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书法史论》 ——书家大师的谆谆教导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9-23 20:51:03 | 出版社: 《中国美术》

《中国书法史论》叶 民著 16开 印张/27.5 定价/98.00元 2013年5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邮购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新文里8号 邮编/050071 邮购电话/0311-85915007

清代书画家华翼纶的《画说》里有一 番耐人寻味的话:“俗士眼必俗,断不可与 论画。世间能画者寥寥,故知画者少,但以 自娱可耳。必为求知于世,是执途人而告之 也。且画本一艺耳,人即不知何害?”他这 番议论也同样可看做是对书法的见解。既然 “求知于世,是执途人而告之”为不可,而 “唯恐人之不己知”更大可不必。其实,古 人工书者,多埋没不传。比如说,唐代诗 人多有擅长书法而为诗名、文名所掩者, 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韩愈、柳宗 元......无不如此。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书法史论》一书的作者叶 民先生便 是这样一位被“埋没不传”的书家学者。听说过叶先生的人,多半只知道他是搞 古陶瓷研究的,却鲜有人知其在书法方面的 造诣。叶先生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 世家,父亲叶麟趾先生是著名古陶瓷学者, 现代陶瓷工业的重要创建者。叶 民先生早 年毕业于北大文学院,曾从徐悲鸿、罗复 堪、溥心 三位大师学习书画,在碑帖、书 法史、古诗词等方面造诣极深;曾于20世纪 八九十年代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 院、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史”课程。

《中国书法史论》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将历代文字、法书300幅依次分期排列、系统集中, 图随文出,可以使读者对我国文字书法的产 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其中十之二三多 是非常罕见或被人忽视的文物珍品,难得 供人欣赏。例如原始社会陶器上刻划的符 号,商周时期甲骨、铜器之外的陶器残留文 字;战国陶文与秦汉著名碑刻和竹、木简以 外的陶俑、陶量、陶壶、陶瓶、瓦当,乃至 刑徒砖上面的篆、隶书法与三国(吴)青瓷 铭文的隶、楷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碑 刻、墓志、摩崖、造像以及流失国外的早年 西域出土的李柏、王洽行书残纸与文书、写 经等与造像精拓,乃至地处东北边境的《好 大王碑》与现已无存的《积玉桥字》。此 外,如唐代武则天的“飞白书”《 仙太子 碑额》与日本来唐留学的空海和尚的“飞白 书”《七祖像赞》,宋人吴悦(说)的“游 丝书”墨迹等,更是久已闻名而难得一见的 稀有字体。其他文人书法如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朱熹、陆游、张即之等人的题 诗、信札或榜书大字,和坐化在华山、刻 字在龙门的道士陈 书法墨迹,均属吉光片羽。余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私家收藏的明代、清代、民初时期的名人法书真迹等也精 益求精、尽力搜寻。

著者在晚年鉴赏水平的基础上博览约 取,同时注意搜求为人忽视的布衣书家和少 数民族饱学善书之士与历代精通翰墨的女才 子们的只字片纸,加以充实图版、修订内 容。凡此种种必能使读者耳目一新,聊以弥 补书史与图录之不足。

第二部分由14篇论文组成,其中《书法 进阶》为著者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 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香港中文 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 海内外讲学的原稿,屡加修订,迄未面世。 其他为作者三十多年来陆续发表在《故宫院 刊》《书法丛刊》《书谱》(香港版)《美 术研究》《燕都》《 装饰》《收藏家》等刊 物上的论文。

