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绘者何为 ——简论“回到形式本身”的艺术主张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9-23 19:52:11 | 出版社: 《中国美术》

数月前,我参加了浙江画院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主题是:“对于中国画,我主张......”

这样的讨论对于当下的美术现状进行了冷静思考和对策 研究,我认为,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时代的发展就像浪 潮一样,新的东西涌上来,很快把旧的东西淹没下去,使很 多东西成为历史。这使我们不禁感慨:人生的辉煌,尤其在 艺术上的灿烂,更是非常短暂的一瞬。

谈到个人对于绘画创作的主张,在西方美术史上有先例可供参照。19世纪末法国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塞尚,也曾面 对当时纷繁的艺术思潮尤其是在印象派物理性的研究成果面 前,考虑自己该怎么走?塞尚果断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绘 画要回到形式本身!他强调绘画的纯粹性,重视画面的形式 结构。无论近景还是远景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 个平面上,舍去无关紧要的枝节,着重对物象的概括,强调 形象与底色的形状在画面中的分割,让落下的笔触富于几何 意味,这种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自然奴隶式”地观察和 表现方法,旨在重建绘画的形式语言。

塞尚突破了千百年来西方艺术传统的再现法则,意义是重大的。他曾说:“画家作画,至于它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 脸孔,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为的是进行一场线与色的演 出,别无其他。”塞尚的主张影响很大,对全世界的美术理念、美术主张、美术思潮、美术风格包括创作思想都是一种 冲击——绘画潮流到了这里以塞尚的主张转了一个弯,众多 艺术流派的粉墨登场都是在他提出这一主张之后。塞尚从此 被人们尊奉为“现代绘画之父”。

的确,人类通过漫长的艺术实践,在对自然物象外在特征的接受、体悟和描绘的过程中,由最初的不注重表现形 式,发展为逐渐认识到创作形式和表达目的不仅有着不可分 割的密切关系,而且还可能直接影响到目的达成。因此,人类逐渐具备了利用形式因素对表现内容进行概括、抽象的能 力,从而由再现到表现,总结出与画家的追求目标与表现精 神相符合的形式。这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形 式美的创造过程。绘画作为—种“有意味的形式”,虽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形式的目的包含着 内容,而内容则承载在形式之中,并且由于时代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价值评判。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与绘画内容相对应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创造 是作品的灵魂,而外在形式则是作品的生命。没有了形式, 作品不从成立,内容无所依附,精神无法彰显,无论内容的积累多么丰厚,如果没有了与之相对应的表现形式,同样无 法达到表现之目的。所以,形式有其独立的存在意义和审美 价值。一方面,形式可以从具体的内容中抽象出来,游离于作品的内容之外;另一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构图形式,可以 负载并不相同的内容。因此,绘画的形式是画家形象思维与 意象思维结合的精神载体,对其本质的把握,应从研究总结 其规律入手,既要看到绘画形式与生活本质的血缘关系,又 要承认形式美超乎形象的艺术特质。我认为,有志于绘画艺 术者,必须掌握形式语言特有的规律,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 会、对生命的感悟,才能有所创新与开拓,避免绘画形式的 萎缩与僵化。

绘画,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所具有的价值,取决于画家 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形式语言的驾驭。绘画中,既包含着 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又包含着画家对主观世界的观照, 画家把对自然形态形成的认识、对自我意识形成的意念,通 过视觉要素组成新的序列关系,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出画家追 求的理想境界。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注重对形式构成 的探索与追求是现代绘画的重要特征,其意义不言而喻;因 为说到底,绘画是一种用视觉形象表达思想的特定载体,是 依靠视觉形式要素组成形式语言,结构成作品。

绘画,不仅要表现出对个体物象的主观认识,而且还要 表现出对群体物象中各自之间关系的处理上,使之符合视觉 审美的规律。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审美的标准有何不同,画 家都要回到对“绘画本身之如何”的追问中,品味和体察自 然原发的视域,开启和把握视觉艺术的生机和趣味。同样也 可以说,绘画作品中,视觉要素的组合构成,是人类在精神领域进行交流的一种沟通形式,是画家对自然形态反思的结 果,表达的是画家对于世界的理解,也是拓宽人类审美范畴 和创造思维的重要手段。因而,绘画中的形式语言既是我们 进行创作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我们充分 反映精神内涵的媒介。

