“缓步徐行”(朱竞翔)与“再用的建造”(罗宇杰)、“角色与自建”(王求安)等是建筑师们在乡村设计之中发展出的独特策略,“服务社区、城乡联结”(左靖)、推动“乡土美学、乡土教育”(向勇),掌握“速度、动势、节奏”(刘庆元)则是艺术家与乡村工作者们所秉承的信息与准则。最后,透过“整村运营”“关系生产”和“谦虚介入”,立绘出一幅具体而生动的乡村工作图景。在这些形态各异的方法之下,如何协调生态与发展、主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则是大家共有的目标。
“乡村建设”彭州站展览现场,四川彭州桂花镇小石村,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从小石村出发
本次展览所关注的建筑、艺术与地方营造等领域,分别对应乡村的空间、人文与社群三种社会情境,而这三者往往又互相交织,产生出不同的实践价值。其中,建筑师李烨与他的伙伴们在彭州小石村四年多来的改造工作,就体现了建筑与地方营造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整村设计与运营的一系列项目,使得小石村从一个震后重建的普通村庄,转变为具有共同空间形象的乡村社区。一方面,设计为缺乏公共空间的乡村提供了具有聚合力的物理空间,影响了村民的个体与公共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开放民宿、食堂、菜场、文化长廊和公交站等的分时段共享功能,我们发现社区天然有一种“共享”的意识,只要空间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社区居民总会自发的用生活填补,形成活泼生动的自发场景,进而重新塑造了当地的身份认同(identity)与四川特有的公共文化。
作为乡建运动中的“排头兵”,建筑师不仅为当地设计出居住、接待与公共生活的功能性空间,唤醒乡村的公共空间及其功能,为后续的公共艺术项目,文化教育与社区活动提供空间支持。同时,这些建筑所呈现出的设计与美学态度,回应着土地与人的关系,还为农村和城市创造出平等的空间质量而努力。在浙江丽水松阳县,刘家琨设计的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使整个街区转型为展示绵延百年的建筑遗存与动态文化生活的泛博物馆,以开放之姿拥抱周边社区。“平民设计”则是建筑师梁井宇为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提出的“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策展主题的一部分,从贵州茅贡镇到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通过对废弃学校、粮库、礼堂、村大队部等公共空间进行建筑修复与改造,他所实施的乡村设计并非纯粹的日常功能,而是带有丰富的精神性需求,并努力在设计上超越日常。
寻求建筑师自身的角色,组织村民自建,是王求安多年来深入乡村一线的工作准则,在河南修武县岸上村,他研究政府对于乡村基建的帮扶,以及村民与政府如何实现共同治理,帮助村民实现轻巧、可持续、低造价的设计。罗宇杰展示的项目包括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廊架,湖北丹江口元和观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强调设计的可持续性,包括野生、再用、接续与可逆的建造四个方面。他认为建造技术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在技术上的研究和打磨,去获得和达到一种更具善意的空间状态。
面对乡村这一陌生的任务,朱竞翔提出以学习代替应用,并为乡村的空间生产担当更多的使命——沟通产业,强化纽带,传递知识,带来信任与希望。他研究新型的建筑系统和可持续建造技术,并成功应用在超过十三个国内省份与其他地区,包括甘肃会宁县多个村落的格子屋童趣园教室,四川广元下寺新芽小学等。
小石村整村模型,李烨展区,“乡村建设”彭州站展览现场,四川彭州桂花镇小石村,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梁井宇展区,“乡村建设”彭州站展览现场,四川彭州桂花镇小石村,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罗宇杰展区,“乡村建设”彭州站展览现场,四川彭州桂花镇小石村,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王求安展区,“乡村建设”彭州站展览现场,四川彭州桂花镇小石村,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关系、地方与日常
文艺乡建是以文化艺术为切入点,旨在修复乡村的文化生态、社会关系与精神文明的在地实践。从安徽碧山开始,在过去十年间,左靖与他同行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们深入了贵州、云南、河南等数个乡村,通过灵活的空间、文化与产品生产策略,修复乡村的内外关系,换取村民的接纳、信任与参与。艺术家刘庆元通过为诸众木刻与为乡村木刻,表现了乡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部,他的艺术行动直接服务于乡村的文艺建设,其所创造的图像还将继续以各种方式存在于乡村社会中。正是他们的工作关照着生命的感受、精神价值与主体意识,彰显了“弱功利”背后的价值,
在四川省宣汉县白马镇,来自北京大学的向勇教授创立了“白马花田营造社”,通过大巴山花田艺穗节,花田艺绘、花田影像、花田课堂、花田工坊等公益营造与产业实践,迎接越来越多的白马“新村民”入住,共同建立起新的乡村动员机制,让乡村成为现象学意义上赋予人与土地、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等特定意涵之所在。,文艺乡建与地方营造的共同特点是需要长期持续的运营和本地的参与,使“空间”(Space)成为“地方”(Place),使乡村不再面目模糊。