叶先生融汇古今,合璧中外。读书多的 人很多,但能将书读得通透并自成体系的人 不多。经过叶先生的阐释,很多晦涩难懂的 知识都被打破神秘,舒展于读者面前。

叶先生认为,近年来在社会上被推崇 的某些书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在书法 审美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汉字书法一向存 在着两种不同的书风,即所谓“庙堂气”与 “山林味”。前者如汉代孔庙碑刻之隶书、 唐代之“干禄体”楷书以及明清时期之“馆 阁体”字等;后者如汉代之摩崖、砖刻草 隶、六朝造像的真书以及清“扬州八怪” 等人的变体书法。徐悲鸿先生曾将这两类书 法中之最美者概括出两大特点,即“正而 奇”与“奇而正”。所谓“正”自然是端正 之意,而所谓“奇”乃是神奇,并非奇怪。 前者突出表现在唐人法书中,例如欧阳询、 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后者 突出表现于汉魏六朝的摩崖石刻及碑志内, 例如《石门颂》《石门铭》《龙门廿品》之 类。“奇而正”的书法,还有殷墟甲骨、铜 器铭刻、秦砖汉瓦以及木简、陶器一类的字 体也值得重视。它们看来不很规整,甚至还 显得放纵,仿佛随意而书,有的还随造型材 料及用途而变化其行列、位置,然而却格外 富于浑厚、洒落的气势与稚拙、天然的趣 味。此即徐悲鸿老师称赞不绝的“稚拙”与 “天趣”。对此,罗复堪先生也有诗说: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书尤贵势峥嵘。

秦砖汉瓦旁搜采,偏正欹斜意趣生。” (北魏)《中岳嵩山高灵庙碑》(上图) (明)文徵明书诗幅(下图)

诗中所讲“不喜平”、“势峥嵘”、“意 趣生”的特点当然不限于上面所举一些字 体,在前面所举的唐人楷书中同样可以找 见,只是在结体上偶露端倪,更多地表现 在神韵方面罢了。由此看来,上述两大类 书法在“正”与“奇”的表现上各有所侧 重,或重神态,或重形体,各有千秋。若论其优缺点,则前者规整但易失于拘谨,后者 自然但易失于狂怪。我们在欣赏法书时需要 仔细玩味,尤其要注意区分下面似是而非的 美与丑、善与恶的不同:严谨与呆板、飘逸 与轻佻、古拙与丑怪、洒落与凋疏、雄强与 粗野、茂密与堆砌、瘦硬与枯削、浑厚与肥 浊、秀丽与纤弱、疏朗与散漫。这中间有个 “度”的问题,所谓“过犹不及”。此外, 还必须在视觉上注意“书线”的长短、宽 窄、浓淡、枯润、斜正、强弱,进而联想其 运笔的缓急、轻重、顿挫以及方向、意图、 情感、修养等多方面,这样才不至于迷惑。 同时还需要提高文艺修养与改善人的素质, 也就是所谓的“字外功夫”。历来常说的 “书如其人”,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否则 正如包世臣《艺舟双楫》 所说:“狂怪软 媚,并系俗书,纵负时名,难入真鉴。”例 如汉代著名学者杨雄就曾讲过:“书,心画 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可见古今 同感,实在发人深思。

我国古来虽有“狂草”一种字体,也曾 有唐代号称“草圣”的张旭及其作品传世; 但他的用笔使转有法,不失约定俗成的规 矩。而且他的楷书《郎官石壁记》简古朴实 一笔不苟,有如晋人风范。号称“野逸”的 怀素虽有《自叙帖》的狂草流传至今,然而 也有那法度严谨的《圣母帖》《苦荀帖》 《千金帖》等法书存世,为人重视。可见写 “草书”必须要先写好“楷书”与“行书”。 因为所谓“狂草”的“狂”乃是形容字的结 体自由奔放、气势豪迈不羁,如同狂风暴雨 一般强烈,感人至深,而不是指书家本人狂 妄无知、信笔涂抹,好像狂奔失路、不辨方 向,或如肢体偏跛、口歪眼斜一般病态丛生 的样子。这中间有个“尺度”,至少也要让 他人能辨认才好。如果不肯踏实地下一番苦 工夫,而只望邋等求进或靠炒作宣传,正如 苏东坡讽刺诗中所说的那样“追逐世好称书 工......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娼抹粉红, 妖歌漫舞眩儿童”,也难免世人有所谓“鬼 画符”、“野狐禅”之类的批评了。

年近九旬仍在继续著述的敬业乐群、老 而弥笃的叶老先生在国祚昌盛的21世纪完 成了他的最新力作——《中国书法史论》, 使书学真知得以传承发扬,定能对书法研习 者有所启发和补益。

下一页从维米尔的起居室到夏尔丹的厨房 ——二者风俗画之比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404期
· 《中国书法史论》 ——书家大师的谆谆教导
· 从维米尔的起居室到夏尔丹的厨房 ——二者风俗画之比较
· 在2014年春季拍卖中展望艺术市场
· 绘者何为 ——简论“回到形式本身”的艺术主张
· 中国画之美(一)
· 无界 ——尼跃红、董雅、冯小红、林乐成四人艺术作品展
· 再认知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综述
· 重返单纯 ——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