我们要明确的是,生活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两 者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生活与艺术各自的存在方式及价值的尺 度。换句话说,艺术形式只有“高于生活”,经过画家的苦 心经营,升华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意与境 的统一,上升到艺术层面才会有感染力。作为艺术基础的生 活永远不会自动变为艺术,照抄生活只能是照相式的记录, 自然的终点是艺术的起点。长期以来,由于造型艺术中某些 技术手段具有模拟和再现生活形态的特性,使有的习画者把 这种特性误认为是造型艺术的目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形态, 前者是物质性的,以生存、繁衍而存在;后者是精神性的, 以人的思想、情操而存在,视觉最终的归宿要比对物像表面 的模仿更为重要。

我们主张绘画回到形式本身,就是强调画家应该将自己 体验的、感受的、渴望的、追求的、激动的、迷醉的、思考 的、意象的、理解的......在画面上很好地表现出来。有了这 样的意识,绘画作品就会变得内在、丰富、充实、深刻、有 分量,才能感动人。绘画创作只有摆脱自然的桎梏,进入到 主观处理,符合艺术美之规律时,才有其真正的价值,照搬 自然只能是其奴隶。从这个层面上讲,回到形式本身,就是不断探寻符合美学规律新形式。绘画艺术越到高级阶段,与 生活的距离拉的越大,艺术性就上升。对象仅是一个参考。 过去人们往往注重“真实”情景的表达,而当代艺术家则开 始思考绘画形式带来的魅力。

回到形式本身,考量的是画家自身学养能力。我们任何 时候,作画的目的要明确,要苦心钻研“什么”的问题。即 画什么?表达什么?为什么画?同时要考虑“如何”的问题。 即以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画,选择最新最好的 表达方式,这就是形式的问题。“什么”的问题即内容的问 题,如果不明确“什么”,那么“如何”的问题是解决不 好的。同样,如果不在“如何”这方面下很大的功夫,那么 “什么”的问题也是解决不好的。而解决“如何”这一问题 又恰恰是绘画特殊性之所在。如果我们不在“如何”这方面下苦功夫,等于是取消了它的专业使命,这是致命的。

现代绘画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了艺术 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 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看” 的不满足又促使新的绘画模式涌现。说到底,艺术品是精神 和物质的结合,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 同的表现工具、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等方面不断地丰 富人类的艺术追求,那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

总之,艺术的本质要求我们求新、求异、求变,不断 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对于作画者而言,面对所处的时代际 遇,不管他的主张如何,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形式语言是 我们在绘画创作中应掌握的根本;形式语言的构成要素是绘画表现的基础;绘画材质是绘画的载体;美术创作的法则是 应遵守的基本规律,我们应对其进行了解、熟悉和明确,并 在实际创作中自如运用。

若要谈到个人主张,我觉得绘画要回归理性。从表面看,画家画画非常感性,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同一阵 风,来无影,去无踪;但风的产生需要特定条件,又要符合 一定规律。绘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绘画研究得足够深入,一点一点深入下去,就会发现,绘画本身严谨得就像数 学公式;如果我们的绘画不按照这个公式进行,画面是不会 好看的。绘画有许多美学规律,学生为什么要到美术学院学 习?因为学院会告诉学生很多理念,还有一些审美的高标准 和真价值,还有许多规则。我历来主张绘画是有标准的,不是青菜萝卜各人各爱,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应该非常明确。而 处在这个信息量很大、科技手段很多、人们心态很浮躁的当 下,艺术家们更要回归理性。换句话说,要静下心来,要仔细思考一些关键性的学术问题,如何突破,如何创新;要以 不变应万变,不随波逐流,回归到绘画形式语言研究本身 上来。

(蒋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报》副社长)

下一页中国画之美(一)上一页在2014年春季拍卖中展望艺术市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404期
· 《中国书法史论》 ——书家大师的谆谆教导
· 从维米尔的起居室到夏尔丹的厨房 ——二者风俗画之比较
· 在2014年春季拍卖中展望艺术市场
· 绘者何为 ——简论“回到形式本身”的艺术主张
· 中国画之美(一)
· 无界 ——尼跃红、董雅、冯小红、林乐成四人艺术作品展
· 再认知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综述
· 重返单纯 ——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