“乡村建设”彭州站展览现场,四川彭州桂花镇小石村,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良性的乡村建设从来不是无源之水,而是由天时、地利的条件,政通人和的机遇所共同创造。乡村的历史、风物与人文所共同形成的场域,在时间的尺度上绵延,留下了丰沛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希望动员更多的力量,围绕着地方身份、归属感、可持续性与相应的文化主张,重新理解和建构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彭州站将长期对公众和本地村民开放。展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旅游学会指导,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彭州市人民政府以及彭州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彭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彭州市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和成都湔江投资集团分别担任主办与承办方,并由方所、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协办。
“乡村建设”彭州站展览现场,四川彭州桂花镇小石村,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李烨:彭州小石村建筑设计实践
Li Ye: The Architectural Practice of Xiaoshi Village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李烨团队在小石村落地建成了一系列不同尺度和功能的建筑项目,包括村域尺度的公共空间(文化大院)、小区尺度的公共空间(五统一)、区域尺度的公共空间(湔江河谷展厅)、民宅改造(共享民宿)、工厂(食品共享工厂)、菜市场(文化长廊)、景观规划(一公里博物馆)、桥、公交站等等。这一系列项目改变了整村的建筑风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将小石村从一个震后重建的普通村庄,转变为具有共同空间形象的乡村社区。
建筑师提出了“同一屋檐下”的设计概念,通过重新引入大屋檐的建筑形式,为缺乏公共空间的乡村提供所需的物理空间,也通过这种形式,使建筑与传统和气候特点相互链接,来重新塑造当地的身份认同,发掘四川特有的公共文化,给生活方式以发生的场所。建筑的使用可以像“一盘川菜”一样,各种丰富的生活场景可以同时在屋檐下发生,互不冲突干扰,共同形成独特的具有当地风味的社区文化。
设计过程中采纳了许多原生的设计方式与乡土材料,使建筑具有在地的独特风格。同时,也通过不断的与社区居民沟通,将使用者的需求和观点有机的融合在设计中,这种方式获得当地社区的认可。
小石村五统一公共空间,四川彭州,2020年,李烨/时地建筑提供
鸟瞰文化大院与小石村中的新居民楼,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顶,连接传统与未来社区,2020年,李烨/时地建筑提供
李烨,时地建筑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及硕士、哈佛大学城市设计与建筑学硕士学位。2014年在云南大理创立了Studio Dali时地建筑,2019年定居成都,以蜀中为基地开展更广泛的建筑实践。事务所自创立起,扎根于气候、人文、材料等多样性的中国西部,基于对中国西南发展现状的深入观察,力图设计创造与当地环境性格相关联的建筑空间和文化。
梁井宇:平民设计与超越日常
“平民设计”,是梁井宇作为中国馆策展人,为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提出的“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策展主题的一部分。这不仅指为“平民百姓”而设计,还含有追求“平等”设计的意思。这包括创造平等空间质量的努力,以及权衡取舍的价值观。
如何将有限资源解决最关键设计问题,而平衡或放弃建筑师主观的设计追求?在茅贡粮库艺术中心项目上,这体现为预算和当地建筑材料、工艺和设计要求的落差。场域建筑选择实现其中的关键要素——街道过渡的庭院空间,选择性地将部分设计主导权返还工匠。
乡村设计不仅是满足日常基本需求、“追赶”城市的设计。乡村设计应当是带领我们,超越日常的设计。场域建筑提出的“回宅”概念,除了受《庇护所》的影响,还有后来在乡村中获得的先例的启发。
大南坡村大队部与大南坡美学中心的改造内容并非纯粹日常功能,而是带有丰富的精神性需求。将部分设计主导权交给工匠,允许他们自由发挥,传统和当代通过视觉连接,也将工匠的手艺与尊严凝聚在建造中。
大南坡艺术中心茶室展厅,2020年,场域建筑/左靖工作室提供
大南坡美学中心工作模型,2021年,梁井宇/场域建筑提供
梁井宇,场域建筑(北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建筑作品见诸于国内外各大专业媒体,并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深圳香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内外展览。同时他也是位研究者和策展人。他首创并主导了北京大栅栏文保区的旧城改造,在数次北京设计周期间,推动当地居民与艺术设计社区合作,开创了社区合作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
左靖:从碧山到大南坡
策展是左靖推动他的由艺术带动的乡村建设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他也因此发展出独特的展览地方营造的呈现理念和形式。展览对他来说,不再仅仅是限于在特定的空间和场所中展示艺术作品,以此来彰显一些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形式和观念上的探索及成就。他的展览是为乡建而进行的,有很强烈的过程性、行动性的和持续性,其终极目标是通过艺术与文化手段,协调各方资源,创造合作机会,让来自不同专业和社会背景的人们共同努力,发展具体可行的进入一个乡村社区、与一个社群接洽的方法与步骤以便开展地方营造工作。展示艺术作品只是这项使命所采取的众多活动之一,其它的还包括进行民族志研究、举办艺术节、组织工作坊和研讨会、出版、以及老旧建筑物的改造和新的公共空间的创立等。这种策展具有融合多学科知识促进跨学科合作的特点,艺术进行的过程也同时在为生发新的思想和行动创造条件。同时,他的乡建工作也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边界并带来新的艺术形态和种类的产生。
本单元以左靖参与发起和主导的碧山、茅贡、景迈山和大南坡这四个艺术乡建项目为例,回顾自2011年起他根据地域或人情差异和地方诉求的不同而采用的相应策略,以艺术带动乡村地方营造,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步骤。(特约策展人:王美钦)
“共振村声”戏台,碧山工销社,安徽黟县碧山村,2021年
大南坡艺术中心开幕展现场,河南修武大南坡村,2020年,左靖工作室提供
左靖,策展人,乡村建设者,《碧山》杂志书主编。安徽大学副教授。2011年后,左靖将工作重点转向在地的乡村(镇)建设。他强调文化创造力和可持续性,并以培养社区的文化自觉、改善当地的文化环境等等作为目标方向。
向勇:白马花田的乡创故事
四川省宣汉县白马镇,一座大巴山区人口2万有余的宁静小镇。“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便坐落于白马山谷间,这里是“白马花田营造社”的起点,是许许多多参与过“向村计划:白马新故乡营造行动”系列活动的青年志愿者们、乡村创客们记忆深刻的乡创原乡。
向勇及团队已在这里连续两年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公益营造与产业实践,迎接越来越多的白马“新村民”入住到这座屋后青山、门前绿水的院落,以“连接、赋能、共生”为理念,共同将传统乡贤的人文理想与新时代创客的精益追求,凝结成人人共享共创的花田使命,一花一木地营建起白马新故乡的乡创实践。
2019年,稻穗成熟时,在这个大山深处的乡村,经由首届大巴山花田艺穗节的开展启动了一场艺术与文创介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探索之旅。就像一粒孕育希望的金色稻穗在深山花田的播种,这一场“讴歌泥土生命”的节庆将乡村创客、游客与村民连动起来,源源不断地营建起乡村的艺术现场。
在白马毕城村,除了艺穗节,他们也通过花田艺绘、花田影像、花田课堂等艺术营造与花田喜市、花田工坊等产品营造,共同建立起全新的乡村动员机制,让乡村成为现象学意义上赋予人与土地、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等特定意涵的空间。
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四川宣汉白马镇,向勇/白马花田营造社提供
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乡村,花田课堂美育项目,四川宣汉白马镇,2021年,向勇/白马花田营造社提供
向勇,四川宣汉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马花田营造社创始人。主要从事艺术管理、审美经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美术策展、影视制片、演艺制作的文化实践。
家琨建筑: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
文庙城隍庙街区位于松阳县城正中,自古便是松阳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精神中心,历经百年变迁,遗存有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色建筑。数十年来,这一曾经的精神文化中心日渐衰落,缺乏活力。
来自不同年代的建筑与环境要素是蔚为珍贵的时间痕迹,它们记录并形塑着老城中心的功能演变与生活情景。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令昔日的精神文化中心重新链接当代生活,成为设计重点。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的设计策略包括:在梳理场地时反复与居民协商,于一尺一寸的进退中切削出场地边界,疏解后期加建以恢复原有街区肌理。此外,设计着重释放两庙前的公共空间,并打通街区与周边社区连通的巷道“孔隙”。在梳理后的基地内植入更新系统——一个蜿蜒连续的深红色耐候钢廊道。廊道对于现状树木和保留遗存进行了审慎退让。窄处为廊,串联保留老建筑;宽处为房,容纳新增业态。整体营造出一个既公共开放又富于传统情致的当代园林。廊道于疏解后的街区蜿蜒穿梭,有如“泥鳅钻豆腐”。
整个街区转型为展示绵延百年的建筑遗存与动态文化生活的泛博物馆,以开放之姿拥抱周边社区,再度成为松阳的精神中心。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廊道,浙江丽水松阳县,2020年,刘家琨/家琨建筑提供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书院,浙江丽水松阳县,2020年,刘家琨/家琨建筑提供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刘家琨的建筑实践关注社会现实,尊重地域文脉,提炼民间技艺,曾获得多个国内外重要奖项。他主持设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等众多国际展览,并担任英国伦敦蛇形美术馆2018年在北京的首个国际展亭委任项目的设计师。
朱竞翔:与其应用,不若学习
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祖先,是源头,是童年,是青春,是运动所,是疗养地,也是终极的心归之所。跟随着庞大的资源与社会的调整去往乡村的设计师,终归是外来者。如何组织、如何建造、如何维持、如何运营,这些陌生的任务,与其是在应用,不如说是学习:学习资源投放,学习重组建造,学习组织供应,乃至学习伦理价值。
乡村建筑以基本的方式呈现重量,或以仪式性的方式显现尊严。营造应该更加轻盈,更加便利,更加体恤劳动者。作为小微型的聚居地,乡村为天地之间的劳动者提供就近的庇护。他们需要优质的防护,良好的住房舒适性将使得身心易于恢复,劳动可以持续,后代可以生养。
乡村的资源有限、人才隐蔽,空间生产需要担当更多的使命:呈现样板,沟通产业,强化纽带,传递知识,并带来希望。
四川广元下寺新芽小学,2009年,朱竞翔/元远建筑提供
云南大理剑川陈碧霞美水小学新芽教学楼,2011年,朱竞翔/元远建筑提供
朱竞翔,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元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学院与实验建筑师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首批在国际舞台亮相的中国独立建筑师。他皁年受教于东南大学与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他曾在江苏专注于教育医疗类公共建筑,屡获奖项并入选国际性建筑展览。
王求安:角色与自建
王求安自幼生活在乡村,对于乡村有着无法割舍的深厚感情。多年以来,他专注于乡村项目实践,与当地政府、村民建立了信任和友好的互动关系,在建筑、乡村与村民之间搭起了桥梁。自学建筑专业后,他进入乡村实践的领域,经历了新农村、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三个阶段。在乡村一线,他深感建筑师有责任为乡村营造做出正确引导。
整村推进的项目主要分为改造提升与拆迁整合两种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政府或企业斥资打造的单个乡村项目解决不了问题,产业需要与周边村落与城镇联动,才能正常运转。因此,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全域城乡落地实践,每个项目约需两到五年的周期,与政府及村民频繁、深度的沟通需贯穿整个项目过程。
近两年,王求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村民自建,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帮扶,以及村民与政府如何共同治理。如正在进行中的焦作市修武县岸上村的整体改造,皆由村民负责自家房屋室内外的兴建和改造,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
岸上村改造提升设计,河南修武县,2019年至今,王求安/安哲建筑提供
百美村宿—高岭宿集,江西吉安万安县西元村,2019-2021年,王求安/安哲建筑提供
王求安,北京安哲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曾获2018年FA青年建筑师奖—乡村贡献奖,他主持的项目获得了2014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环境金奖,2016年全国十大美丽乡村等。2020年,他被焦作市市文旅局授予“焦作市乡村旅游及民宿发展突出贡献者”称号。
罗宇杰:一种可持续的乡建实践
野生的建造、再用的建造、接续的建造、和可逆的建造,都是以可持续为主题的建造技术手段,同时它们都属于“生长”的主题。建造技术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在技术上的研究和打磨,去获得和达到一种更具善意的空间状态。
中国传统乡村的生存、生长一直就是可持续理念下的产物,珍惜物料自古以来是村民们生存、生活的基本法则,不光是表现在建筑空间建造上,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上。这看似是由于历来物质匮乏、工业滞后的必然状态,但又蕴含着古老的东方生活哲学、智慧。
“惜物”不光关乎节省,也蕴藏着珍贵的东方文化,它并不只是对待物质的处理态度,也是一种远离虚妄的生活方式。遵从原本的“真实”,格物致知,乡村文化才会以一种新的外在体现方式(建筑、空间、人)在当下流传。
东庵上村儿童之家,河南清丰县双庙乡,2019年,罗宇杰/LUO studio提供
骆驼湾村廊架,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2016-18年,罗宇杰/LUO studio提供
罗宇杰,LUO studio主持建筑师,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建造课题教师。关注可持续的建造方式,主张以更少的材料,去创造更通用的空间。推崇以自然材料进行建造,探索如何更富创造力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他是2020年“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技术探索奖等多个奖项的得主。
刘庆元:乡村与木刻
离开行动,离开乡村,来谈刘庆元的木刻是不成立的。从碧山开始,他所创造的乡村日常生活与木刻形象,以各种方式存在于乡村社会中。在云南景迈山,刘庆元为山上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和哈尼族人造像,设计与艺术的结合,使这些造像由个体而群像,由黑白而被赋予色彩。在河南大南坡,他创作了“竹林七贤”群像。单个事迹可以由借助于文字的一个画面传达,而联缀这些画面又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视觉叙事。如果需要,还可以继续补充延伸。七贤之像即是村民之像,在这里,“人人都是竹林七贤”亦是刘庆元想表达的观念。
为社会而给诸众木刻,是刘庆元木刻行动的出发点。乡村是木刻天然的发生场域。在这里,刘庆元的木刻,表现乡村,且为乡村服务。木刻在应对文化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及时性与即兴特征,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无差别应用,应该是刘庆元的木刻带给人们的最深思考。木刻这种形式天赋异禀,似乎在一切视觉媒介中,都可以自由呈现而毫不违和,也就是说,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木刻的公共性还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开发。(左靖)
刘庆元,《脊背之歌》系列,木刻,2020年
刘庆元×huangyangdesign,《景迈山上的人们》,木刻,2021年
刘庆元,七零后,出生于重庆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实验艺术系系主任。主要工作方向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社会融入方法、跨学科实践和创作。
“乡村建设”彭州站,龙门山·柒村艺术设计中心,四川彭州桂花镇小石村,2021年9月,方所/左靖工作室提供
乡村建设
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 彭州站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Practice of Art, Space and Place
Pengzhou Station
开幕
2021年9月23日
September 23, 2021
地点
龙门山·柒村艺术设计中心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
Longmenshan Qicun Village Art and Design Center
Jincheng Neighborhood, Guihua Town, Pengzhou, Sichuan Province
指导: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省旅游学会
主办: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彭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
彭州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
彭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彭州市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管委会
成都湔江投资集团
协办:
方所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
Supervised by:
Sichu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Tourism Association
Presented by:
Chengdu Culture, Radio, Film and Tourism Bureau
People’s Government of Pengzhou City
Organized by:
Pengzhou Commerce and Investment Promotion Bureau
Pengzhou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 Bureau
Pengzhou Longmenshan Jianjiang River Valley Eco Tourism Zone Management Committee
Chengdu Jianjiang Investment Group
Co-Organized by:
Fangsuo Commune
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Anhui University
参展人:
家琨建筑 李烨 梁井宇 刘庆元 罗宇杰 王求安 向勇 朱竞翔 左靖
Participants:
Jiakun Architects, Li Ye, Liang Jingyu, Liu Qingyuan, Luo Yujie, Wang Qiu'an, Xiang Yong, Zhu Jingxiang, Zuo Jing
策展人:左靖
联合策展人:彭嫣菡
特约策展:王美钦
视觉设计:曲芳正 叶子萌 韩佳
展陈设计:于时云
展览统筹:梁恩才 袁祥智 朱琳 罗虹 李久安 马艳霞 刘利
执行团队:成都缔合美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